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四面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2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5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四面空间>展览>展览详情

章星陶瓷雕塑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熔融的状态
——章星的陶瓷雕塑

我们的记忆是由一个个片段构成的,就像历史,远观是条长河,细看却是一个个不连贯的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一件值得怀恋的事件,也可能是没齿难忘的惨痛经历,当然,还有可能是某种状态。对于艺术家而言,更多的是想用自己的艺术来追求或记录下某种令其心驰神往的状态,它可能是超拔的、温馨的、悠远的、闲适的。章星的作品为我们呈现的就是一种状态,这是一种潜藏在他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迷醉,是一种对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的企望。更让人难忘的是,章星用烈焰和热情将一个个片段熔化,再将它们融为一体,但是并未弭平它们之间的罅隙,提醒我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伴随着缺憾。
1987年,章星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陶瓷系,现在从事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纹样研究和现代陶艺创作。章星的出身和创作决定了人们将其定义为一位陶艺家。有趣的是,何为陶艺,却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问题。有人视之为陶瓷艺术的简称,因此所有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都是陶艺家;有人则视之为以陶瓷为材料,但是脱离实用目的自由创作,更强调其艺术价值和观念性,在中国也被称为“现代陶艺”或“观念陶艺”。章星显然属于后者。
在当代艺术里,艺术家越远越强调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与综合性,以材料来对艺术进行分类和研究的传统视角逐渐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对此,章星也曾有过困惑,如陶艺与中国悠久的陶瓷传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陶艺与现代雕塑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在章星的创作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曾经的纠葛和探索。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章星创作了一系列抽象的陶板。采用陶板的形态是出于他对中国传统秦砖汉瓦的兴趣,而采用抽象的图案则是对当时正在影响中国画坛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回应。这个系列的作品最终以1999年的《栖居》达到顶峰,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类似的探索还体现在他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陶盘创作中。正是在《栖居》获奖的同一年,章星开始了他的人物题材的创作,这也可以看作是他陶瓷雕塑作品的开端。从抽象艺术重又回到写实题材,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一种“倒转”,因为更多的艺术家是从写实走向抽象的。但是在章星这里,这种倒转是他探索属于自身的艺术语言的关键一步。抽象艺术不是艺术发展惟一的和必经的方向,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才是艺术追求的境界。
用现代雕塑的语言进行塑造,通过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状态、心性和观念,同时强调陶瓷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章星就是用这样的理念来创作他的陶瓷雕塑作品的。章星的陶瓷雕塑可以大致分为人物和人体两类。人物系列包括《坐忘》、《至道》、《老人》和《藏女》等,人物多处于一种冥想和沉思的状态。以《至道》为例,表现了一位藏族的僧侣,厚重的衣袍保留了陶泥捏塑的痕迹和接合缝隙,相对写实的头部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作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色彩质朴浑厚,突出了陶土在湿润时的柔韧和烧成后所具有的裂性之间的反差。而《坐忘》则略施薄釉,造成了肌肤的细腻与服装的粗糙之间的对比。在人物系列中,服装实际上昭示了人物的身份,无形中带有了叙事的特征,因此作者需要思考人物身份与神态之间的和谐。在人体系列中,章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这些裸体的男女没有丝毫矫饰和做作,完全成了某种状态的载体。《伤》、《盼》和《咏》是章星人体系列中较早的作品,其中捏塑的痕迹显示出他对雕塑语言的探索,相对而言,对陶瓷语言的强调尚不明显。人物的表情充满迷茫和企望,似乎暗合了章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的焦虑状态。在《合韵》、《平怀》这样的作品里,章星对雕塑与陶瓷语言的把握显得更加自信和成熟。《合韵》中的女人体似乎飘浮在空气中,让人想起法国雕塑家马约尔创作的《空气》,人物脸上淡然的表情似乎正在享受这种失重的状态。除了人物的手、脚和面部,章星故意在手臂、躯干等部位留下了捏塑的痕迹和空洞,以及陶泥干裂后的细纹。章星正是通过强调陶土的特性、不同烧成气氛的特殊效果来丰富雕塑创作的语言,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和魅力。
章星通过“熔”与“融”的手法来传达他独特的内心感受,记录他所追求的心灵状态。熟悉章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朴实而充满真趣的人。朴实让他执着而无虚饰,有真趣则让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状态。当然,今天作品很可能成为章星一生创作中的一个片段,相信他会用毕生的追求为我们呈现更加精彩的作品。

张敢
2011年7月7日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