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常青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
  • 印象:
    独立 老外员工 ?????? 烧钱 ???
    确定
  • 经营时间:
    35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常青画廊>展览>展览详情

伊黛尔•阿德楠

展览介绍

常青画廊很荣幸地为大家带来一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伊黛尔•阿德楠在中国的第一次展览。

 

作为诗人、小说家、散文作者和艺术家,阿德楠女士曾经游历世界。她出生在贝鲁特(黎巴嫩首都),父亲是个信穆斯林教的叙利亚人,而母亲则是信基督教的希腊人。她在贝鲁特与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度过童年,之后在法国与美国学习和工作。她是中东“阿拉伯人大流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引领黎巴嫩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而她对绘画的兴趣则是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时期被激发的——因为在当时用法语写作是对法国殖民统治的一种变相支持,为了与革命者保持一致战线,阿德楠暂时停止了用法语写作,绘画则取而代之成为其表达的方式。她的第一幅画诞生于1958年。那时,她刚刚搬到有着金斯堡、凯鲁亚克和史耐得(“垮掉的一代”)的旧金山,并在加州的多明尼加大学教授哲学。

 

一座常年俯瞰着旧金山港湾的塔玛佩斯山是阿德楠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她为它写书、作诗,并多次在画中描绘它,以此来表达她对它的爱。对阿德楠来说,这座山涵意深刻:它代表着自然的循环,也是永恒的所在;广博的山脉是宇宙的语言,源于自然的人类能够在这座山的怀抱里体会到与宇宙的共生;由此,这座山便是人类灵魂中最深刻的宇宙属性的彰显。在她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所出版的笔记中,阿德楠写道:“对自然的爱也许看似无足轻重,但没有一种爱是不具力量的。这种爱可以使你的生存意义都为之改变。它真的可以。”

 

在此次展览中,阿德楠为我们展示了她最近创作的大理石屏风、纸本水墨和一系列小型油画作品。这些油画看似是在描绘风景,但手法却与只是简单地描绘所见物又有所不同——它们其实在试图揭示隐藏在所见物背后的那个世界。伊黛尔的绘画中从未出现过人像,因为她更偏向于在她的绘画中追溯生命的源头、呈现造物主的美,并传递她对它深沉的爱。她的作品用一种明确又肯定的手法创作而成,笔触中不带一丝犹豫,也不存任何杂念。她的绘画风格简洁到了严肃的地步,就像她的写作一样。

 

阿德楠用来描绘河流、海洋和山川的色彩并非只是简单地回应她眼中所见的自然,这些色彩是由她的观感所决定。而观众对其作品的“阅读”并不仅限于对一系列叠加的色彩的观看,而是在于对整体画面及其精神性的欣赏。艺术家曾问:“色彩是否能够打破时间维度的重重障碍,并将我们带往另一个维度,甚至去到太空?去到那个并非只因距离遥远而存在的空间,去到那个也许从混沌伊始就有着不同生命的空间。”

 

在西蒙•法塔尔(Simone Fattal)为阿德楠所写的文章《超越界限——伊黛尔•阿德楠的文学与艺术》中,西蒙写道:“在她作画时,她将画布像纸一样平摊在桌面上;她从不使用画笔,只用一把刮刀来创作。她用活泼与明亮的色彩慢慢地在画布上画下色块与色团。阿德楠从一开始就是个纯粹的抽象派画家——她时而将大块的色块有趣地排列于画面中,时而令其‘漂浮’在厚重的背景之上;有时她用小色块组成一条仿佛会分割画面的线,有时她又让它们零散地分布在画面的不同角落中。在这些神秘的色块中,往往总会有一个红色色块,而整个画面的构成仿佛都是由它衍生而出。在它周围,整个大的画面——它的能量流、它的整体——像宇宙般出现并且运转。”

 

伊黛尔•阿德楠于1925年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她曾在一所由法国修女开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并在1950年去巴黎索邦大学攻读哲学。五年后她移居美国,分别在加州大学与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1958年至1972年期间,她在加州多明尼克大学教授哲学。在1972年,她回到黎巴嫩,并在黎巴嫩日报《东方-今日报》担任文学编辑,直至1976年她离开黎巴嫩(黎巴嫩内战爆发于1975年)。现在,她分别生活于巴黎和加州的索萨利托市之间。

 

在她的第一本诗集《Moonshots》出版之后的几十年中,她分别用法文与英文写了几本书。她曾为乔瑟琳•萨伯(Jocelyn Saab)制作的关于黎巴嫩独立战争的两部纪录片撰稿(该纪录片曾在日本、法国及多个欧洲国家播出),还写了两部剧本——《像棵圣诞树》(该剧本内容关于海湾战争)和《女演员》。她曾与黛芬•塞丽格(DelphineSeyrig)在电影《野姑娘杰恩》中合作;她写的情诗也曾被应用于一个音乐剧之中。她的许多诗都被制作成了音乐专辑,比如加文•布莱亚斯的《阿德楠的音乐之书》和扎得•莫塔卡的《警慎修行》。她的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其中包括:《通往塔玛佩斯山之途》;《另一国的最深处》;她简短但精彩的自传《一个黎巴嫩女作家的人生》;《阿拉伯启示录》;以及她最著名的小说《Sitt Marie Rose》——该小说的背景设在黎巴嫩内战期间,这本小说用激进的手笔批判了当时宗教和政治中的极端民族主义,以及黎巴嫩妇女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地位。它于1977年获得了法国“法国阿拉伯国家奖章”,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多国出版,它已成为战争文学中的经典。

 

伊黛尔•阿德楠的艺术作品被列入许多私人及博物馆的收藏中。如约旦皇家博物馆、突尼斯当代美术馆、贝鲁特Sursock博物馆、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伦敦大英博物馆、华盛顿世界银行馆藏及华盛顿国际女性艺术博物馆。在2010年,该艺术家参加了伦敦蛇形画廊的“记忆马拉松”项目,在2012年,她的作品展出于第13卡塞尔文献展。她的个展“伊黛尔•阿德楠:艺术是通往天堂之路”将在Mathaf阿拉伯现代博物馆展出,她也将参加2014年的惠特尼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