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玉衡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5
  • 印象:
    新水墨 展厅大 高端 专业 有腔调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上海-普陀-莫干山路M50艺术区
您所在的位置:玉衡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玉衡·研讨会实录】朱小钧发言综述

2016-01-15 23:29:20           来源:玉衡艺术中心

 

2015年11月28日下午,展览“微物之辞——当代水墨的文本意识及其叙述”开幕式在玉衡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开幕式当日上午,由此次展览策展人孙欣主持的“再出发:传统的内观与再造”主题研讨会先行召开。包括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皮道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建筑师唐克扬,中国美术馆馆员、绘画史博士魏祥奇,诗人、策展人孙磊,《画刊》杂志社主编靳卫红,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以及北京大道融元执行董事、策展人朱小钧、玉衡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刚在内的多位嘉宾与会,共同对此次展览主题做了深入、多维度的探讨。

以下为北京大道融元执行董事、策展人朱小钧发言综述。

———————————

(一)

如何让水墨进入当代艺术语汇的拓展范畴,昨天和党震也在讨论,有没有一个词可以超越既有的概念,能够真正在传统的内观和再造的关照下再出发。我想了一下,可能用“东方精神”这个词会准确一些,而且东方精神这个概念不仅仅是适用于水墨,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是有效,我也不认为水墨是需要超越当代艺术的,包括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不需要抗衡,需要相互学习。

回到今天研讨会的主题叫再出发:传统的内观和再造。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题目,其实是如何从宏大叙事回到我们的微观体验上,孙欣在电话时就沟通过,我们研讨会的时候讨论什么,我认为微体验的“微”是需要着重发力的。

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微信时代,再到今天的微物之辞,当下的生活我们越来越注重垂直体验,垂直体验是一种什么经验?就是我们所有的信息选择都是在手机的终端上,手机端其实是私密的终端,每个人不会看别人的手机,只能看我、自己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信息传递,其实是被阅读者选择的。这不再是既往的传播方式,阅读者是被动型的选择,而我们今天来接受的信息都是我们自主选择。,所以在新的文化情境中,传统里面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被强调和珍惜的,如何才能内观和再造。我选了一个题叫“慢”。

孙磊刚才讲的最吸引我的诗句,就是缓缓穿过夏季,我们都需要时间。这个缓缓的现在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就是这个“慢”。

(二)

先给各位汇报下我最近对艺术市场的观察。今年水墨市场的价格下滑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仅是水墨这一个板块,整个艺术市场的板块都受中国整个大环境的冲击有所下滑,可能因为前两年水墨的飙升太快就显得水墨下滑很快。这个大环境当中可能是艺术家重新筛选和上下车的时代,我觉得“微物之辞”的艺术家共同特点就是慢。无论是刚才党震老师说他要慢一点,刘琦也是艺术家里面思想丰富、说话很慢、画画也很慢的典型,而张见基本上每年的绘画数量都是单数创作的画家,高茜也是这样的艺术家,大家选择静下心来内观和再造,这是对于传统的体认和再造。

回到艺术市场,资本也许是相对残酷的,但我认为资本选择的艺术家相对都是好的艺术家。这是我们在市场实践中所检验出来的,所以在这一轮市场轮动行情当中我们认为,原来一线市场有三十个艺术家的名字,可能会经过筛选只能剩下十五个,有一些人就不在这个名单上面。

第二点,我们的藏家群体在变化,更多新的藏家入场,原来旧的藏家群体基本到了满仓的状态。水墨这个板块真正消费或者是个人收藏为目的藏家占的比例是相对少的,大部分是艺术机构和以交易为目的收藏行为在起作用。所以在短时期内就饱和了,饱和了市场之后,我们今年做的展览推广和营销策略上,新入场藏家都是互联网行业:360、爱奇艺、乐视网的互联网新贵入场,他们选择更加有自主性,我们未来的工作,慢慢让收藏家分层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就是玉衡艺术中心做了水墨艺术机构的标杆。通常我们在相对范围里认为水墨的藏家层级不高,与当代艺术最大差别是藏家的基础和品质比较差,所以就导致水墨在市场变化的过程当中直接一路下滑,大家的恐慌心理太重。我想如果慢慢水墨板块有一些好的展览,多一些像“微物之辞”这样的展览,水墨的面貌就变了,玉衡艺术中心在水墨的展览中做了一个标杆。

(三)

回到今天研讨会主题,我的题目是《慢,日常生活的微革命》,“慢”,在中国艺术最近六十年,是一个消失了的词汇。中国艺术的前三十年里面是被政府控制,在后三十年里面我们经过中西碰撞之后,市场快速发展在最近的十年艺术成为了财富的筹码。我们一直很快,很难慢下来。而我们传统里的精髓,就是在于慢。所以我们就需要问,建国之后成长的一代人,什么是真正个人生活?我们传统里面有没有慢?

这是我们知道的信息时代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各种事件层出不穷,社会舆论浮躁暴力。今天早晨头条新闻是方丈释永信证明他没有私生子,昨天是毛宁吸毒。新闻对于公众的认知吸引就是博取你最大程度的新鲜感,看人出丑,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劣根性,但这变成了媒体传播的普遍方式,并且在微信时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求得,特别焦虑被忘记。我们常说微信朋友圈里展现的生活,其实是你不曾有过或是你渴望的生活,大家都努力展现说我活得很好,其实是在呈现一种焦虑被忘记的特性。所以期盼我们有什么样的传统,我们希望有冷静、理性的洞察澄怀观道的情怀。我们认为从“微物之辞”出发,中国水墨可能会有这样的通道,使它能够以静制动,让我们慢慢放慢脚步,对生活保持诚意和敬畏,对艺术付出时间和耐心。

慢,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能量。在这之前,我们传统里,包括京剧的唱念坐打,一板一眼,其实都是一种呼吸的方式。我自己特别喜欢京剧,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会把灯都关了,就听一听这个一板一眼,其实古人在呼吸之间就给我们留下这个气口,这个气口就是慢。这个传统,能够使我们静下心来,就像沙坑滋水,在缓缓和无声中充盈,有了慢和静之后,我们才有了伺机而动的爆发。

回到“微物之辞”艺术家选择当中,孙欣其实也选择这几个放慢脚步的艺术家,他们的方式都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来平心静气面对纸和笔。我觉得跟这个时代相比他们的最大成就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尊重内心,以笔养性,自主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觉得策展人和艺术家的交流其实也是在生活方式上的探讨,我们和张见讨论怎样种一棵树,和刘琦谈怎样喝一杯茶,和党震讨论怎样经营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这些都能够打动我,打动我的点就是从物回到人本身。

美国的杰克逊总统也这么说,他说慢是世界宁静的良药,我们在马背上征战,其实为的是我们儿女可以慢下来。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到,中国和西方在某些具体认识上慢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们提倡的慢生活,不是一个消极生活,而是在真正自我认知基础上对躁动的超越,是中国画的可观可游,这是我们需要回望的传统,是我们真正传统的内观和再造。

这段话是德国国家博物馆的馆长给我们的提示,他说中国艺术家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这个国家的艺术市场不再像十年之前政治主宰一切。他认为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变化,中国慢慢会被世界认知,我们的东方精神最值得倡扬的是什么,可能慢是其中一个可以放大的点。

慢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今天相对范围里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创作环境多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复杂的情感,我们有相对自由的艺术呈现和独自创作的艺术空间。其实和西方艺术家相比,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更好了,我们是有慢下来的理由和慢下来的能力、慢下来的条件。

我们想什么是日常的生活,日常慢下来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是审美的生活,是个人的生活,是最人性化的生活。这个是我自己理解的,能够让我们慢下来的三个要点。

我们想用艺术来赞美生活,确实是我渴望和理想的生活,你可以用你的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是为了卖画和艺术市场的蓬勃,而是让你的生活也光亮起来。这其中特别典型的代表就是党震,他经常半夜微信发他创作的图片给我,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艺术这件事情的热情和热爱,这个热爱是可以激发你对生活的热情,这就是理想,就是可以让你克服内心的黑暗光亮的点。

我们在此用微革命这个词,革命的方法也是非暴力不合作,我们不再以流血牺牲的方式来进行革命,而是回望传统和颂扬生活,让我们的文化复兴受益于每一个可以感受和领悟他价值的普通人。

我们再看看如何在信息碎片中寻找价值。

我们一定要警惕的是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性,我们手机成为最重要的信息通道,这使我们的生活变的快速、粗糙、零碎。数字时代使得我们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但是我们的年轻一代的人并没有在知识系统的累计上增加。这有几个数据,这是美国学者鲍尔莱恩的结论,当下知识很容易获得,但是年轻人对于知识系统化、公民意识以及世界观各方面却不能有效提高。因为每一个人把时间花在了微信、微博和邮件上,领悟能力并没有转换成对世界事物的了解和生存需要的技能。

这个是美国学者杰克逊写的文章,他说,一个普通人的注意力只有麻雀那么大,每隔三分钟就会干各种事情。而商业评论主编卡尔说,互联网把我们变成高速处理器的机器人,失去了大脑。杰克逊还有一个观点,他把分神上升到了一个国家信息要害的角度,如果我们的时代再这样继续分神下去,整个人心会涣散,国家意志力会消沉,整个国家战斗力也会下降。

这是我们生活被习惯性碎读的结果,我们刷的微信,都是刷新自己的大脑,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碎片化的信息当中找到有用的,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价值。

我们传统里讲的是澄怀观道,观道的前提要沉静自己的胸怀。宁静致远,其实静不是目的,远才是,是过去和未来,然后我们真正传统的内观和再造就是要冲破当下传统的迷雾来得到正见。

胡适这句话一直鼓励我,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为国家争取自由。这是对于个人体验来说最重要的。这关联到艺术家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创作的现实就是要秉持传统,深耕细作,让自己的内心是骄傲的。

(四)

最后,有三点我自己对于水墨的看法,和既往不同,其实也没有跳过这三个大的感受。第一艺术家对传统的体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是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家不在门派和传统的线索上做一个线性的继承,而是能够让传统成为一个智库,从传统里面汲取营养。

第二,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和自己的日常密切相关,就是能够使得我们的笔墨成为当下发生的现实,像谢慕说的,我们打破了水墨和油画边界,只是材料上的差异性,不再分门类,这是重点。

第三就是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我们不在本土性和民族性上做文章,而是我们和西方交流越来越多。中西融合这件事,中国就是中国,西方就是西方,你可能学习和借鉴它的方式和方法,但是作品归根结底一定是东方精神的精神属性。中国是注重意境和气韵,西方注重民主和科学,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线。水墨一定是在东方精神的精神属性里面,可以生发为更大的价值,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传统成为当代资源,就是把我们的东方精神在今天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