收起

推荐作品
季丰轩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3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香港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季丰轩>展览>展览详情

後院──林延、韋佳作品展

展览介绍

季豐軒於十一月誠意呈獻《後院──林延、韋佳作品展》,是為兩位藝術家首次在香港舉行的展覽。

林延和韋佳生於中國,現於紐約布魯克林生活及創作。兩人藝術發展之途迥異,最終卻鍾情於同一物料:傳統中國宣紙。兩位藝術家各以獨特方法,賦予這種歷史悠久物料現代意義。林延的現場裝置藝術體現了轉化與革新,而韋佳採用極其著重過程的拼貼方法,完成的作品叫人驚嘆。二人作品風格截然不同,卻又散發著共同的神采──一種超越物料的情感。是次展覽嘗試打開一扇窗,一窺兩人的共同神采。

林延生於藝術世家,幼年已接觸藝術,祖父是中國現代設計之父及油畫家龐薰琹,父母均為藝術家。她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到巴黎及美國繼續碩士研究,並專注於裝置藝術。林延雖未受過傳統水墨畫的訓練,她總是為紙墨的表現力而著迷,而且把紙墨看成是她的個人物料。林延從身邊事物與生活經驗取材,以紙墨為私人表達方式,創造以裝置藝術為基礎的作品,這些作品與作者密不可分,但看來卻有自己的生命氣息。

林延說:「中國紙墨本身自有其文化活力及歷史,借助其在作品中固有的力量,我不斷發現自身狀況,緩和現實的燥動不安和變幻莫測,傳達美、力量、希望、韌力──縱使當中透着對逝去事物的懷念、掙扎與沒滅。」

林延特別為是次展覽創作了一種建築干預。她的裝置往往根據展覽現場的空間創作,回應實際空間,並與之互動。《共處》及《呼.吸》的作品主題是現代化及其對自然的影響。

第一個裝置《共處》,回應了香港迷戀建築的固有文化。為了增加樓底高度,很多室內空間不安裝正式天花,任由縱橫交錯的電線、水管、通風管道外露,就算是最亮麗的玻璃幕牆建築,內部都透着一種工業味道。林延同時隱藏與暴露這些工業元素,把電線管道裹於層層宣紙中,重點突出,在作品中重置這些常受忽略的物件,使之成為美學元素。

《呼.吸》與自然世界有關。一九九零年代,林延看着家鄉北京重建成現代都市,開始創作一系列作品回應。《呼.吸》是這系列的延續。她認為重建的新都市並沒有尊重北京的文化歷史,也沒有充分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近年,現代化步伐從不間斷,為北京帶來嚴重污染。林延的《呼.吸》提出人類選擇與自然世界共存的方法。這件作品放近畫廊入口,參觀者一進入展覽會場,就看見頭上懸着一團飽吸濃厚水墨的黑色物體,林延把一幅皺破的豹子水墨畫縫綴其中。這影像提醒我們人類現代化的沉重代價,我們的行動與周遭世界密不可分。

韋佳擅水墨畫,幼年已開始習畫,後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在那裏碰上林延。他認為傳統中國書法太有限,在美國攻讀研究院時,開始尋找新的表達法式。但以傳統中國書畫角度看,他的作品是傳統的延續,並沒有與歷史斷裂。他銘記、尊重這傳統(他仍每天練書法),在創作中結合於美國學習到的方式與物料,拼貼與樹膠水彩常常在他的作品出現。韋佳用色大膽,他撕破宣紙、重裱、挪用漢字、摒棄字的意義只取其形,而這種種方法重新定義傳統。

韋佳撕破自己的書法作品,創造出完全獨特的書法拼貼。他混合中國水墨及樹膠水彩,在層層宣紙上井然寫上漢字。受大自然啓發,他喜歡運用能引發他情緒或記憶的顏色。研究過一筆一劃的形態及其中的空間後,他分拆這些元素,把紙逐層撕破、重組,不斷重覆,直至他認為作品完成。韋佳的創作以沉靜的書法開始,隨後的撕破拆解把偶然這一元素帶進藝術創作過程,每一碎片都是一塊拼圖,要創作者解難。作品的結構有一種「全然劃一」的效果,達致一種以虛(空間)、實(筆劃)構成的節奏,加上創作過程中產生的層層色彩,每一件作品散發着獨有的存在感,呼喚觀賞者走近細看。

傳統中國美術的物質文化不斷演進,林延與韋佳為傳統宣紙帶來新意。從是次展覽可看到,二人並沒有為傳統所困,傳統只是他們眾多特質的一部份,這眾多特質構成兩人的藝術及個人身份。他們在中國成長,於國外接受教育,遊走於世界各地,處身於日益全球化的藝術空間。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保持樸實、不徐不疾的生活。韋佳每天早上會到葱鬱的展望公園,林延每天走在回工作室的路上,從看到的建築物細微特點中吸取靈感。他們以毫不費力、不著痕跡的態度,把日常生活經驗注入作品中,使作品如此獨特、迷人。韋佳沉靜的作品充滿禪意,林延的作品非常個人,卻同時具社會意識。他們的創作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有機會一窺二人共同神采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