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博雅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宁夏-银川
您所在的位置:博雅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摆脱荒芜

2011-04-15 10:20:54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美术现象和艺术思潮,与各种美术期刊的参与密不可分。作为信息传播、理论争鸣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美术期刊不仅有力地引导和见证了中国美术事业深刻的观念变革,并且在其迅速发展的历程中也成为了推动的力量。在回顾梳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发展脉络之际,这些美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因为,我们能从美术刊物面貌与内容的变化切入,窥见中国美术30年来所走过的路,也为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脉络提供了生动、翔实的历史文本。2008年10月30日由《美术》杂志社、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组织全国的美术史论家、批评家共同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在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和美术史领域的发展成果。这是我国美术理论界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深圳市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回溯上世纪七十年代,自1971年10月25日,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到1972年的美国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在对抗20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以及中日两国正式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实际上是逐步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作了重要的铺垫。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标志着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后,确定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也标志着在中国文化革命结束而开始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正式的序幕!

  深圳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30年来,创造了世界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也为深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超常规发展的深圳美术事业丝毫不逊色于经济发展。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雕塑院、深圳美术家协会等美术机构,在短短的30年里迅速的建立和规范的运作,举办了各种高层次美术展览和学术活动,使深圳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展览和相关学术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为从全国各地集聚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美术家们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而以“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为提高深圳城市文化的传播能力,增强深圳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深圳的美术缺乏自己深厚的历史积淀,但却也形成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化特色的兼收并蓄、多元与互补的全新的美术文化生态。本文将以深圳主要的美术机构、以及举办的主要相关学术活动为线索,结合相关作品和画家,叙述30年来深圳美术在改革开放中的超常发展的概况。

  二、萌芽与开拓(1978年到1992年)

  1、从展览馆到美术馆

  讲到早期的深圳美术,就不能忘记1976年12月26日,深圳最早的艺术展览机构——深圳展览馆开馆,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这是“四人帮”的垮台后,广东省举办的首次大型美术作品展,也是在深圳首次举办的大型美术展览活动。此后,该馆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引进和举办了包括“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暨书画原作展”、“明清以来广东书画展”等重要展览,蒋兆和先生更将自己的巨作《流民图》在全国首展,放在深圳展览馆,黄胄、吴冠中、朱屺瞻、李苦禅等当代中国名家都在这里举办过展览。特别是1985年的“深圳美术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要的美术活动之一,关山月、吴冠中、周思聪、王子武、刘国辉、刘勃舒、林墉、徐希、石虎、舒传曦、王晋元、王玉珏等30多位当年画坛杰出的画家来深圳出席了一周的美术盛会,大家一起探索中国绘画的改革之路,共同感悟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同时,老画家陆俨少、唐云、宋文治、程十发等曾在这一时期在深圳生活和进行艺术创作,陆俨少更是将户口从上海迁到深圳。他们通过深圳加强与港澳台收藏家的联系。1987年,深圳展览馆更名为深圳美术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更名,这预示着深圳的美术馆事业将朝着一个更科学、更规范的目标发展。

  2、其它的美术机构的建立

  1981年7月,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司合作开办的深圳博雅画廊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深圳及至全国最早的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借鉴香港画廊的经营模式,深圳博雅画廊早年的活动卓有成效,通过与国外画廊合作,在海外举办了数次展览。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绘画材料和图书,把当时优秀的美术作品推销到港澳台地区,深圳博雅艺术公司组织的包括“1988中国画大赛”和“1993博雅油画大赛”等全国性的美术大赛,通过比赛选拔、收藏作品,突显了当时深圳在全国美术界的影响。

  1982年,深圳市城市雕塑领导小组成立,第二年下设办公室;1991年9月,又在深圳市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深圳雕塑院。以规划和管理作为城市雕塑工作的两个基点,组织了《孺子牛》、《林则徐》、《友谊泉》等城市雕塑创作,象征深圳精神的《孺子牛》是著名雕塑家潘鹤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深圳创作的城雕精品,该作品在六届全国美展获金奖,及中国首届城市雕塑最佳奖。

  1984年7月6日,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成立,选举汤洪泰同志为会长,黄三才、陆明、候峰民为副会长。8月26日,由深圳美术家协会牵头,在深圳展览馆主办了“庆祝建国30周年深圳美术作品展”;1985年8月18日“深圳特区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128幅作品,这是深圳美术在北京的首次集体亮相;接着,以骆文冠为会长的海贝版画研究会、以黄希舜为会长的深圳油画研究会、以陈洪辉为会长的深圳雕塑研究会、以及中国画研究会也相继成立。

  1986年深圳画院成立,杨沙同志任院长,周凯、宋承德、郑成杨、郭炳安、陆佳成为画院的首批画家,画院最初的主要宗旨是,以中国画为主,组织绘画创作和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培养美术人才。

  3、美术创作队伍的壮大

  30年前,深圳美术创作人才缺少,除了郭炳安、黄菊芬夫妇,还有自学的曾景生外,基本没有专业美术工作者,更没有专业的美术机构,从1980年深圳经济济特区建立以来,陆续有国画家杨沙、王子武、李世南、郭西元、周恺、宋成德;漫画家庄锡龙、油画家裴建华、田克盛、陈宏新、黄希舜;版画家骆文冠、黄三才;雕塑家藤文金夫妇、陆明、陈洪辉;水彩画家陈希旦、曹建新、陈士修,以及黎楚池、肖焕群等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外地美术工作者来到深圳,他们的到来,对深圳特区早期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也要看到,他们多数往往不能完全融入飞速发展的深圳城市生活,仍然延续原来在内地的艺术语言,导致能够深入和细腻反映深圳人生活和思想的精品力作出现还不够多,本土美术精品的创作也不突出。但特别要说到的是,1984年调入深圳文联的王川,于1986年牵头组织了深圳27个画家,在人民公园组织发起的深圳第一个现代艺术展“零展”,1990年,他又在深圳博物馆办起了一个融装置、行为和抽象水墨为一体的大型个展“墨点”,把当代美术新潮的一点微风,带到了这个新城。1984年,由深圳城市雕塑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的,著名雕塑家潘鹤的创作雕塑《孺子牛》,被放置在当时的深圳市委、市政府大院,成为了深圳精神的象征。

  4、异军突起的设计产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德国“包豪斯”设计思想和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现代设计语言的引入,伴随着深圳制造业、广告业、传媒业特别是印刷业的发展,将现代艺术设计运用到经济和商业领域,中国的设计产业链,伴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率先在深圳形成,特别是深圳的平面设计在全国可谓独领风骚。强烈的开放性、现代性和实用性,是艺术设计的特点,也是深圳的特点,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深圳耀眼的文化特色。

  三、发展与繁荣(1992年)

  1、从“深圳画家画深圳”到“都市水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进入第二个十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的美术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与繁荣的新时期。

  城市化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结构的改变以及文化现代性建设都与其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而深圳正是全球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方,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在改变着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画而言,城市化过程,改变的不仅仅是它的描绘对象,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中国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人类从未经历过的巨大的城市化过程,向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形式提出深刻的挑战——水墨性表达能否切入和涵盖现实与心理两个层面的都市文化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董小明同志为院长的深圳画院秉承继承、改革、创新传统中国画的艺术宗旨,根据深圳新兴的现代城市文化现实以及中国画发展的现状,通过打造“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平台,组织国内外的艺术家,以各种新形式的艺术创作来共同探求水墨画在当代都市文化生态中的发展空间,以推动传统水墨走进当代、走向世界,提出并实践了“深圳画家画深圳”、“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和“设计水墨”等学术课题,这些课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当代都市生活脉搏的敏锐把握和对中国画现代转型之实质内涵的准确认知上。由“深圳画家画深圳”、“城市山水画”到“都市水墨”,再到后来的“设计水墨”,正体现了这一认知的逐渐深化过程。“深圳画家画深圳”反映了深圳艺术家们在弘扬主旋律的叙事模式中,进行艺术探索的努力;“城市山水”则是将现代化的水泥森林与传统中国画中寄寓文人墨客林泉高致理想情怀的山水并置;“水墨与都市”就是更明确了水墨性表达与都市化现实、都市意识的关系立论。由“城市”而“都市”一字之差的转变,实际上暗含着由工业化到后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变过程。“都市水墨”的提出,无疑最贴近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中国画转型的深刻人文内涵——以水墨性话语切入现实和心理两个层面的都市文化空间,表达人在这空间之中的种种希冀、困惑和感悟;而“设计水墨”的探索,是为了更好使传统水墨艺术,在当下城市文化的环境中寻找契合点的有益探索,是水墨对设计的介入,也是中国设计文化身份的必然体现,因此“设计水墨”不仅是形式语言的融合,也是思维方式的融合,更是文化精神的理性跨越。今天,这些探索已成为国内外众多艺术家致力于当代中国画革新的共同课题。

  2、引人注目的深圳的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作为承担美术作品的研究、收藏、展览以及社会公共教育和服务的深圳的美术馆系统的建立与运作,在上世纪90年代后,取得的引人瞩目的成绩和发展,特别是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的建成开馆,为众多的国际性大型艺术展览、艺术大师作品展览,美术史研究学术展览、大型策划性展览、跨领域的美术文化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深圳出现了全新的美术生态环境,从创作、交流、展示、美术史研究、收藏,以及公民的美术普及和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新的理念和新的活力。加上原有的深圳美术馆,使得深圳各美术馆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深圳美术馆在新的时期里也确定了“关注本土与当代都市艺术”的学术目标,并策划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关山月美术馆则是以“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为学术定位;结合美术山月先生的艺术研究,推出了“激情岁月•****诗意和革命圣地作品展”、建设新中国•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中国画专题展”等系列学术专题研究展,由于该系列展览能从当代美术的学术立场出发,以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开展研究和策划,而倍受学术界关注;何香凝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是通过深入收集、整理、研究、展示何香凝的艺术,关注当下美术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下属的艺术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的建立,凸显何香凝美术馆作为当代美术馆的专业形象。这些美术馆的成功规范的运营,为这一时期深圳的美术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新的时代精神风貌,也从另一个角度大大地扩大了深圳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有效地推动新一代年青艺术家和学者以新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介入于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将深圳的美术、学术力量和影响推上国内外新的台阶。同时,以雅昌艺术馆为代表的企业和私人机构建立的美术馆,如江山美术馆、中得艺藏、述古堂等,共同构成深圳美术生态环境的亮丽风景。

  3、美术精品创作取得新突破

  1992年,董小明同志调入深圳画院并担任院长,后其加达瓦、梁铨、王立兴、于长江、杨晓洋、富中奇、郑强等中青画家进入深圳画院;同时,以深圳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深圳高级技术职业学院、深圳美术学校等为代表的院校也汇集了一批重要的美术力量,较有影响的有钟曦、邹明、刘子健、潘喜良、关玉良、应天齐、张小纲,以及梁宇、陈湘波、文祯非、张闯、周天涯、王胜利、方小龙等青年画家,他们或是从艺术院校毕业、或从内地调入深圳,使深圳的美术创作队伍得到空前的充实。我们更高兴的看到董小明同志从《辉煌》、《墨荷》系列到《半亩荷塘》等系列实验性水墨作品,体现出的他在现代水墨画语言方面不懈探索的勇气,而于长江等人合作史诗般的《画说深圳》则犹如一部时代进行曲,叙述着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而深圳雕塑院,把关注本土雕塑艺术和公共空间艺术确定为自己的两大学术方向,主持了包括《深圳人的一天》、《东门老街系列雕塑》等系列大型公共艺术项目,这些公共空间雕塑,着眼于本土文化的深层涵义,反映出深圳雕塑家在关注公共空间雕塑艺术所作出的探索和思考。特别是大型公共雕塑《深圳人的一天》的落成,可以说是深圳的移民纪念碑,体现出当代城雕创作的语言转向。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其丰富多彩的表达都带有明显的“深圳色彩”,宣示着深圳美术创作已经初步具有深圳城市文化特质以及多样的艺术品格。

  4、美术批评和史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

  在作为深圳美术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批评和史论研究方面,1992年后也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如孙振华、鲁虹、齐凤阁、严善醇等,他们的史论研究、理论批评、策展活动,以其独到的学术品格和研究方式,在全国的美术界理论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具有诸多建树;他们的存在使深圳美术与全国美术界和美术媒体、杂志的联系更加的紧密。而年轻学者陈湘波、陈君、黄治成、张新英、陈俊宇等,以其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卓有成效地服务各自相关的美术机构,展现出深圳的美术理论批评界通过十多年的积淀所具有的后劲和实力。

  2000年,由齐凤阁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版画》落地深圳,2003年由董小明、广军主编的《中国版画年鉴》落地深圳画院,改变了深圳本土没在专业美术杂志的局面。但我们也要看到,深圳美术杂志和专业媒体的布局还不够全面、多样,因为美术杂志和专业媒体的学术高度和专业程度极大得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美术发展状况和理论批评的风气及能量,也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对外展示美术创作及理论批评的窗口和交流的平台。因此,引进和创办与深圳美术发展相匹配的美术杂志和专业媒体,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5、从大芬油画村、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到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招募画工,把油画通过作坊式的运作,构成的由复制、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的体系,从而形成了“大芬油画村”的雏形。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师或画工纷纷到来,又出现了多家规模较大专门经营油画复制、收购和外销的画商,大芬油画村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由于大芬村是靠油画出口起家,欧美市场一直占据主流,抗风险的能力太弱,这个国内唯一的油画产业基地正深受全球金融风暴冲击。因此,目前大芬村正着力进行产业转型,试图用原创作品开发国内市场。

  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简称为艺术创库,2007年1月1日正式成立,由深圳艺术家杜应红、邹卫等发起,现已进驻艺术家40人,它是一个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实验艺术创作基地,它把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当代艺术家们集中起来,形成一种集群效应,艺术家们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相互促进,构成了深圳本土当代艺术特有的生态系统。目前,深圳的当代艺术创作库基地已移至宝安F518时尚创意园。

  经过两年筹备建设,2007年5月,全球最大的集版画原创、制作、展示、交流、研究、收藏、交易和市场开发于一体,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并通过“中国•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这一常设性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项目,使它成为“让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与窗口。首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于2007年5月16日在观澜美术馆举行,共收到57个国家、1145名艺术家1976件作品,最终选定228件作品参展。首届双年展在世界版画界产生强烈反响。

  这些民间艺术空间以及由民间自然兴起的,政府大力扶持的艺术产业的出现也为深圳的美术生态带来另类的生机。

  6、从“03深圳设计”到“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增设了艺术设计展,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的一项重大改革。深圳凭借着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提供的动力,把深圳打造成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前沿阵地,上个世纪90年代在深圳举办的“'92平面设计在中国”“'96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是中国平面设计业的重要活动;1999年,关山月美术馆承办了“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艺术设计展”是首届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设计展,在中国艺术设计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3年,关山月美术馆又举办了“03深圳设计展——设计深圳•深圳设计”,在全国设计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促成了深圳市政府关于打造“设计之都”文化战略提出,也由此加大了对深圳设计艺术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统筹和规划。关山月美术馆秉持“缔造新的传统,创造活的文化”的宗旨,适时的提出把“当代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展示作为本馆的新的学术方向,2005年,在“03设计展”的基础上,关山月美术馆在2005年和2007年创意十二月期间,又推出了“深圳05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深圳07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进一步深化了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探索。

  近些年来,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申办标志,到“2008北京申奥”神采飞扬的标志;从骄傲地竖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三九集团标志,到畅销世界的康佳与创维集团的品牌标识,这些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无一不是出自深圳的平面设计家之手,当然,我们还要看到除了深圳设计在国内的平面设计领域有相对的领先优势,在工业、建筑、服装等设计领域,深圳都存在不同的差距。

  当然关于探讨设计和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展事活动,最重要的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由深圳市规划局和文化局承办,并与香港进行跨城合作举办的“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城市建筑为主题的国际双年展。选择这一主题无疑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城市和城市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年轻城市,由深圳首先提出并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首届展览于2005年举办,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策划,以“城市开门”为主题;第二届展览于2007年举办,由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策划,以“城市再生”为主题,并开始与香港合作,创造出“双城双年展”的模式。两届展览共邀请世界各地超过二百位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学者参展,成为了国际建筑界和城市研究领域两年一度的盛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