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三木国际艺术中心
积分:1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9
  • 印象:
    高大上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三木国际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安静融化一缕尘埃——王丛博浅谈自我创作

2013-03-15 12:53:02          

 王丛博近照
王丛博近照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狠狠的给国人赚了些面子,可惜从未读过他一字一句。勉强看过几遍《红高粱》(我说的是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原因是当年电视节目匮乏重播造成)。因此很是惭愧,算是补课吧,细细品读了莫言先生的获奖发言。发现其中两点惊喜:其一,莫言从小对评书甚是着迷,深受评书影响(这点我与莫言先生相似,并且乐此不疲),其二,莫言在发言中提到“蒲松龄”,这位生于1640年的老先生对他的影响(侥幸,我毫无秩序的读过《聊斋志异》的若干篇幅,但很多字句段落仍难体会其一二。)
      沾沾自喜和文学家偶有交集之处,发现我并不善解读自己的作品。努力回忆怎样一路画来,画中这些女子是谁从哪来的?将会去向何方?留下些什么?自问自答虽显愚笨,也算是向乔斯坦·贾德致敬的方式解读作品。

      其一,画中的女子是谁,从哪里来的呢?大脑不过是一个存储器,不会平白创作出东西出来的。那么是谁,以何种方式把这些“女子”塞入我的脑袋?突然发现大脑好像失忆一般的空白,使劲挣扎着,回想着,大概,大概起初根本不是“女子”,而是各种无关的文字,影像,音乐,戏剧,等等……由于我的个体误读把种种信息揉成一个无色,无味,无形,无量的非物质体。当我需要把它释放出来的时候,选择了“女子”这样一个载体。我只能草草做出这样的解释。

      其二,将会要到哪里去呢?我当然有权说不知道,所以我把它打扮的好看一点,好让一路上的看客不那么讨厌“她”。其实画中的“女子”只是一个外像,是我杜撰出来的,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我把自己所知,所学,所感悟整理成画,送走“她”,我仅仅做了这些事情。观者驻足的那一刻就带走了“她”,“她”最终到哪里去,我完全没有能力设想,大概融化掉了吧,融化在喧闹的街道边,融化在岁月的沙漏里,融化在来来往往的出租车里,融化在忙忙碌碌寻求成功的工作中,我和我的作品融化在这个匆匆城市里,也许羽化成仙,或许在此飘散,或许,或许……

      最终,留下些什么?谈到作品的功能性“时间”必定会做出客观的解释,绘画作品在角落里静候观众,它往往不像音乐作品那样外向,绘画作品更像个“淑女”,永远没有主动开口的那一刻,不主动,不谄媚,不应和。所以说观赏亦是一种“美德”,生成了一份初始的“美好”。

      在当下这个所谓信息时代的匆忙之中,脚步停留的分秒之间,如果感到作品带来的一丝安静,已经算是对作者的褒奖,阅读需要时间,文字如此,绘画应加之一个“更”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