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虚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22院街
您所在的位置:虚空间>画廊动态>正文

永续生态的文化实践

2011-04-15 11:31:05          

  作者简介:许雅筑出生于台北,文化行动主义者、跨领域工作者、创作者;具有当代艺术与地下文化的双重背景,目前于台北、北京两地之间工作。她是声交Inter-Sound负责人、“我家就是实验室”(My room is the lab)计划主持人,曾经主办《二零零二台湾国际电子艺术论坛》(Taipei electronic arts phenomena 2002)、《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彼岸声音两岸声音艺术交流》(2006)、《Life/Live-展演》西帖国际艺术村-巴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Paris)(2007),支持协办《2008 Mini Midi -声交》。以及举办数场两岸文化交流/及各类声音、噪音、另类文化展演交流活动(2002-2009),做为创作者她的装置作品曾在台北市立美术馆、07 大声展展出。目前她正在进行“华人声音艺术图景”文件出版计划。她将自己难以规类的工作模式定义为“催化剂”(culture activator)。

  在经济奇迹的光芒照耀不到的角落,台湾的土地正在费力喘息;台湾的农村正在无声中凋零。过去四十年来,台湾为了经济成长付出了环境破坏与文化断层的双重代价,而我们依然循着经济导向的轨道前进,难道我们的生命注定是一条单向的不归路? 我们的家园的只能够成为更先进,更具效率的加工出口区?放眼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未来,台湾永续成长的契机究竟何在?

  付出惨痛教训的同时,台湾生养出了一批出格的“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 他们散布于各种专业领域、各个社会阶层,不囿于专业训练之分工格局,不在既成的规范内思考,他们除了作为田野工作者、倾听者、翻译者、建构者、组织者、幻想者,他们也是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模范公民。除了参与关怀社会边缘的服务与救助工作,他们也进入了小区改造、教育、环保、传播、文学、电影、音乐创作等各个领域,甚至进入了一般观念中认为自由度最小,受到资本制约最深的建筑业界与城乡规划等领域。他们是土地的针灸师,致力于打通社会构成中淤塞的结点,不使人为造成的病灶持续扩大漫延。

  藉由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机会,我们邀请了九位长期关注人与土地伦理的资深文化工作者,这其中包括了建筑师 (阮庆岳、Marco Casagrande、黄声远、谢英俊、刘国沧)、艺术家(林其蔚 )、作家(吴音宁、胡淑雯)、音乐人(钟永丰), 我们邀请这九位文化工作者;直接针对生态永续与经济同步发展这个最棘手的题目,提出自己的另类出路。至于这些提案究竟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还是可以付诸实践的救命方案?或者至少可以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想法? 我们将透过双年展的公众参与和公共讨论进一步的再思索讨论。

  过去三十年来,社运团体理想性的呼声,官方推动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改革,总是习惯于结构性思考,期盼透过一次性的行动来翻转结构,固然其出发点大体立意良好,但二十年下来,我们距离想象中的愿景,究竟是愈发接近亦或更加渺远?也许,今天就是重新思索何谓“改革”的契机。

  1999年的“9·21大地震”是台湾近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也是台湾NGO发展的历史时刻。各类NGO在实战之中团结起来,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联结合作。千禧年之后,台湾NGO的整体场景已非过去可以相较,NGO无论在地方经营、跨出国际化的脚步、进行长期的培力工作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一些NGO灵活地运用公关宣传的方式以吸引社会关注;记者会、媒体投书、地方说明会、拜会游说、参加公听会、小规模动员、协助媒体报导、网络联署、网络会议、网络论坛、出小折页,用极小化的社会成本,达到最大化的社会效应。

  千禧年之后的台湾公民运动,开始了与80-90年代截然不同的组织模式。因特网,特别是部落格的流行,带动了新一波的生态与文化运动。这种去中心化,以网络为基础来进行多维组织链接的运动,不同于以过去宏大的理想架构为意识形态基础的精英组织。反之,具有社会意识的网友们化整为零,如蜂似蚁地共同创造出了一种新形态的公共空间(如twitter就是一个近期的佳例。)这样的集体反省力量不再自限于大政治大论述,在信息门户洞开的超联结时代,"Thinking Globally, Act locally"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自家门口的问题,用手机拍照上了网,就能够立即转变为社会问题。

  在网络的世界事无巨细,公民运动在网络架构下更能够细致化地观注人文、自然生态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此间的横向关系,从纯理论到传播到组织动员,一切都在网络上进行。这些实践固然没有巨大的实体动员,没有数以亿计的金援,更没有硬件的奇观政绩,公民文化自主性的发展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城乡总体营造理想的实践。台湾的公民运动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动员,也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民主的深化与文化发展的去中心化,就是台湾这十年来默默进行的,尚且不为外界所明确辩识的宁静革命。

  古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universal intellectual)不再存在,建筑大师也不再存在,在过去的文化互文中,自限于书斋,孜孜不倦地创造永恒伟大作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的建筑概念可以延扩到任何形式的空间思考之中,甚至包括虚空间,新时代的建筑师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由沟通、理解、互动出发,通过对于现实环境创造性的批判展现出生命永续发展的关怀。

  “永续生态的文化实践-来自台湾土地的声音”作为一个展览企划,希望能够成为另一个培力的串联,但是此次串联与大部份NGO之单一议题化的活动形态不同,“永续生态的文化实践-来自台湾土地的声音”是一个以文化为旗帜之跨领域连结;召集来自不同领域的有机知识分子,共同集结于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欧宁的展览结构三大项目之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