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4
  • 印象:
    美术馆级别 展厅一流 展览的确好 作品不错 艺术家很牛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览>展览详情

蜂巢•生成 第二十三回 一个形象,一个幻象:朱湘闽个展

展览介绍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项目即将于2016年12月25日推出第二十三回展:“一个形象,一个幻象:朱湘闽个展”。年轻艺术家朱湘闽于1989年出生于湖南,本科及研究生皆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于2015年研究生毕业。本次展览将主要呈现艺术家2014年至今的油画作品;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杨鉴策划,将跨年展出至2017年2月17日。

 

对于具象的超越是美术史上的一个经典话题,具象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叙事性或者图解性,超越具象的方法可被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抽象的转向,其二则是走向形象。关于形象的理解艺术史上的大师们往往都具有极具个人性的回应。在通往形象的道途中,塞尚(Paul Cézanne)将形象拉拽到“感觉”层面,即可感觉的形状,它对精神系统直接起作用,而精神系统则就是肉体的本体性的化身。在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这里,肉身被形象化成为一种“形变”的力量,现实空间与对象被“形变”推向一种具有高浓度力量与象征意义的境地,推向一种饱和后的匮乏、喧闹后的寂静状态。这两个例子说明所谓形象一方面朝向创作者主体并诉诸神经系统,而另一方面则是朝向客体以及它的各种相关因素。这些对形象的理解又可借鉴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现象学中所提出的“此在”概念:我既在感觉中成为我,同时又由某物通过感觉而来到,此通过彼,此在彼中。

 

朱湘闽即尝试用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沿袭着对形象本质和本体精神家园的探索。他笃信一种感官深处的逻辑,这种体验让艺术家逐渐在创作题材上脱离日常性而着重形象本身,这更接近艺术家的感知世界。艺术家追求一种类似于将颜料作为身体衍生器官的方式,赋予颜料能有一种触感和可触摸感,当描绘对象的身体成为形象的材料,颜料作为材料便成为了身体,以此让材料直接传达艺术家本体和对象下难以名状却可被感知的逻辑,保罗·克利(Paul Klee)的著名说法:“不是要表现可以被看见的东西,而是让东西可以被看见”,指向正在于此。

 

在作品中,朱湘闽采用摘除、添加、交叉、打碎、折断、几何等手段将人物原型打破,将人物形象延续至看似混乱与无序的自然界线之外。此时,被重构的人物形象与外在物质相遇而制造出特别的质感:放射形的草木、吹开的气球、黑暗的背景、运动留下的痕迹、不规矩的影,等等,人物之外的元素在人物之间释放出延伸感,似乎这些元素正试图从这些被破除的人体关系和被打破的器官当中通过;或者说,是身体中的某种物质在寻找可通过的逃遁点进而逃离,像是一种超越于自由的精神诉求。

 

朱湘闽对于形象创造的野心类似于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近作中描述的“例外状态”,即是透过对于法律与规则的悬置,接近一个不属于任何措施治理的状态。或许这根本是一种无法达到的状态,生命被弃置、放逐于法律规范之外,成为真正赤裸裸的生命体。这种赤裸裸的状态或许过于虚无、有些狂妄,却对艺术家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显得异常迷人,视域范围内的目标从来不能吸引真正的艺术家,但是这种偏执与执念或许正是这个群体被唤作艺术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