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奥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
  • 印象:
    曾建勇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
您所在的位置:奥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酒厂:北京又一处小众艺术空间

2011-04-15 11:40:15          

  北京十多处艺术区之所以对全国的艺术家都有吸引力,是因为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大量艺术家都需要在北京这个城市获得艺术空间,这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这个高速路边上的艺术区,让人感觉私密、清冷。也许有人把这种感觉定义为:静谧、干净。说到底,和798、宋庄、草场地一样,酒厂作为一个艺术家聚居地,不过是北京又一个小众空间而已。与其说它是继798之后的又一艺术公共空间,不如称它为私人化的“圈子空间”来得贴切。   穿梭在一个人的艺术迷宫   为了看隋建国的空间影像作品展“大提速”,颇费周折地跑到“酒厂艺术园”——北京朝阳区望京北湖渠酒厂国际艺术园,跟798相比,它的确没有很高人气。   酒厂艺术园2006年10月才正式开幕,在此之前,韩国阿拉里奥画廊高调入驻,随后搬进来的,包括数十家画廊,还有众多艺术家的工作室。一进园子,路旁一排柿子树上挂着几百只红红的塑料柿子非常醒目,而一只巨大的雕塑胖狗端坐在柿子树下。这既是艺术家KIM的作品,也成为落户于此、在世界美术界有“现代美术大收藏家”之称的阿拉里奥画廊的标志。   隋建国的“大提速”正是在阿拉里奥展出,呈U形的两间大屋子按照“环铁”经过的12个画面隔开,屋顶巨大的涡轮杆装置,以和录像画面上实际奔跑的火车相同速度转动着(每分钟3000米),U形空间的墙壁,围绕着观者,把一个无法被完全感知的铁路圈实在地套在了观者的周围。因为整个展厅只有我一个人,我甚至能在展厅中跟着火车奔跑,经过画室、池塘、立交桥、道口……这倒是绝无仅有的“观展”经历。   从阿拉里奥出来,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园子里转悠,只有表画廊、程昕东艺术空间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展厅向公众开放,工人正在往表画廊里搬画,金昌烈的画作仍在墙上挂着,透明的水珠散落在严谨的汉字碑帖上,让人有些隔世的脆弱和文化的触动。随后又在旧雨今来轩遭遇了王彤的作品,非常好奇这些看似稚嫩的涂鸦背后会是一颗怎样的艺术心灵?是否就如他所说,画只是画,“在艺术每日里都在失去她原来的意义的时候,我只想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图个吉利”。   酒厂唯一的咖啡馆玻璃很大,因为人少,你可以慵懒地坐一下午,或许你可能会期待某个早有耳闻的艺术家趿拉着拖鞋牵着狗从你窗外走过。可惜的是,我只看到了那两条圈起来的大狗,也看到了每家每户贴出的“私人住地,谢绝参观”。甚至冒冒失失地闯入一个“仓库”,被阁楼上的艺术家礼貌地请出来。在这里,更倾向于是一个私人化的“圈子空间”,而非开放式的艺术公共空间。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798的商业化诟病,酒厂成为一个反例。   LOFT,都市的文化宠物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LOFT,就像每个港口城市都有一个“外滩”。它们被强行把破厂房与后现代钢筋水泥设计混搭,却也态度平和,大门随时敞开,来者不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总是在鼓吹个性的人跟风也跟得最快。阁楼(LOFT)最初是为工业使用而建造的用于家庭居住的生活空间。20世纪50年代,阁楼生活是由纽约贫困的艺术家们战胜以前的工业建筑开始的。工业建筑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的租金低廉,艺术家们租用得起,而且它的空间够大,可以在里面同时生活和工作。   于是,艺术家聚居区也随之成为一种时尚。北京及其周边就有了花家地艺术区、通州滨河小区、宋庄小堡村以及名气越来越大的798艺术区、索家村国际艺术营以及费家村、香格里拉、草场地艺术东区、艺术文件仓库等等,已经形成了十多处大大小小的艺术区域。酒厂也是如此,砖墙暴露的厂房是天生的LOFT素材,所以很多貌不惊人的房子里面都是一幅人人梦想的“后工业”式的生活环境。   下一个热门会是谁?   中国当代艺术20世纪90年代变得十分热闹,但后来也变得有些复杂,用栗宪庭的话说:其实很多人都画不下去了,像赶庙会一样,圆明园画家村成了旅游的地方。于是,艺术家开始迁徙。有人说:“艺术家是非常个性的,是排他的,但通常又喜欢扎堆,因此,艺术家的聚居就需有一定的‘圈子’性,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艺术社区。”   北京十多处艺术区之所以对全国的艺术家都有吸引力,是因为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大量艺术家都需要在北京这个城市获得艺术空间,这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北京对于艺术家这类人群在整体上的认可,特别是前些年当代艺术还只是少数人的另类生活方式时,“来北京”让像张晓刚这样的艺术家觉得很舒服,有了身份感。他说:“我到北京最大的感觉是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我是合法的,而且我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这是在北京很明显的一种感觉。说具体一点,就是所有的媒体好像都要弄一点儿文化艺术栏目什么的,都来找艺术家,感觉作为艺术家你在北京才能真正找到你的位置……这个认可是很明确的。”   而某些艺术家聚居地从单纯的工作室变成了画廊区之后,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改变。798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模型被介绍到了全世界,并由此引起了房地产开发商、艺术家和政府之间的拉锯战。最后的结果是房租上升,艺术家撤离,画廊和时装店进驻,其实这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排挤性迁移”的中国版本。   下一个热门的艺术区该轮到哪里呢?其实这并不重要。只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中国的当代艺术现状正在产生新的变化,正在重组新的艺术生态格局。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