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东方艺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东方艺术馆>画廊动态>正文

中拍国际5周年庆典拍卖11月底登场

2011-04-15 11:01:27          

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新闻发布会

  2010年11月5日,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崇文支行联合邀请了近百位艺术品藏家,在北京华彬中心二层召开五周年庆典新闻发布会,举办“京华问古,茗茶奉仕——茶文化与古艺术品鉴赏沙龙”。让茶艺、茶叶、茶壶等文化元素与古代艺术珍品展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此次活动设计与策划的基点。

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拍卖预展现场

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拍卖预展现场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涉及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等领域,包含茶叶专著、歌舞 、艺术、祭祀、宗教、习俗、表演、养生等多个方面,中国人在几千年的饮茶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本次沙龙主办方以关注中国茶文化为契机,在深入结合中国儒、道、释三大文化体系的基础上,特别安排了乌龙茶、道茶、禅茶等三项茶艺展示,同时还安排有乌龙、普洱、各类绿茶、藏茶及海外茶品的品鉴,从而在茶与古代艺术两相呼应中彰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在对茶与养生、茶与紫砂文化进行广泛交流探讨的基础上,中拍国际还特意安排了经典古茶具实物展示,并从秋拍百壶阁专场中挑选了部分壶中珍品供来宾鉴赏,两百余件材质包括错金、银、铜、铁、铜胎珐琅、紫砂、瓷等在内成系列的“壶”展,充分展示了中华壶文化的深厚内涵。特别是一件距今六千多年的红山文化陶壶,壶的雏形刚刚形成,可谓珍贵难得。制作精良的大正时期湖严堂造错金壶以及王寅春跋陶刻紫砂壶吸引了在场众多业内人士眼球。据悉,这批海外回流的壶都将在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中做无底价拍卖。

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拍卖预展现场

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拍卖预展现场

中拍国际五周年庆典拍卖预展现场

  优秀的品牌文化提炼着人类美好的价值观念,诠释着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引领着时尚的潮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次沙龙活举办的同时,现场还集中展示了中拍国际2010秋季拍卖会各类古代艺术珍品精粹。其中,有被誉为中国壶具之祖的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壶、稀世罕有的印史之绝唱——文彭巨印、鉴证中国作为活字印刷创始者的契丹文活字印刷佛经等等。另外,现场也展出了中拍国际5周年庆典拍卖包括铜杂、书画、瓷器、玉器、铜镜等各门类精品。据悉,此次拍卖将于11月25日在亮马河大厦举行。

 

  附件二:

  中拍国际2010秋季拍卖会精品预览

  铜杂展品简介:

  春秋早期 青铜貘

  高12cm,长19cm (附火漆报关单)

  (英文名:BAKU)

  此尊青铜貘铸造极为精细、生动,长吻,大耳直立,眼睛由双圈阴线纹突出,貘面部表情生动传神,体型肥硕,腿部肌肉有力量感,短尾,身体曲线写实、流畅。整体采用勾连云纹作为底纹,阴线和凹槽处当曾有镶嵌松石等装饰。范线明显,铸造工艺高超,包浆莹润,当为早期出土后经传世盘玩所致。这尊青铜貘等级较高,当为王公贵族所使用。在古代铜器中,动物形的铜器极为罕见,尤其是现今已经灭绝的物种,此尊貘形摆件说明了此物种在两千多年(2700左右)之前就已经在中国栖居,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都很高。同类拍品,在荷兰马斯垂克(Maastricht)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终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青铜器,为中国藏家所拍得,此件貘尊与此件青铜貘造型极为相似,镶嵌工艺如出一辙,都属极为珍贵的青铜器。另外,1972年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了一件青铜立人擎盘铜貘。通高14.5厘米,长18厘米,其主体部分与此件青铜貘造型极为相似,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著录于《中国古代雕塑图典》

  貘以梦为生,是一种上古神兽,力量强大,已绝。《山海经》中记载,食梦的貘可以带走噩梦,还人安宁之眠,且此物性情温顺,好寂静,独居。因此也称作“寂貘”“梦貘”。它是美好、吉祥的化身,所到之处生机盎然。并且能为人类吃掉恶梦及世界的尘埃,留下美好和洁净的传说生物。因此是环保使者、高贵的象征。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赞》(长庆三年,约公元八二三年,附录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

  现实生活中,貘是食草动物,体形像猪,但比猪大。目前,除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马来貘外,貘的其他物种已经全部灭绝。历史上,贵州境内曾有大量的貘生存,但贵州省博物馆仅馆藏少量的貘化石。貘是奇蹄目哺乳动物,与马和犀牛是近亲。貘现在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 奇蹄目、貘科哺乳动物,通称貘。

  参考图:

  2007年3月9日-18日在荷兰马斯垂克(Maastricht)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伦敦著名古玩商"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 推出一只战国时期的"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

  战国早期 立人擎盘铜貘

  1972年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通高14.5厘米,长18厘米。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著录于《中国古代雕塑图典》, P65,(文物出版社)。

  明 铜鎏金嵌绿松无量寿佛坐像

  高31cm

  佛作菩萨装,头戴宝冠,高结发髻,宝珠顶严,大耳垂肩,佩花形耳珰,脸型饱满圆润,五官端庄俊秀,眉间施白毫,眉似初月,双目微合,鼻梁高挺。身姿挺拔,体格结实健壮,佩戴珠状璎珞及钏环,着天衣长裙,衣服轻薄贴体,衣褶细微流畅,裙裾錾刻精美的花卉纹,局部镶嵌绿松石点缀。佛双手腹前托甘露寿瓶,全跏趺坐于双层莲台,莲台略呈梯形,莲瓣宽厚,上下对称,紧依台座。无量寿佛规整俊美的面庞,健壮的身姿,莲座的高大稳重,修胎的细致都体现了尼泊尔造像的风格和匠师的高超技艺。该像整体刻画极为精巧细腻,面部表情传神,端正中不失纤巧与柔软感,金色亦完美,灿然生辉,为明代佛造像的上乘之作。

  战国 银包金龙纹带钩

  长9cm

  此带钩银质,钩面宽厚。采用包金、花丝、炸珠、实镶、焊接等金属工艺,组成八条小龙环绕一条主体大龙的“九龙图”。龙形钩首,主体龙盘曲于钩面,四爪刚劲有力,脊背采用焊珠工艺,用不同大小的金珠依次排列勾勒成型,生动写意,八条小龙环绕其间,每一个龙首刻画都极为精细,五官俱全。主体龙眼睛与钩首都镶嵌黑曜石为眼,周身点缀绿松石。最为独特的是其中一个龙首是战国时期典型的尖嘴龙,更说明了此带钩的确切年代。在古代,九条龙代表天子,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只有帝王才能享用九条龙,以显示九五之尊的地位。

  此件镶金带钩整体画面布局清晰,纹饰错落有致,金色辉煌华丽,工艺精湛,等级极高,从一件带钩直接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美,甚是难得。

  战国 错金镶松石凤纹带钩

  长11cm

  此带钩为青铜质,采用错金工艺形成纹饰。带钩兽首,主体纹饰为凤纹,凤羽毛、尾部、翅膀都刻画极为精细,以绿松石镶嵌为饰,装饰尾羽中心。整器满工,背部错有变体龙纹,钮饰漩涡纹。整体铸造精细,工艺复杂,纹饰华丽,当为王公贵族女性所用。

  清代 虎钮银扎萨克印

  宽10.6cm高10.3cm 重3720g

  此印为纯银质地,瑞兽钮,蹲坐于台面之上,印呈方形,方台面,台面较高。瑞兽獠牙外侈, 面部表情狰狞严肃,毛发与斑纹刻画细腻。此印印文阳刻满、蒙文,内容为“阿巴哈纳尔右旗扎萨克”,扎萨克为一旗之长,官阶为一品。“阿巴嘎”蒙古语意为“叔叔”。明代时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勒古台十八世孙塔尔尼库率其部从杭盖山北、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徙牧于此,故名。此印背部及两侧及印面都刻满文款“礼部造”,“康熙二十五年初夏”。此印气势恢弘,选材考究,造型端庄大气,等级较高,有较高的综合价值。

  与此印形制完全一致的官印,“阿巴嘎左旗扎萨克银印”见于著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北方卷,下三,P138。更显示出此官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 银鎏金铃铛(一对)

  高7cm

  此对铃铛铜质,整体鎏金,采用錾刻技法雕饰纹饰,纹饰繁复多样,有喜鹊登梅、折枝花卉、团花纹、兽面纹、变体寿字纹等,兽面纹顶部有铭文“王”字。整体工艺精巧,纹饰美观繁杂,布局清晰有致。为清代达官贵族赏玩之器。

 

  书画展品简介:

  10-2h164 启功(1912-2005)竹石图

  纸本 立轴

  款识:一九八一年冬日,启功试笔

  钤印:启功元白

  作者简介: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曾任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参事,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0-2h217 王澍(1668-1743)墨竹图

  纸本 立轴

  款识:法天池老人笔意,虚舟

  钤印:王鉨 虚舟

  作者简介:

  王澍(1668-1743)江苏金坛人。清代书法家、字若霖,篛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别号竹云。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告归后益躭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清史稿》卷五百三有传。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传世书迹较多。

  10-2h234 金梦楼(清)纵情诗酒玻璃画

  款识:岁在丁卯秋七月,笔下写于南窗之下,梦楼作

  作者简介:

  金梦楼,生卒年不详,清末玻璃画名家,名噪一时。

  说明:在清代初期玻璃画由西方传入中国,经过我国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创造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风格。镜背绘画使之从正面看去是一幅彩色的玻璃装饰,由于帝王贵胄们对玻璃工艺画的喜爱,清廷于紫禁城内专设有御用“玻璃厂”,专供皇室宗亲陈设享用。清乾隆后至清末,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玻璃工艺开始大量流入民间。在清末到民国时期,玻璃画风靡全国,几乎家家都有。在当时较著名的玻璃画艺术家有金梦楼、高子阳、刘玉霖、李云亭等人。

  10-2h387 傅抱石(1904-1965) 鸿飞千尺走雷霆

  纸本 立轴

  款识:一九五七年,傅抱石写于玄武湖畔

  钤印:傅 抱石之印

  作者简介: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此画纸本淡设色,色彩柔和淡雅,线条流畅,下笔传神,画工笔触洒脱,意境深远,令人起敬,山势峻峭挺拔,瀑布小河九曲回肠,远山近水气势恢宏,用笔淋漓,书体优美,堪称一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说明:藏家于1994年在南京《名家翰墨》出版社、香港集古斋艺术公司、内地傅抱石纪念馆及其家属为“纪念傅抱石诞辰90周年”的活动中从86幅展品中获此佳作。北京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潘深亮鉴定后开具证书一份。认定此画为真品。藏家拍摄有潘深亮主任在鉴定此作品时的照片(胶卷保存完好)。此画经傅二石先生鉴定,认定真迹无疑。

  著录:《傅抱石画集》 香港文化艺术中心 1994 p50

 

  铜镜展品简介:

  大型宝相花镜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直径 27.5厘米 重2650克

  八出葵花形,圆钮,花瓣形钮座,钮座外一圈连珠纹带。主题纹饰为两种不同纹饰的花卉纹各四朵相见环绕。一组为盛开的莲花,一组为旋转式五叶花瓣内芯外圈环绕不同角度的莲花,整体似一朵绽葩吐芬的大花。如此大的尺寸,图案又细腻生动,甚是难得,非常精美

  相关链接: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佛教装饰艺术的影响下,植物花卉题材渗透到了日常装饰的所有艺术领域,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自南北朝开始,莲花纹饰便被大量运用在了石窟装饰艺术中,北朝时期的莲花图案以写实造型为主,多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向四周均匀的呈多层放射状排列,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此时花形以莲花、牡丹等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蕊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华贵,故名“宝相花”,也称“宝仙花”、“宝花花”。隋唐以后宝相花广泛运用于织锦、铜镜、金银器以及瓷器等装饰上,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

  海兽葡萄镜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直径 15.4厘米 重650克

  圆形,伏兽钮内区瑞兽突出雄性生殖器官,并在布局上将雄兽、雌兽和幼兽排在一起,显然有宣扬生殖繁衍之意,间以葡萄枝蔓环绕,外区葡萄叶蔓中瑞兽奔跑,朱雀栖息,整体纹饰制作精致细腻,毫发毕现,品相一流,收藏佳品

  唐鸾凤翩飞起舞镜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直径22.3厘米 重1480克

  葵花形,半圆钮,无镜缘,此特征美国弗列尔东方艺术馆藏单龙镜完全类似。纹饰面不分区而为一单独完整画面,以高浮雕工艺雕塑一只振翅欲飞鸾凤图。凤首肥大,呈回首顾盼状。凤张尖喙,睁圆目,似在鸣啸不息。喙上悬一朵祥云纹,头首后有细羽。凤颈弯曲呈“S”形,高耸的凤体雄健却不臃肥,反显得更加遒劲丰满,双翅舒展,富有张力,动势感极强,有鲲鹏亮翅之威猛。两只凤腿一只着地,一只刚抬起,尚呈弯曲状。凤尾从身后多层次翻卷上翘,和舒展的双翅相呼应,形成一幅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鸾凤振翅欲飞图。独特罕见的高浮雕工艺更增加了此鸾凤图的立体感和写实感,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凤鸟的秀美婉约之中显示着刚毅和雄健,在凛然威严之中使人感觉出凤鸟婀娜多姿的俊美和靓丽。

  凤是中国人历来最崇奉的祥瑞之鸟,为百鸟之王,是尊严和高贵的标志,与龙齐名,象征着高贵吉祥和谐美满,琴瑟和谐,婚姻幸福。此单凤翩飞起舞镜应为盛唐之物,尺寸硕大,和同时期同档次的单龙镜一样是显赫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绝非一般人所用之物,唐代单凤镜和单龙镜相比,数量明显要少得多,其存世量至多为单龙镜的百分之一、二。足见此镜的珍罕程度。此镜具有极强烈的皇家气派,其使用者定为后、嫔妃,应不为过。

  此镜是中国古代铜镜自战国铜镜上开始有凤鸟纹饰起,无论是独特的纹饰造型,出类拔萃的浮雕工艺,精美细致的绘画风格。栩栩如生的灵动神韵,硕大的尺寸,都是中国古代铜镜上凤鸟文化艺术金字塔上的巅峰极致之品。若以美国弗列尔东方艺术馆现存的那面名闻遐迩的唐单龙镜为楷模,此镜是现存于世的当之无愧的可以与之相媲美的鸾凤镜。一龙一凤、一阴一阳,珠联璧合,谓予不信,若能亲见便知分晓。

  东汉“众华主阳”铭环绕式神兽镜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直径18.8厘米 重800克 厚0.5厘米

  圆形,半球钮,圆钮座,座外一周连续短线椭圆连珠纹。主纹饰区以八枚环状乳为界分为四区,每两枚为一区。第一区主神为东王公,头戴三山冠,身躯呈右倾端坐,一手伸于腹胸部,一手上举,面目神韵凝重端详。身后乳钉上有一虎纹饰。第二区主神为西王母,头戴双髻冠,饰双胜,呈踞坐状,高鼻小嘴,双手袖于腹部,面部慈祥秀丽。身后乳钉上一高角瑞兽,身前乳钉上为一青龙。第三区主神头戴进贤冠,方面高鼻,下颌有长髯,膝上置一琴瑟,应为双手奏琴的伯牙。身前后有神聆耳静听,前面神人应为钟子期。第四区,主神侧身踞坐,手势与东王公同,身后有侍神,身前有怪兽。整个主纹饰区为高浮雕工艺,尤以四个口衔巨的高浮雕神兽最为传神。此兽圆目隆鼻,张口露齿,身体健壮有力,颈后有长鬃毛而无角,有飞翼,造型极为传神,应为狮属瑞兽。

  十二方枚铭文区内铭为:“吾做明镜,幽练三岡,配像萬疆,统德序道,敬奉贤良。雕刻无亟(极),百(伯)牙奏琴,众华主阳,聖德神明,()者高迁,位至公卿,富贵安楽。”共计四十八字,其中“众华主阳”铭未见于其他著录及实物有载,极罕。

  镜最外部平缘画纹带上纹饰内容极丰富,以飞天神舟为核心,依次为六龙驾舟、神人驭龟、神人骑龙、常羲捧月、仙人骑凤、神龟飞天、神人骑怪兽等纹饰,纹饰之间祥云缭绕,云气翻飞,动感极强,是一幅电掣风驰的升天成仙图。平缘上最外一周为连续云气纹。

  该镜通体黑漆古,高浮雕工艺,工艺精湛,雕塑细致入微,品、版相均极佳,不管是神人、瑞兽,均各具特色,神韵形态灵动,文化内涵丰富,加之此镜尺寸硕大,虽镜面有条细微干裂,已瑕不掩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东汉一朝流传广、数量众,工艺精湛,影响巨大的主流镜种,但大尺寸的半圆方枚神兽镜却极少见,现已知尺寸超过十八厘米的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国内外存世量仅十面左右,故此镜是难得的投资收藏佳品。

  相关连接:

  汉人企求羽化登仙的思想,在铜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东王公、西王母、王子乔、赤公子、黄帝、伯牙、钟子期”等铭文,比比皆是。可以说成仙、仙化思想在铜镜中在铜镜中有相当成分的表现。

  我国古代神仙思想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就派方士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汉书·王莽传》也记载其登仙仪式:“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架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服虔为其作的注记载,这种金瑵羽葆的华盖,可以上下抽动组合,以形成高升接天、靠近神仙的感觉。正是因为上层统治者迎神侯仙、企求仙化,上行下效,所以渐渐地这种思想便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意识中,并成为汉代重要的社会思潮。铜镜背面的图案和铭文中的神仙思想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高浮雕十二虎纹镜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直径11.6厘米 重160克

  圆形,瓦钮,圆钮座,主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高浮雕四只老虎,首尾相接环绕,外区高浮雕八只老虎,虎身布满栗粒纹,四肢奔腾,神态活泼,充满动感。铜镜外缘印刻连续绳纹,此镜纹饰细致生动,极富立体感,题材特殊,品相精美,罕见

  相关连接:

  在中国,虎乃百兽之王,时常被我国古代人民奉为“山神”。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纹流行时间较长,初见于殷代中期,汉代画像石、画象砖常刻虎纹。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之意。

  蛟龙出水戏珠镜

  金代(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直径12.5厘米 重500克

  八出菱花形,整个镜子铸造精细,在铸造的基础上经过了工匠的匠心独运的精雕细琢的二次加工,使得蛟龙栩栩如生, 龙鳞细密但每片都能清晰看见,龙体超出镜缘厚1.1厘米,看上去整个龙显得矫健有力,蛟龙盘曲呈“C”字状,似出水腾飞,三只龙爪尚沉潜在海波之中,前爪前伸,似追逐海面上的宝珠,宝珠旋转飞逸,珠后有云气纹,此镜保存甚好,表面如玉石般光泽,是金代龙镜品种的罕见之作,尺寸虽不大,但是一见其真面目就会感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值得收藏。

 

  玉器展品简介:

  明代 金镶玉嵌宝石带板

  尺寸 通长13.2cm 宽9.2cm

  金嵌和田白玉,中间玉板采用镂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云海龙纹,龙成“S”形盘踞,周围满布灵芝形祥云,角成螭头形,四面用金累丝成纹,金丝成卷草纹为地子,盘于带板背面,正面用金累丝成草叶纹,首尾用金做成如意扣,可供佩戴,四周共嵌红、蓝宝石、碧玺大小共十七颗,雍容华贵,等级极高,金累丝工艺在唐代既有出现,然将金累丝嵌宝石工艺完美结合并推向高峰的时期应该在元代,沿用至明清,此类金镶玉嵌宝石玉件在明代定陵和湖北梁庄王墓出土较多。非王公贵族不可使用,为古代宫廷珍品。

  元 羊脂白玉掐丝嵌宝石炉

  尺寸高11cm长14.2cm

  羊脂白玉,采用掏膛工艺,抛光打磨细致,盖与器身用同一块玉制作,炉造型较圆润,线条流畅,左右耳均成官帽形,上包金,并且掐丝成缠枝花卉纹,在耳与器身中间采用掐丝嵌宝石的工艺作宝卷纹,这类书卷纹自古使用极少,对宝卷纹的使用限制较严,非贵族宫室的书房、祭祀、大厅等摆设件上,极少使用。炉包浆自然,沁色入里,可见传世已久。胎璧极薄,抛光细致,不见刀痕,可见工艺之精,胎璧的制作类似陕西博物馆藏唐代薄胎羽觞杯,相比清代乾隆著名的痕都斯坦薄胎工艺玉器也毫不逊色,推测为元代罕见的宫廷制品。元代为少数民族统治,且疆土辽阔,元代玉器在宋代玉雕的基础上,有了一个延续和发展,且对唐代玉雕风格有崇沿河模仿,在增加生活气息的同时,引进了许多西方玉雕工艺和文化,将西方玉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汇到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玉器文化中,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玉器作品。

  西汉 青玉螭龙纹璧

  尺寸 直径20.1cm

  青玉,外圈刻螭虎纹一周,内圈为谷纹,上带朱砂沁,玉质古朴老旧。《礼记》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苍”即 “草色也”,是言古代玉璧,实际青玉为上。玉璧为古代礼仪六器之一,作为人们与天地沟通的媒介,等级极高,此件玉璧器形较大,造型优美,沁色自然,保存完好,相比同时期博物馆馆藏玉璧毫不逊色。

 

  瓷器展品简介:

  10-2c0358

  清雍正 洋彩开光双龙捧寿纹六方大笔筒

  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的最直接影响莫过于当时宫廷文化对西洋元素的吸纳和运用,康雍乾三朝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之风深刻地与三代君主的精神生活产生互动:前者扩宽后者的文化艺术视野,后者的钟情和认同亦极大推动前者在清宫的影响,从而启导了清宫西洋风的盛行。洋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

  本器造型新奇别致,平口,垂肩,直腹,底部连座,下承如意头形足。纹饰繁缛,通身满绘,上下共十一层纹饰,口沿双层锦地纹;垂肩部松石绿打底,上绘篮彩夔龙纹;身部钱纹为地,方形开光内绘双龙捧寿;底托绘蓝地缠枝花卉;足部锦地花卉纹,各层纹饰之间都有回纹和卷草纹相隔,共施红、蓝、绿、粉、黄、紫等数十种色彩,设色艳丽,华美异常,富丽堂皇,尽显宫廷气派。

  雍正朝洋彩瓷器存世数量极为稀少,本品正是雍正朝洋彩寥寥可数的实物之一,代表了清宫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首先,成型复杂,景德镇称此类器物为“镶器”,不用拉坯,只能拼合方成,烧造当中极易疵裂变形,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实是百里挑一;其二,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唐英《陶冶图说》第十七编“圆琢洋采”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搨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

  本品尊贵典雅,釉彩妍美多姿,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盛况,蕴涵着千古一帝的无比自信与至高品味,存世珍罕,国内各大博物馆均未见此器收藏,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为存世孤品。

  参阅:黄清华——《清雍正柠檬黄地洋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赏析》

  10-2c0397

  清光绪 王启明浅绛彩山水花鸟纹八方大花盆

  提款:欲借春阴护海棠 绿章江奏山和尚 李复堂笔意 启明仿之

  山层春霏霏 林外鸟嘤嘤 无夜石新雨 无彩不早晴 蔚川写

  印章款:启明 书画 蔚川 王印

  折沿口,由上至下呈八方形,盆身分双侧装饰,四面绘浅绛彩花鸟纹饰,两只雀鸟立于枝头,回头相望,情意绵绵;另四面绘一副浅绛山水,皴擦点染,气势磅礴。此花盆造型极为规整,修胎精致,为清代官窑标准制式,自康熙朝即有此造型流传,一只沿用到宣统一朝,是清宫御用之物。南京博物院是清王朝覆灭后成立的第一座中央博物院,承接了清宫的旧藏,藏品大部分为故宫南迁的文物,其中即有一件与本品造型一模一样的浅绛彩花盆,著录于徐湖平主编的《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一书。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批清宫旧藏的浅绛彩器物,这些器物的出处可以证明,浅绛彩确为官窑的一个品种,许多浅绛精品都是皇室御用之物,而非常人所用。

  王启明,字蔚川,晚清御窑厂画师,作品多画人物花鸟,传世不多.

  xc1333

  北宋 耀州窑青釉海瓯

  “海瓯”语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用以赞美耀州窑制碗的造型之美。耀州窑是我国“八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始烧于唐代,终于元代,五代至宋时达到鼎盛,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其中心窑厂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此得名。其于宋神宗至宋徽宗的三十几年间曾为宫廷烧制贡瓷。从近年的考古挖掘发现,已基本确定耀州窑为五代时最著名的柴窑烧造之地。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耀州窑早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中国艺术品,青釉刻花梅瓶的价格动辄百万美金以上,是最受追捧的高古类藏品。此碗釉质莹润,釉色青绿微灰,略有乳浊失透感,素面无饰,不同于宋代时常见的刻花装饰,碗口沿折线优美,具有明显的五代柴窑遗风,为北宋早期耀州窑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升值空间巨大。此碗神形俱佳,深得文人雅士的钟情。生活时代跨越了五代到宋初的陶毂(903-970年)在《清异录》一书中曾提及:“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碗,状简古,号小海瓯”。陶氏以“一等”称呼耀州瓷,可证耀州瓷烧造水平之高,是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