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2年
- 展厅面积:1000平米
- 地 区:江苏-苏州
陆庆龙,1964年生于江苏射阳,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委员,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水彩·粉画艺委会主任,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陆庆龙
陆庆龙先生在他早年的一篇文章里为自己制定的任务,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度实践:“执着于个人心灵的表达、表现自己具有深厚情感的对象、用艺术对自然与人生进行更纯净的思考与表达”。[i]这些话语是理解陆庆龙先生的创作动机、审美情感和艺术思想的关键,而在他最近新的一批风景作品里或多或少的展现出来。他的思考与实践不仅仅是用写实手法进行创造,对于具象因素和表现特征之间的平衡把握:即在视觉观看下,对知觉的体验当中的现象及本质的把握等问题的思考。在他近20多年对景写生的研究当中,随着人生阅历与创作经验的不断丰富,陆庆龙先生对风景等视觉材料的吸收和改造,使得作品的形式结构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呈现,这些都是他理想化的心理结构所决定的,他对心灵、精神世界等内在维度的关注,张扬生命的感性活力的努力从未停止。陆庆龙先生对画面整体气氛的把握上,既有吸收西方古典风景绘画形式结构的文脉,也有现代绘画形式意趣的理解,谋求风景创作的文化与审美的深度,且在审美上愈加接近东方的美学精神核心。更为可贵是陆庆龙先生在长期不懈的艺术探索当中,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坚守自我的艺术品格,逐渐发展出与他主观愿望和能力相匹配的艺术语言。
陆庆龙作品
陆庆龙的风景作品表现着苏北农村的风貌:极目远望,河网交错、田畴纵横,茅屋或瓦房点缀其中;篱笆、藤蔓、树梢、屋顶、草垛、泥塘……,处处都是亲切可人的田园风景,画家通过画布描绘故土家园的春色、夏夜、秋意与冬韵,寻找心灵和精神的“回乡”之路。
陆庆龙作品
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陆庆龙对故乡深深的眷念,已经转变为根植于内心,融汇成血液的牵挂。数十年来,他一直将农民工和农村作为表现对象,在田头、路旁、屋里,用画笔记录下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他记忆中的土地。在他的心里,农民与风景不再是客观的世界存在,而成为他浓缩了情感、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在画布上,陆庆龙勾勒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表现着他们的淳朴、简单、等待与想往,呈现着逐渐离他远去的温暖低矮的房屋、松软的草垛、阳光下开阔的田野、随风摇曳的芦苇;于不知不觉中,观察、记忆与幻想融为一体,它们在他的心中会合、沉淀、发酵,最后喷薄而出。在那份始终缠绕心灵的最深处,陆庆龙先生用绘画表达心灵的宁静与温暖,带着那份浓浓的乡愁,持续在画布上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陆庆龙作品
陆庆龙先生的作品当中有着现实的稳健根基,乡村自然变化时所形成的形象变化得到充分再现。在《家园》系列(也包括那些田野中河道与湖泊的作品),乡村的基本形态受到画家高密度的观察,乡村所特有的田间小路、庄稼田亩,麦草垛子、民居、稀疏树木等作为构成画面的特有的“实际形式”,这些“实际形式”外部有着高度辨识性,乡村耕作、自然侵袭,植物生长,地表建筑,地表所分割的色彩,自然而然的乡村景色与气息,不加修饰的摆放堆积、破败陈旧,成长与腐朽,粗野与优美,沉寂与喧闹,原始气息的野性与不加修饰乡人痕迹。可以指出的是,陆庆龙先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观看完全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为了表现清楚对象的特征,他以高度细密的观查来组织视觉材料,所以首先可以说,他的艺术观察是一种主动的观看行为,这是陆庆龙先生着力发挥的和着意的地方,从一个熟悉而连串繁芜混杂的自然场景的转变成秩序井然的视觉形式结构,进而转变成某种陌生的景致。
陆庆龙作品
当观者审视陆庆龙先生的风景作品时候,我们不仅仅看到形式、光和色彩与光学的结构,还有社会文化的大量的、复调结构的层面上的结构的意义。
陆庆龙作品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与诗歌里面,欣赏自然美的能力通常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的结果,而它的起源是可以被察觉出来的,甚至要远远早于西方,因为它表现在诗歌和绘画中并因此使人意识到以前可能早就有这种模糊的感觉存在,这种存在是类似一种中国水墨的渗透而蕴藉的文化感受,简化而且虚静,流动而沉郁。但是在现代的意义当中,这种感受如何以新的形式彰显出来,如何在图像化如此强势的当代视觉文化当中突破,强调出中国知识分子个体在面对自然风景当中所向往的意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一篇:远离尘嚣,宁静悠远——商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