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东方艺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东方艺术馆>画廊动态>正文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亚洲艺术品概况

2011-04-15 11:01:27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位于芝加哥密歇根大道亚当街区,它是美国顶尖的艺术教育机构之一,由博物馆和学校两部分组成,建校于1866年。由于地处交通便利、学术风气自由的国际化大都市,各种国际性的展览以及学术交流讲座多以芝加哥艺术学院为中心开展。艺术学院的博物馆以收藏大量印象派作品以及美国艺术品著称,如莫奈、修拉、梵高、爱德华·霍普等人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学院还收藏有一批引人注目的亚洲艺术品。博物馆中的东亚艺术陈列馆自1922年就开始收藏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古代艺术品,至今已形成了有体系有序列的以东亚艺术品为主的大型收藏中心。每天漫步到东亚艺术陈列馆欣赏东方艺术的西方友人络绎不绝,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给参观者带来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和精神享受。   1893年,芝加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这次艺术盛事让东亚艺术品进入了芝加哥的城市文化领域,并带动了一系列亚洲艺术品的收藏和展览活动。在随后举行的宫廷艺术品博览会上,由波士顿美术馆馆长、西方研究亚洲艺术的先驱学者——欧内斯特·弗朗西斯科·弗诺罗塞(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年)首次挑选的大批日本绘画、陶瓷、金属器、纺织品以及木版画隆重登场,再一次大规模地将东方艺术品带进参观者和收藏家的视线。博览会召开的这一年中,芝加哥商人克拉伦斯·贝克汉姆(Clarence Buckingham,1854—1913年)成为日本木版画收藏的爱好者,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FrankLloyd Wright,1867—1959年)也在此时开始了木版画的收藏生涯。弗雷德里克·威廉·古金(Frederick William Gookin,1853—1936)——贝克汉姆家族的一个银行职员,在贝克汉姆的熏陶下也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版画,1902年,他成为全职的艺术品商人,并担任了贝克汉姆的收藏顾问。1908年,艺术学院在由莱特设计的一个多功能展厅中展览了655件版画,这些作品主要是从贝克汉姆、莱特以及古金的收藏中租借过来的(图1)。如此大规模的东方艺术品展览活动,在收藏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克拉伦斯·贝克汉姆于1913年去世,1925年,他的妹妹凯特·贝克汉姆(Kate Buckingham)遵循其遗愿将他的1400多件版画收藏连同一笔用于今后收藏活动的经费捐赠给了艺术学院,古金被指定成为这批捐赠品的第一任看管人。在第二任看管人海伦·冈萨拉斯(Helen Gunsaulus)的建议下,凯特延续了克拉伦斯的爱好,毕生致力于木版画的收藏。至今,他们的木版画藏品已有一万两千多件,几乎囊括了可以代表日本木版画各个时期风格的作品。   芝加哥艺术学院东方艺术馆正式成立于1922年,是东亚艺术陈列馆的前身。它收藏了大量包含远东和近东的各类艺术品,上述中由贝克汉姆家族捐赠的近万件日本木版画只是沧海一粟。1923年查理斯·费本斯·凯莱(Charles Fabens Kelley,1885—1960年)取代任期短暂的J·亚瑟·马克林(J. Arthur MacLean)接任了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的助理主任,并成为东方艺术馆的副馆长。他对亚洲艺术品的趣味与博物馆当时对中国艺术和考古的兴趣非常一致。早在1908年,当研究文化人类学的贝斯德·劳佛(Berthold Laufer,1874—1934)担任哥伦比亚馆(现在为艺术学院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时候,就带动了整个博物馆对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浓厚兴趣。早期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反映出收藏者的审美眼光带有维多利亚时期的折中意味。这种品味在塞缪尔·梅欧·尼克松(Samuel Mayo Nickerson,1830—1914)的收藏品中可见一斑。尼克松是第一家国家银行的创立者,他在伊利湖和瓦伯许河的公寓里到处都装饰着他在旅游途中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纪念品。尼克松在1900年的收藏品中包括一组西方绘画和1300件来自中国与日本的古玩。在他早期开办的画廊里收藏有法国画家戴拉克洛瓦(Delacroix),美国画家印尼斯(Inness)以及其他知名画家的作品,和这些作品一起被展出的还有大批的中国古玩,包括金属工艺品、陶瓷、漆器以及琉璃艺术品等。对亚洲艺术品的无限钟爱促使尼克松将他的全部遗产捐赠给艺术学院的东方艺术馆,用于购买日本和中国早期的艺术品1920年,劳佛曾被任命为中国古董馆的名誉馆长,他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渊博学识得到了博物馆早期捐赠人的公认。1917年到1918年,由文物鉴藏家们组成的古董收藏家社团(后合并进博物馆,成为其附属组织)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古玩借贷展览,此次展览精心挑选了数件中国古玩作为号召和广告吸引商家。1922年,劳佛应邀为在纽约举行的以中国青铜礼器为主题的大型拍卖会编写拍卖图录。此次的拍品中有三件中国古代青铜器。其中一件庄重的酒器(图2)由凯特·贝克汉姆拍得,并捐赠给了艺术学院,成为其收藏古代青铜器的源头。为了纪念妹妹露西·贝克汉姆(Lucy Buckingham,1870—1920年),凯特在艺术学院设立了“露西纪念收藏”,这里的收藏品已经扩展到了40多件精美古老的青铜器件(图3)。除此之外,凯特还收集了一些其他品类的中国古代文物。1925年她购得了一百多块可以代表中国不同地区墓室建筑文化的墓室画像石、画像砖,其中有很多是对开式墓室门,上面精心雕刻了来自现实生活和神话中的各种形象,是西汉时期典型墓室门装饰的缩影(图4)。   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中还有著名的中国古玉收藏,它们中有大部分是爱德华·索南斯肯(Edward.Sonnenschein,1881—1935年)和路易丝·B·索南斯肯(Louise.B.Sonnenschein,1884—1949年)夫妇的藏品。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这对收藏家夫妇的中国古玉藏品在西方艺术品收藏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索南斯肯发现中国对玉的定义远远超过了软玉和硬玉的范围,于是带有目的性地去搜寻中国最早关于玉石加工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起初是收集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经过简单装饰和打磨的玉石材质的工具和装饰品,后来逐渐迷恋上了精美的古玉收藏。索南斯肯夫妇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长途跋涉,耗费心力、财力收集的玉器,涵盖了一系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的众多罕见精品(图5),多数属“生坑”玉器,可以说是中国殉玉传统由始至终形成发展的写照。这批藏品于1950年捐赠给了艺术学院。   博物馆中最引人瞩目的中国墓室陶瓷是罗素·泰森(Russell Tyson,1867—1963年)和波特·帕马(Potter Palmer,1875—1943年)的收藏品。泰森是一位地产业人士,他的父亲是一位贸易执行官,经常赴中国进行商业洽谈。泰森出生于上海,在波士顿长大,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喜好与收藏,他对亚洲的艺术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泰森第一次涉猎收藏了一组经过精心挑选的韩国陶瓷,后来还购买了一些中国的墓室陶器,多为铅釉陶和彩绘陶,代表了从汉到唐墓室雕刻品的较高水平。波特·帕马的父母是西画的收藏爱好者,收藏有法国印象派著名画家德加、莫奈、雷诺阿的作品,这些后来形成了艺术学院法国印象派的收藏核心。波特·帕马自己的收藏主要是一些雕刻繁缛华丽的艺术品,其中一些艺术品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就借贷给艺术学院,帕马家族的成员在数年以后还在慷慨地为艺术学院博物馆提供馆藏艺术品。   1925年,泰森组织了东方文明研究协会,成员包括一些收藏家和学者,协会屡次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以及相关的讲座和音乐会,都刺激了大家对东方艺术的兴趣。凯特·贝克汉姆、马丁·瑞尔森(Martin Ryerson)和波特·帕马都是当时的会员。会员交纳的会费被用于博物馆购进收藏的专项经费。几年以后,东方文明研究协会提供给艺术学院的藏品使其有关中国陶瓷的收藏形成了格外广泛和盛大的规模。1941年,博物馆又接收了一批来自会员亨利·C·施瓦布(Henry C.Schwab,1868—1941年)——一名芝加哥鞋商的巨大捐赠,捐赠品中包括了大量重要的明清瓷器。   在那个收藏家比较活跃的时期,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的知名作家弗洛伦丝·埃斯库(Florence Ayscough,1878—1942年)以及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中国历史与制度”课程的教授宓亨利·法兹沃斯(Harley Farnsworth,1891—1947年),因为拥有丰富的学识以及对中国绘画倾注了浓厚的兴趣,在当时的收藏圈中赫赫有名。职业原因促使他们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购得了中国清代著名画家虚谷创作于19世纪中期的挂轴《柴藤金鱼图》及任伯年的卷轴绘画,现都已被艺术学院博物馆收藏。   19世纪20年代末,一位日本实业家的收藏品在一次拍卖会上拍卖,为艺术学院带来了早期佛教绘画的收藏机缘。凯特·贝克汉姆在此次拍卖会中拍得一幅《佛陀三身图》,随后捐赠给博物馆,引起了艺术学院对这一领域绘画的关注。查理斯·费本斯·凯莱随后的收藏中也有一些风格显著的日本卷轴画和屏风画,其中就有日本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画家雪村周继所绘的六折屏《四季山水图》(图6)。   1958年至1988年,杰克·赛维尔(Jack Sewell)接替凯莱成为东方艺术馆的馆长。赛维尔指导博物馆购进了日本的佛教雕塑和绘画,以及东南亚的艺术品。凯特·贝克汉姆、塞缪尔·梅欧·尼克松以及其他有前瞻性的捐赠人还让博物馆得到了一些早期的中国绘画,例如宋末元初的佚名绢本水墨手卷《忘川小居图》(图7)和明代杰出画家蓝瑛创作于1642年的山水册页《雾林秋明图》。这些艺术品让艺术学院形成了一系列揭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进程的收藏,并源源不断地激发着他们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和关注。   在赛维尔担任馆长的数年中,博物馆的任职人员呈现出专家化的趋势。于1969年至1972年担任联合馆长的多纳德·杰肯斯(Donald Jenkins)就是一位研究日本艺术的专家。1985年陶瓷专家蓑丰(Yutaka Mino)受聘为中国与日本艺术馆的馆长。1988年,博物馆中的东方古典艺术馆重新定义为亚洲艺术馆,以便收藏以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及印尼艺术为主的亚洲传统艺术品,西方古典艺术馆并入了欧洲装饰艺术与雕塑馆,蓑丰成为调整后的亚洲艺术馆的第一任馆长,并于1992年将其再次改名为东亚艺术陈列馆。至今,芝加哥艺术学院所藏亚洲艺术品仍在激发着中外学者不倦的研究和探索,并源源不断地给参观者带来亚洲艺术品独特隽永的视觉盛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