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灿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7
  • 印象:
    学术性 品位高 经典 学院 有活力
    确定
  • 经营时间:
    33年
  • 展厅面积:
    450平米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灿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扎根民间走向世界——乔晓光的剪纸艺术

2015-03-22 16:22:24          

 

 

 

扎根民间  走向世界

                 ——乔晓光的现代剪纸艺术

 

春节将至,人们忙着置办过年所需的一切,许多朋友总是不忘贴上一对红红火火的窗花,为已经充满年味的腊月浇上一把热汤头,平添了几分传统中国年的情趣。若是到了陕北的农村,这时的妇女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正赛着谁家窗户上贴的剪纸更好看,更有艺术家创作吉祥之羊的剪纸恭祝新春,乔晓光即是一个擅长剪羊画羊的艺术家。

 

吉祥之羊

乔晓光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羊、灯、乌鸦等代表性物象出现,这些来源于民间体验与研究的形象已经转化为乔晓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而羊是乔晓光最具喜爱和最常用的意象,也是他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形象。如作品《吉祥之城》中,羊的重复使用即是艺术家吉祥心愿的罗列。乔晓光剪的羊具有符号辨识性,用有形之“羊”代替无形可视之“祥”和“阳”,这便是“乔氏”的羊。

艺术家爱羊是因为羊自古一来就是中国的吉祥之物,羊是古代的六畜之一,很早便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和信仰观念之中,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中有羊纹;《山海经》中也有与羊相关的神怪形象;在古代占卜中,羊的胛骨是有预测功能的神灵之物;我国的炎帝氏族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古时候还有把羊头挂在门楣上避除盗贼的作用。岑家梧先生在《图腾艺术》中有关于羊崇拜的介绍,台湾土著人养山羊作为家畜,但平日从不吃羊肉,只有在重要的祭祀仪式中才可以杀食。不知汉民族崇拜羊,西藏的巴门族在过藏历新年时,会将刚宰杀好的羊刮毛洗净,抹上五色酥油放在窗前,祈望来年五谷丰登。

古汉语中,羊即为祥,另,羊,又通“阳”。民间木版年画中常表现“三羊开泰”,用“羊”隐喻“阳”。三阳开泰来源于《易经》中的泰卦,是一年中阴阳消长的信息,是吉祥亨通的意思。三羊即表示三阳已生,以表达对新春岁首的祝颂。“羊”与“阳”的互用使得汉碑、石刻、墓门上每以吉羊为吉祥。

乔晓光剪的羊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羊的吉祥寓意,用民间隐喻的手法,用羊表现吉祥主题。“乔氏”的羊自由独到的语言风格,乔氏的羊可以有张扬的角,疾风般的小腿,硕大的乳房,修长的身体,甚至有五条腿,口衔着仙草,身栖凤鸟,迎接中国的吉祥之年。民间喜爱用毛刺、花草打扮羊,乔晓光的羊没有太多装饰,他用折叠、拼贴、套色、编织的手法赋予羊艺术的生命。

 

无所不剪

传统民间剪纸蕴含着我国古老农耕社会的文化背景,直到现在,农村有众多的剪花娘子用着剪刀表达她们对生存的期盼和祝福,这些乡村妇女是民间剪纸创作的主力军。剪花娘子往往是含蓄的,除了好看,剪纸对与她们来说是心灵的慰藉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铰个“鱼戏莲”隐喻着爱情的心愿,铰个“艾虎”是奶奶对儿孙的疼爱,铰个“老鼠娶亲”是想着多子多福……民间妇女总是围着家庭和锅台转,子孙满堂、生活幸福也成了民间剪纸长远的主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民间考察时,乔晓光见到了许多民间剪纸大师,亲身体验她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民间奶奶的剪纸作品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在进行剪纸创作时,乔晓光并没有局限于民间剪纸通常的题材,他毕竟是一位专业艺术家,凭借着艺术家对生活感知的敏锐嗅觉,他将剪刀变成画家手中的画笔,用剪刀讲我们的生活。上下班的途中、城市的一角、一首音乐、一个考古器物、今天和古代曾经的一幕,都可能摇身变为乔晓光手下的剪纸创作。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洞察使乔晓光的剪纸艺术无所不剪,走入心灵的自由。

比如乔晓光的剪纸作品《北京地铁》(2011年,160x50cm)就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铁站搬到了剪纸中。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飞奔向地铁车门的职场员工,可以看到车厢中优雅站立的女士,可以看到搀扶着老人的青年,甚至还可以看到正把手探向女人屁股的“咸猪手”……当这些生活中的情景转换成黑白空间中图形跃然纸上,一切变得更为新颖、和谐和有趣,细细品味,仿佛正在读一卷剪纸速写。

 

从民间到现代

无论是剪纸、水墨还是油画,乔晓光的艺术总是得益于他对土地、农民、农村深深的情感和依恋。上世纪八十年代,乔晓光遇到了艺术道路中的第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张林昭奶奶,张林昭古朴稚拙的艺术作品深刻影响了乔晓光。他常说:“与其说张林昭是法国的马蒂斯,不如说马蒂斯是中国的张林昭。”出于对剪花娘子苦难命运的关注与对民间文化尊重的唿吁与行动,乔晓光背起背包考察了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剪纸和民俗传统,一走就是三十年。

乔晓光的剪纸作品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不完全是来自民间的,是作为艺术家独有的。乔晓光吸收了民间剪纸端庄粗犷的造型风格,有创造衍生出了许多自己新的剪纸语言方法,如九宫编织、正负形的对偶观念、折形套形的方法。他在作品中喜欢用几何式的线条“切割”所要表现的内容,剪出的作品是遒劲有风骨的,正如乔晓光本人一般执着与坚定,也正是因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与独特的生活体验,让乔晓光剪纸作品的语言在严谨和规则中不失朴拙奔放的美感。

乔晓光在1999年以后创作的《芬兰颂》《向埃贡·席勒致敬》《盐河上的萨尔斯堡》《飞翔》等一批剪纸作品更能代表他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不同于民间的自我表达语言。这些作品用彩纸剪成方块拼贴、编织而成,这种新的语言使乔晓光的艺术看上去完全不同于民间剪纸,这是艺术家对事物的色彩和形象进行提炼后孕育出的作品。

 

走向世界的中国剪纸

说到剪纸,人们通常联想到大红、喜庆、传统,这大概是对剪纸先入为主的印象,乔晓光所做的是让剪纸成为富有趣味的现代艺术。从创意、展陈方式、表现形式、作品类型等多方面,乔晓光让剪纸走入现代艺术的视线,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2006年,乔晓光为易卜生经典剧目《玩偶之家》的中国版歌舞戏剧《寻找娜拉》创作了剪纸海报招贴和舞台设计。《寻找娜拉》表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的女性权利问题,乔晓光将中国民间剪纸中龙、牡丹、蝴蝶、鹭鸶等吉祥形象搬上舞台,使中国剪纸的创作者——农村妇女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与外国的新时代女性——娜拉在舞台上相遇,剪纸舞台配合《寻找娜拉》的歌舞内容,实现了戏剧、剪纸的本土化表达。这也使剪纸艺术脱离开二维的构图方式,让平面语言走入舞台空间,与演员的歌舞表演产生互动,让剪纸与戏剧两项看似不搭界的艺术交相辉映。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乔晓光完成了为美国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创作的装置作品《城市之窗》。乔晓光将美国密西根湖和北京的长安街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贯穿北京的天安门、国家大剧院、鸟巢,以及美国的海军码头公园、帝国大厦等地标建筑,并用剪纸艺术语言对以上内容进行表达。这一创作使中国剪纸走出国门,进入了美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让世界对中国剪纸有了更直接切身的感受和理解。

 

龙的时代

从以上对乔晓光作品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乔晓光频频与国外进行艺术项目合作,在创作实践中将中国剪纸推向世界大舞台。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外国人甚至我们中国人对我国的民间剪纸知之甚少,因此乔晓光在与国外的合作中努力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灌注进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他用现代的剪纸语言讲述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正是艺术家难能可贵之处:艺术不只是突出艺术家个体,更是在向世界讲述中国。

2014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剪纸艺术展上,乔晓光的《鱼龙变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龙文化,展示了今天的中国,创造了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龙的形象。中国的龙读作“long”,并不是英文中的“dragon”,他是中国的祥瑞之物,可以唿风唤雨,在人们心中是神,是帝王符号,是男性的象征,是阳的那一面。乔晓光的剪纸《鱼龙变化》长9米,宽1.9米,从一面看去是鱼和龙,另一面则是一条彩色的“基因龙”。“鱼龙变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古籍文献中,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世间事物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乔晓光以鱼龙变化隐喻今天中国大时代的变化:古老的农耕文明迅速向现代工业化迈进,承载着我们千年文化基因的农村正在消亡,他认为中国人正经历着自中古时期以来从未有过的文明转型期。作品的一面并没有直接用龙和鱼的形象表现鱼龙变化的主题,而是选用了“摩羯纹”和“鱼”代表过渡时期的龙和鱼。摩羯纹又叫“鱼龙纹”,是隋唐时期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这个有翅的大鱼不断本土化,在中国宫廷市井的器物上被使用,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鱼则是民间常用的多子与有余之鱼。鱼与摩羯纹共置于黑色的底色中,象征混沌与新生的世界。作品的另一面“基因龙”的龙头与凤尾采用了中古时期传统龙的造型,龙身是彩色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形象,用科学发现隐喻龙的新生与时代变化,隐喻龙的文明实质为人的文明传递。展览中观众可以从两面分别观看“鱼龙变化”和“基因龙”,这种一纸两面的观看方式也是艺术家对中国阴阳哲学和对偶思维独特理解的剪纸实验。2015年,这幅作品将到挪威展出,再次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国剪纸的魅力。

 

艺术家脚踏大地,他才能稳稳地触及天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