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蓬莱轩艺术馆
积分:2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8
  • 印象:
    生活艺术化 艺术生活化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22年
  • 展厅面积:
    1600平米
  • 地    区:
    广东-江门
您所在的位置:蓬莱轩艺术馆>展览>展览详情

情系桑梓——蓬莱轩三人行名家书画系列展(一)

展览介绍

有个性的“尝试家”

有人曾说过,艺术至高处往往相通相近。这一点,在伍启中的身上又  次得到了验证。这位以油画名扬天下的艺术家,在他的油画艺术正值高峰之时,却突然舍弃了他在油画艺术上已筑就的平坦大道,突然一转念,改攻起国画来。     他凭着早已练就至炉火纯青的写生、造形能力,凭着与国画名家们的笔墨交流,凭着聪颖的思维和绝顶的悟性,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转眼,竟由“能画几笔”,变成老辣、干练、地道、传统的“丹青老人”。这其中,无人知道伍启中所下的苦功,无人知道他流下了多少汗水。这虽能给他带来乐趣的绘画过程,这苦中作乐的营生,其实并不轻松。这个中滋味,只有全身心投入过的人才会有真正的体验,只有经过炼狱般生活、烈火熔炼的“金子”,才能有真正的体会。     然而,正是由于有了这苦功,正是由于有了这艰辛,正是由于有过这炼狱般的艺术生活,才使伍启中的艺术如日中天,才使伍启中稳稳地站在了国画大家们的行列中,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国画精品:《心潮逐浪高》、《巧工图》、《石魂》、《风雨青沙帐》、《康有为》、《浩气长存》、《双清楼主何香凝》、《朱德在兰圃》……这些作品,不断地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美术大展,也不断地让伍启中被国家和国际组织授予各种殊荣。同时,他本人也一次次地被委任为文化使者,频繁地出访世界各国,举办“中国周”画展、进行艺术交流等文化活动。每当这时,他都能以 他精湛的画艺,敦厚纯朴的人品,和蔼持重的风范,赢得外国友人们的敬意和尊重。     说起伍启中的画,研究艺术的人都会为他精研独特的构图,老辣、干练的技法,别具匠心的创意,富有文化品位的点题破题之笔所叹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探索性地在进行着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这时的伍启中,画题选择了康有为这一历史人物。因为康有为的籍贯、精神以及求改革、求变革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有鼓舞人们斗志,催人奋发向上的内涵。这幅不朽的作品,最终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铜牌奖和广东省的优秀奖。他画《浩气长寸》,选择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画面中的孙中山先生,站立在苍松之前,气字轩昂,巍然屹立。更值得指出的是:在这幅作品中,伍启中通过着意刻画孙中山先生深沉的眼神,肃穆的口形,以及紧握拐杖的双手,表现了这位革命先驱“先天下之忧面忧”的高尚品格,以及为围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幅扣人心弦、影响深远的美术佳作,不仅在各种美术大展上获得奖项,还被作为上世纪最优秀的美术作品,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获得国家和美术界肯定,获得无数观众的赞叹。孙中山先牛的孙女孙穗芳女士,在参观完展览后,异常高兴,特意在《浩气长存》前拍下深情的照片,以示纪念    

清逸灵动  诗兴悠然

——李醒韬花鸟画赏阅

品读李醒韬先生的写意花鸟画,笔者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他自觉地把自己艺术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广博深厚的中国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之中,扎在自己脚下这片美神奇丰富的土地之上。他的艺术好比祖国南疆根深叶茂的大青树,根子越扎越深,无数根须从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当代各民族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吮吸着无穷无尽的乳汗,同时树杆也越长越高大粗壮,越长越枝繁叶茂,繁茂的枝叶迎着八面来风,伸向高阔的蓝天,沐浴着四方的新鲜空气和时代的雨露阳光。他的艺术不是一个品种,一样风姿,一种色彩,而是品种繁多,婀娜多姿,异彩纷呈。其画作浑厚,有浓郁的金石气色,给人以大气之感觉。

纵观李醒韬先生在绘画实践中所作的花鸟文章,自是来自传统的主题与题材。但是,他是用一种当代人的智慧与心性才把这份传统主题演绎成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的正是他对当代艺术的贡献。笔者相信,在他的心灵中,于落笔之前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花鸟自然生命,那是一片由生命意象构成的浑沌,他必于营构和放笔之际去追寻那一团浑沌。那一团激动着他去表现的浑沌,不仅仅是他的灵魂所在,而且还是众多信息错综无序的纺织,仿佛生生地拈来了花鸟的生命。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不是供人辨识的花鸟符号与笔墨程式,而是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本质景观。在今日画坛中,李醒韬先生以如此宏观的视角透视自然,以统摄的方式把握笔下的世界,不能不说是拉开了他与传统、与当代诸家的距离,成就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张绍城父母均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共地下党员,父亲还先后三次任县委书记。但1959年的反地方主义,父母 被开除党籍,那一年,他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但却由于家庭问题失去了上大学的最佳时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绍城的父母得到平反昭雪。第二年,这位“文革”期间的宣传画“大师”,被推荐为第五届全国青联委员。1982年,他被调入广州画院;11年后,出任院长;之后,在这个岗位一干又是11年。1988年,他的力作《贝多芬、杜甫》在西德多特蒙德绘画学校命题比赛中获奖;1991年,他的国画《长夜漫漫》以独特的视角描画了****在农讲所的情景,一举摘取了“广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70周年画展”中国画金牌奖;2006年,他创作的历史画《淞沪抗战》入选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张绍城有较高的绘画天赋,且十分勤奋好学。早在读美院附中时,他的专业成绩就特别好,连高年级同学都不敢小看。那时,校园内外、街上、市场和车站码头,都可以见到这位不修边幅、用破画夹写生的“附中仔”;无论课余、节假日,画室里总会出现他勤奋作画的身影。这种信徒式的艺术修炼,加天生的绘画细胞,使他比一般人成名都早。1963年,19岁的张绍城和同学王维宝的毕业作——木刻《擒鲨》在《人民日报》发表。20岁那年,他与同学陈衍宁、伍启中、招炽挺共同创作了轰动一时的连环画《南海长城》。 “文革”中,张绍城抓住从事装潢美术设计和宣传画创作等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1968年,他应邀参加安源井冈山纪念馆的创作活动,期间结识了当时我国一流的画家,交往中悟到了努力的方向。1970年,他给春季“广交会”绘制了题为《抗日战歌》的油画,第二年此画发表在首期《解放军画报》中心页。1973年,他大胆挑战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红、光、亮”画法,标新立异,用冷色调描绘三个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令人眼前一亮。1974年元旦当天的《人民日报》在彩色版中刊发了这幅名为《广阔天地新苗壮》的宣传画,随后又给这幅作品发出了参加当年全国美展的“通行证”。张绍城的这一创新之作,给“文革”沉闷的画坛带来了一缕清新,各种刊物争相发表,成了风行全国的招贴画,后来还被列入《新中国美术图史》。 改革开放期间,张绍城对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认知。他觉得虽经多年历练,但自己还是没有从前辈的影子中“走出来”。他认为,超越前辈必须反复追寻自己的个性语言,形成特例的绘画风格。1985年深圳美术展,他与吴冠中等画坛老前辈和周思聪、贾又福、刘国辉等中年画家,交流绘画的心得,交换对美术思潮的看法。这次机缘,令他大彻大悟。一年后,历经20年探索的张绍城绘画风格成型。这是一种以明矾为主的两面着色画法,用明矾水画在宣纸上,双面着色、反白为黑,既像水印木刻、又是国画,层次丰富、又富有现代平面化美感。1987年,张绍城使用这一创新画法,创作了一组反映珠江三角洲水乡的画在“星河画展”展出,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誉为是新型国画、是国画变革的“现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