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C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C空间>展览>展览详情

心不止,静!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一位罗马尼亚艺术家在中国进行项目的先决条件是需要某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一般会被要求以热情礼貌方式试图取得一个沟通渠道。尽管距2009年米库被C空间邀请参与的展览“克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即使下定决心去开放地面对一切新的刺激,艺术家仍只能触及无限复杂事物的表面,最终的仍然超出她的理解。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她选择作为这个展览主题的推进,一种被操控的动机是把自己放在一种以一个陌生的观众的位置观看,她最终聚焦到导演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列表中选择的中国浪漫电影。
展出的五幅油画作品的创作是为了支撑安娜所建立的类似贾樟柯电影作品的思考模式,其中一张图像是艺术家生活环境和她的朋友生活状态并结合一段剪切的文字呈现出的一幅作品。这一片段像歌词,可以理解为一个隐密的民谣,实际上是引自贾樟柯最著名的电影《三峡好人》,英文电影名为“静物”。
“心不止,静!” 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位模特坐立不安的状态会影响到观察,导致一个有偏差的研究。它也与贾樟柯电影的题目《Still Life》(中文为《三峡好人》)有关。他的艺术是对“静物”的直接援用,多层次地解剖对显见事物的可靠预计。在我看来,“静”是他心中设定的一个理想,与中国人努力不只是成为命运使之成为的那样。在中国,一切重要的东西都是巨大的,但在贾贾樟柯的电影中,这一身份往往被解构成很小的元素,例如一个人内心的躁动。在《世界》中,这种对比更为强烈,实规则被颠倒过来:北京一个很小的游乐园就代表了世界,一个人在十五分钟有趣的游历中可以感受到的某些东西。一个人不得不认定,理想的范围在扩大,这种扩大不仅维系着中国人,而且维系着全世界,一直到了这样的程度,个人的躁动被超越了,一切都会在平和的静寂中涌动,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状态中,温柔平和的心找到了永无止境的满足。但是越来越大的范围会产生一种“静”的效果,只有较低层面的观察者才看的出来。我想到的说明性的形象就是你如何看到几乎静止不动的天空。对于地球上的肉眼来说,宇宙似乎冻结了,虽然人们证明那里也有着宏大的运动和戏剧化的速度。在《纽约客》里,埃文•奥斯诺斯将贾樟柯的电影描述为“几乎无性征的”。这种缺乏激情只是对于低水平的观察者才如此。贾樟柯尽可能将激情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唯一在他看来顺理成章的空间,就在于激情应该将自己展现出来,而且在我看来,他的电影驾驭了浪漫的风格,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这种风格实际上是由他来定义的。
这种共享在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感受的想法,因此变得错综复杂,安娜玛丽亚米库将其定义为:现实。第一手的经验只不过是暗示,只有当信息是可翻译的和向前传送的,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成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过程不是没有损失,当任何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的翻译,并转化为无法辨认的状态,但在其核心仍保留最真实、自然的人文主义。在我们的时代,信仰的恢复,内心的慰藉,出于共享过程中的信任,而不是从信息被共享的解析中。
安娜 玛丽亚 米库(生于1979年)是一位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克拉约瓦。她一直尝试着油画与素描结合的绘画,画中画的图像类型,并在作品上直接注明自己心理建构的现实所引发的文本片段或作为作品标题。
2011年,米库的作品在第四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展出,包括在特别项目单元,群展 “染色灰色”。 策展人Cosmin Năsui策划的“当代罗马尼亚艺术家第二浪潮”,一个侧重于以灰色为特征的当代罗马尼亚艺术以及颜色的过渡的观念,作为心灵困惑的人的一种状态,象征着整个社会的那种找回自我的感觉。
米库八年前以艺术硕士学位毕业于罗马尼亚的卢日纳波卡艺术与设计大学,除了2009年由策展人玛丽亚.如斯.波坚策划的与Cătălin Petrişor举办的双人展览“克制”,在2008年也参与了由同一位策展人在C空间的群展“隐蔽的策略”。2006年和2007年,米库作品入选由国家肖像馆组织在伦敦展出的英国肖像奖,并且在英国巡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