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德山艺术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德山艺术空间>画廊动态>正文

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

2011-04-15 10:26:15          

  德山艺术空间主办的“现代性与抽象”主题研讨会7月在北京举行,作为高名潞主持的“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三,这也是他2008年在北京、巴塞罗那举办的“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展览作的学术准备;他策划的“抽象叙事展”同时开幕。这次展览旨在让观众以小见大的透视中国抽象创作的现状,也为“现代性与抽象”主题研讨会提供了感官基础。   “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展览和近期学术活动的策划理念   近年来,中国抽象艺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与中国抽象艺术相关的诸多问题和领域仍然未能得到进一步涉及和深入地讨论。   如果我们把中国“抽象”艺术看作中国20世纪以及当代艺术中偏向美学、观念和语言探索(我将它称为美学叙事)一类艺术现象的代表的话,那么,这一类的艺术,相对于另一个所谓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我将它称为社会叙事)的“现实主义”艺术现象,始终处于被忽视的、被边缘化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中国现代性叙事中严重的美学缺失现象。这与偏重于美学叙事的西方现代性叙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种偏差,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本土的现代性逻辑,比如,我所说的中国现代性的“整一性”特点。这种“整一性”避免极端的美学性,主张艺术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致;另一方面,则来自20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特别现象,就是我称之为 “现代性错位”的现象。比如,西方现代主义强调形式至上,但是这个形式至上的原则,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西方当代的批评家和策划人那里,都不是评判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立场,相反,中国现当代艺术总是被描述成泛政治化和庸俗社会化的艺术。而注重美学、观念和语言的艺术被看作负面性的“形式主义”艺术。这无论是在毛时代,还是19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艺术市场时代都被看作无意义的、不具中国特色的、没有中国符号的另类艺术。当批判现代精英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席卷中国之时,大量的图像和大众媒介符号随之迅速充斥中国当代艺术界,成为继毛式现实主义和泼皮现实主义之后的另一个 “拼凑现实主义”(大杂烩的波普、影像、摄影)时尚。不论这些现实主义多么流行(在媒体和市场上),他们都是建立在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之上,都无力承担建树中国原创性的国际当代艺术新体系的重任,而我们所期待的这种本土国际艺术体系就像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美国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一样的新艺术。   所以,建立中国原创性的国际当代艺术新体系的前提是:尽管我们不反对这些拼凑的现实图像(他们可以在大众流行文化中继续流行,就像好莱坞文化一样)艺术,但是,我们更加需要创造性的图式,那些具有形而上冥想成分的艺术图式。今天,国家意识形态和集体信仰和理想主义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真正的意识形态和信仰只存在于个人冥想之中。所以,和1980年代我在“85美术运动”中倡导“大我”和超越“小我”不同,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市场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个人化”的艺术创作状态和“边缘化”的艺术境界。当年85 运动的艺术群体面临的是矫饰的、风格化了的“自我表现”,所以超越个人的经验,进入“大我”的理性和形而上的境界是首要任务,那就是当时的“理性绘画”和“生命之流”,以及部分观念艺术(特别是文字艺术)的探索。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没有把形而上的追索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所以没能进而形成成熟的艺术形态和样式。但是,今天,艺术家个人的执著和冥想是当务之急,只有与这个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充斥的外部世界彻底疏离的个人化状态才能真正进入那个形而上境界(新的个人体悟的意识形态)。极端的个人体验,将创造出极端的形而上图式。这个形而上图式也就具有了共性的抽象主义因素。由于它来自本土和个人的体验,他就不再是拼凑和挪用的,相反,是原创的和原发的,也是本土现代性的产物。但是,这个本土现代化不同于民族化,相反,它是国际性和人类共享的方法论。它来自于对21世纪全球环境的体悟和批判。所以,抽象艺术的样式本身就是一种批判,重要的不是它所隐喻的语义,而是它的批判起点和它的视觉化的样式。   不同的抽象批判样式构成了不同的美学叙事。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根本。 它构成了过去三十年的历史、人生和冥想的轨迹。它会揭示出一个与庸俗社会学的社会叙事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叙事天地。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对美学叙事的忽略和偏见导致了批评语言的庸俗化,其结果就是随处可见的意义泛滥和意义增值。所以,我们今天呼吁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叙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要面对抽象艺术,更重要的是我们急需建立自己的美学叙事系统。这个美学叙事不仅仅指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同时也是新艺术批评的方法论。今天,我们能否跨越20世纪中西交流的僵化理论(即把中、西看成两个不相干的独立实体的理论),从结构的融合而不是样式合璧的角度去探索传统和西方当代(比如后结构主义)在美学、哲学、视觉文化方面的相通之处。 就此问题展开学术讨论是非常具有21世纪的现实意义的。所以,“中国抽象三十年”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旨在推动、发现和总结过去三十年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在这方面的探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