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3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7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相继共有5个展览,4个活动。
6月的展览“陈文令雕塑个展”和“孙峰彩作品个展”将持续至7月7日结束。
7月的新展:已正式列入意大利文化年项目的“劳瑞斯·切克尼个展-万里无云”,“2006 动态亚洲:‘冲突和网络’上海巡回展-单频录像节”以及多伦的原创展“GONG CHAN NO.1”将于7月14日在多伦开幕。此外,7月8日,多伦将为其驻馆艺术家瑞典的Josefina Posch在东大名创库举办个展“臆想–光荣进步”。
加拿大人Erik Bordeleau组织的“思维健身房”活动将在7月1日晚上举行,通过聆听Radiohead乐队的专辑来体会“从隐匿于无形到回归社会”的奇妙过程;
7月8日下午,“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情书》导演李立亨将与热爱表演艺术的观众面对面;
本月的12+国际实验影像展映将播放刁亦男的《制服》;而本月的多伦讲坛邀请到了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花建,作题为“公共艺术建设与实现公民权利”的讲座。
陈文令雕塑个展
展览时间:2006年6月16日—2006年7月7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1-2楼
孙峰彩作品个展
展览时间:2006年6月16日—2006年7月7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楼
劳瑞斯·切克尼个展-万里无云
日期: 2006年7月14日-8月4日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1楼
开幕时间:7月14日,19:00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常青画廊
继常青画廊为意大利艺术家劳瑞斯·切克尼,在北京举办的个展《万里无云》之后,展览将被邀请至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该展览还将在巴黎、罗马和纽约展出,只是在展览结构和展品组成上会稍有一些调整。确切地说,每到一个城市,艺术家都将在当地寻找收集组成装置的塑料成分,然后为下一站的展览进行再设计和组装,创造出一种基础成分(比如门)的连续性,这些基础成分则直接关系到其作为开端、文化制品或象征性成分的意义。
举办这一展览,并不仅仅是向全世界介绍意大利文化,而且还要去理解和吸收其它国家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达到以展览为契机,使两种文化得以相互充实的目的。
FENDI 品牌一直有保护和资助文化艺术事业的良好传统。此次 FENDI 支持的其实不是一个展览,而是艺术家的整个巡回展这一文化项目,并将成为艺术家在公共场所制作的大型装置的推广者。作为意大利著名的时尚品牌,FENDI 擅长用创新的形式赋予传统以新的价值,并以此享誉世界。FENDI 选择切奇尼,是因为两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种亲合性:两者尽管处于不同的领域,但却在材料选择以及技术研究上都有着同样敏锐的感觉及浓厚的兴趣。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将展示两个大型装置和与他近期所做的研究有关的新作品。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不同的技术,在多种媒介之间进行着实践。
两件大型装置之一,是“空墙-只有门”(“Empty walls-just doors”)。该作品把一个空间的内部分成数个错综相通的房间,这些空间之间通过一系列的门相连:门则成为整个装置的关键。按照房间大小放置的雕塑,材料是和那些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门所用的材料是一样的,使用有实际尺寸的模型而制作的,它们尽管真实存在着,但却如同因削弱而老化的 “存在的虚无”,仿佛成为不可能的门槛,在空间中的柔软的伸展,从而成为这个空间的物质化的记忆。
穿过这一系列的门,给人以时光停顿之感。在门上,物质是流动的,支撑门的结构屈服了,门的建筑特性被否定了。这些门仿佛是刚刚经历过灾难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门的这种可扭曲性象征着被挫败的存在。在这其中,现实也被弱化了,在真实与虚拟的错乱中,现实仿佛永远停滞。
另外一件在宽阔空间中展示的大型装置,其设计理念是有机物质的组合性和流动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形态的根基和生物细胞的结构,成为一种设计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由虚拟化的技术可能性以及数字计算所决定的。这个装置是用5万个构件通过机械方法组装起来的,形成了一种悬空的空洞结构。这种设计和制作来源于有机物结构和分子组合,同时,作品本身也成为一个人工有机组织。由此,给观众足够的自由想象空间开放形式,这使得切奇尼的作品可以有多种阐释方法,但不论是哪种阐释,最终都会归结到切奇尼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上,也就是:游离于自然与人工之间,并与感知和认知发生关联。
除上面提到的大型装置外,展览中还将展出一系列拼帖画,使用混合技法绘制的图画组合,3D格式的绘画作品,以及在包含于透明的表面因受热而变形的包装中的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制作出来的小模型等,体现出艺术家一直在富有诗意的调查和有经验的可行性之间进行着持续的研究,目标是创造出更为建筑化,更有实用性的大自然。
在劳瑞斯·切克尼(1969年生于米兰)的作品中,照片、图画、雕塑和装置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艺术家所拥有的一种变形的文艺思想,这是最基本的要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拼帖画,细致详在着细的建筑模型,橡胶制品,经过再创造的旅行汽车,树上的房子,结构变形的空间,带着五光十色的透明的表面,等等。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元素的多样性和形态持续地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毁灭”与“重建”交替进行,实现在材料的真实性与虚拟存在相互交替中。
奇尼的作品,不管是照片,还是雕塑, 都明确地表达出“模型”这一广泛的概念的修改。他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加以再创作,赋予其新的感觉,挑战参观者的感知力。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制作模型,并根据模型完成自然/虚拟的布置,然后通过仔细的数码制作,把真实的片段迭加在这种布置之上,从而形成介于合理与荒谬之间的状态。这种模型化和矛盾的情形我们同样可以在艺术家根据物品真实规格复制的作品,及其在灰色氨基甲酯乙脂橡胶上再制作的作品中找到:这些物品仿佛是那些实物的幽灵和影子,显得软弱无力,甚至可以自行扭曲和弯折,但与此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特质,一种玩世不恭的感觉,弱化了物品的物质性,使其更为人性化。
2006动态亚洲:“冲突和网络”上海巡回展
日期:2006年7月14日-8月4日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楼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汉城LOOP空间
策展人:
澳大利亚:Vikki Mcinnes (VCA) / Simon Maidment (West space)
中国:黄笃(2006年上海双年展策展人)/ Biljana Ciric(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印度尼西亚:Ade Darmawan (Ruangrupa)
日本:Sumitomo Fumihiko (ICC) / Yusaku Immamura (Wonder Site) / Nov Amenomori (Remo) / Hisako Hara (Independent curator) / Nobuyuki Hiramatsu (+Galley)
韩国:Jinsuk Suh (LOOP) / Seoun-youn Kim (Altermative Space Bandee)
新加坡:Eugene Tan (新加坡双年展策展人)
艺术家:
澳大利亚:Tess Milne / Ario Mountford
中国:梁玥、胡介鸣、金峰、陆春生
印度尼西亚:Ari Satria Darma / Andy Mohamad
日本:Tonoki Kakitani / Masayuki Kawai / Daisuke Nagaoka / Takayuki Hino / Kohei Kobayashi / Kawai+Okamura
韩国:JihoonPark / Hongsok Gim / Chan-kyongPark / Kwang-kee Lee / Hyunjoo Kim
新加坡:Ho Tzu Nyen / Tan Kai Syng
通讯和娱乐行业的技术进步似乎符合了“自由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这种想法现在只能促使国家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大规模军事工业的兴盛。不可逆转的“全球化”现象正主宰着一切:财富分配的不均衡、跨国公司权利的无限扩张、脆弱的经济体系、公众关怀的缺失、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以及对知识产权严重侵犯。新自由主义不仅支配着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趋势,而且威胁着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族身份认同,观察家们认为这种新的全球趋势只会激发和加深国家、宗教、文化、种族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严重冲突和对立,而不是促进共同理解和和谐发展。
正是由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重新改变了我们认识的世界的方法。在当今跨越文化边界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技术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全球化的进程是否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经验的交流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我们真的认同“自由市场”的观点,并且眼界开阔,思想具有前瞻性吗?我们真的需要一套艺术家社会定位和艺术价值交换的新标准吗?2006年动态亚洲:“冲突和网络”展览及国际论坛旨在提出和解决上述问题,试图分析近日“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和艺术的各个层面。
来自亚洲6个城市、12个艺术空间的策展人,推选出22位录像艺术领域的新晋艺术家。此次展览从韩国伊始,计划陆续前往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艺术家的作品对当今亚洲社会近年的政治与文化现状表现出高度的敏感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判断。此次展览中亚洲新晋艺术家们带来录像艺术的不同气象,为以新的亚洲文化视野描绘出录像艺术的未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远非止于一场国际化交流与展示。
GONG CHAN NO.1
日期:2005年7月14日至8月4日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楼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艺术总监:沈其斌
活动策展:黄玥霖
一、主题阐释
“GONG CHAN”是由中国的汉字教育基础的拼音作为引伸线索,即:
GONG:工、公、共、攻、供、贡、宫、恭、功
CHAN:产、生产
在这个展览中,位于关键核心的便是建立一个“共享资源”,即在这个平台的基础内,提供丰富的可选用资源。资源包括,参展艺术家各自所拥有的手段、立点、思考方式、自身原有作品所形成的符号等等,又因其各自特殊背景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的合作和生产的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相对于一个已成熟的团队合作又有所不同,即我参照的合作体系是现实社会中最真实的合作方式作为此次共同生产的合作方式,所以它的语言与又与团队的统一口径不同。
在这里,以多伦现代美术馆为一个共享资源基础,和“GONG CHAN”所提供的概念信息,来建立由这两个力前来阐述的参展各个艺术家的作品。根据艺术家的选择,可以是“共产”即共同生产,也可是“公产”公共财产,也就是我前面提到公共财产在网络或者资源上的词—“共享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一点外射的方式来呈现。
他们即是一个由多伦现代美术馆这个项目聚集起来的合作伙伴,作品相互融会,也以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它的主要呈现方式,并不是以往那种艺术家各占一面的呈现,他们的合作会以展览的画册制作开始,到各自实物作品的呈现为终点。也就是说整个展览既是一个作品,把项目的“GONG CHAN”放大到一个展览的“GONG CHAN”。
二、形式
虚拟展场、电子媒介(电子画册等等)、海报、装置等等
JOSEFINA POSCH 个展 臆想– 光荣进步”
主办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东大名创库
艺术家:Josefina Posch(瑞典)
展期:2006年7月8日——7月23日(周二至周五11am-7pm)
场馆:东大名创库、上海市虹口区东大名路713号三楼
开幕:2006年7月8日晚8时东大名创库
完成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驻馆艺术家计划之后,瑞典艺术家Josefina Posch从她在上海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了全新的艺术元素。7月,多伦现代美术馆和东大名创库将联手呈现Josefina Posch的最新创作及以往的系列作品,这将是对Josefina Posch迄今为止艺术创作的系统介绍。不仅如此,Josefina还将为东大名创库的仓库空间营造出独特的“臆想”空间。
臆想(Eikasia)是柏拉图提出的概念,指涉对于表象的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判别感知是否仅仅是一种可见形象的理解方式。由此,我们的梦境、记忆,甚至镜中映像也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真实确凿。
“臆想——光荣进步”不仅仅是一次对上海当代艺术脉动的解读,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传统让位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讨论,传统的退让程度仿佛已经成为了衡量城市进步的标尺。Josephina Posch的作品正要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在她看来,大城市在自身演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灵魂上的东西。为此Josephina Posch着重强调了“牺牲将会愈演愈烈”的观点,即:“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建筑的变化就是切实可见的一个证明。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没有对于古建筑和空间的尊重,这其实是在掩藏我们的过去和背景。同时,这也可以与柏拉图的哲学观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只是真实(理念)世界的映射,那么真实的世界究竟是被改编了还是被屏蔽了呢?”
Josefina Posch的作品灵感来源于2006年3月至5月间,她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为期两个月的驻馆生活体验。中国社会飞跃式的发展更突显了她想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但这些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中国,因此Josefina Posch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意义。“臆想——光荣进步”所要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就是,Josefina注意到了在防护物两边的人类关系疏离:“过去我用橡胶手套而现在还用口罩。使我感兴趣的是,人们因为情感和生理上的距离所表现出来的微妙关系,还有因为爱滋、非典以及禽流感这些疾病而产生的交际恐惧和情感疏远。”这些自我保护方式,提醒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恐惧和交流能力的丧失。
另外, Josephina Posch的个展还将深入探讨“到底什么是社会进步的考量物?”既非艺术也非文化,而是科技的进步。Josephina Posch意在进行心理上的探讨,并且她将以此诉诸于对自身内心的深入挖掘。
“水”在上海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传统的渔业,另一方面是上海作为一个历史上的港口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展出作品中一件雕塑装置将作为“上海文化脉动”的视觉度量。
这个作品由一个充气塑料、霓虹灯、器官形状的雕塑构成,它会在声音的控制下运动。这一创意来源于对海洋生物形状(如海参)的模拟。这个巨型器官“海参/肺”与一个电动装置的鼓风机相连接,这个鼓风机将有规律的输入空气。这个电动装置又与一个音频的输入装置相连接,如此一来,音频信号就能通过指令控制这个充气“肺”的一举一动(呼吸)了。这些作为指令的声音都是Josefina Posch从上海的许多文化场所录制而来的。因此,这个作品就成为测定上海现代文化脉动的度量衡。
另外一个作品是拼写着“The Great Creative Leap Forward”(创作大跃进)霓虹灯标志。这个红色的标志只在声音的分贝超过了120的时候才会被点亮,这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时刻的反思。
“美学污染”(Aesthetic Pollution) 这个装置的四个主要部分是由来自上海的6个艺术家设计而成的,由一些悬挂着的声光装置构成。口罩墙由24个口罩组成,就是那种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普通口罩,这些口罩被妇女用传统的方式绣上了现代风格的建筑、起重机的图案。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6个艺术家各自带上刺绣口罩,谈论自己的艺术作品。正因为他们戴着口罩,人们不可能听清他们所说的话。最后,观众还将看到6个艺术家带着口罩的照片。
最后一件新作是一场名为“无题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Untitled or 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皮影戏,述说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这次在东大名创库的展览还将展出Josefina Posch以前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将反映新作与旧作之间的联系,以及她的作品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她过去的作品全都是白色,而新作却以深色为主,尤其大量运用阴影)。展出作品中包括一件叫做“虚假的便捷承诺1”(The False Promise of convenience I)的装置作品。橡胶手套、塑胶袋、连接着导管的小盖帽组成类似于流水线的装置,由于这些“皮影”表达的是恐惧和焦虑,所以名为“trepidators”;她的影像“原始恐惧”(Primal Fear)和纪录片“无可奉告”(No Comment)来源于战争期间她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我自问作为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当我们面对陌生的、全新的事物的时候,什么才是我们最原始的反应?扼杀它抑或是否认它的存在?”
思维健身房——如何全然隐匿于无形?
时间:2006年7月1日晚7点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楼
组织人:Erik Bordeleau
显露于表的是极好的,好的事物才能显露其形
Guy Debord, 景观社会
“我就是我”(I am what I am)。对大多数人来说,锐步品牌的最新广告语听起来像是在表述一种绝对的自由。“我就是我”,代表了对于多样化以及毫不妥协地张扬个性的欣赏与褒奖。它同时也在暗示:“没人能够告诉你该如何去做”;“你有权以任何你想要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从这一点来看,由商业行为引导的对于自由的鼓励似乎不带有任何消极意义。
然而,我们从另一层面找到了这些广告语的真正涵义。从某种微妙而具有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其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与字面意义截然不同:“展示自己”——每一天。无时无刻。和所有人一样。过分的展示造就了文化上的自我陶醉,也造成自我的拆解与消亡。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达时代,假如拒绝展示自我,那么我们将不复存在。
在当今社会,我们无处可逃。而我们想逃离这个世界的愿望也恰恰成了热卖的商品——每个人都说“享受生活”!还有“让生活更有激情”!
不管怎么说,我们仍然相信存在着一个紧急逃生口,让我们能隐匿于无形。像古时中国的画家与诗人一样。抑或如同我们的小朋友Kid A。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今天的中国在人与社会共处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思维健身房活动让参与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变化以及了解自我的种种方式。并且,通过讨论和集体聆听Radiohead乐队的Kid A专辑,我们向大家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这一奇妙过程,最后重新回归世界的机会。
在参加完这次活动之后,参与者的精神免疫系统将得以加强,并获得一种无可名状但却和谐舒畅的社会体验。
警告:一些参与者也有可能会在活动后产生强烈的绝望感。
本次活动将在多伦现代美术馆3楼斜坡下举行,为了营造一种随意轻松的气氛,参与者可席地而坐,也可以按照自身喜好,随性地躺着或坐着参与讨论。为了舒适起见,参与者也可以带上自家的靠垫。
关于Erik Bordeleau
本次思维健身房的组织人是加拿大的Erik Bordeleau。他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哲学教师,目前正在蒙特利尔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从法国后构造主义哲学到中国当代电影,都颇有独到见解。
讲座:表演艺术与生命感动
主讲人:李立亨
时间:2006年7月8日 下午15:00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5楼 国际艺术家工作室
鸣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内容摘要:
世界是个大舞台,莎士比亚在四百年前就这么说过。话剧《情书》的导演李立亨,将与你畅谈生活、戏剧、舞蹈,和你一起分享表演艺术世界的喜悦与感动。他的演讲将从表演艺术开始切入,强调“人”与“空间”的对话,“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以法国经典文学作品作改编的《钟楼怪人》和《悲惨世界》音乐剧为例,从舞台和表演入手,介绍“空的空间”所能展现的无限可能性。他还将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千手观音》为例,让观众发现“人”所能呈现出的艺术魅力。同时,他也将以文学和电影为例,介绍表演艺术所散发出的无限感染力。最后,他将引领观众一起闭上眼睛,聆听《情书》所展现的种种风情。
李立亨简介:
美国纽约大学(NYU)表演学研究所艺术硕士,“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艺术顾问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长期为《民生剧评》及《表演艺术》杂志撰稿,曾主编《剧场表演手册》、《读剧的十种方法》、《我的看戏随身书》和《我的看舞随身书》等书,并导演作品《情书》。
李立亨曾经策划“2001诚品书店地下开放剧场艺术节”,“ 2002时代的容颜—叶锦添故宫博物院特展”及“2003第一届台湾国际读剧节”,并担任2004年、 2005年“客家艺术节”,及2005年、 2006年的“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1996年至 2005年,担任优剧团戏剧顾问及海外制作人,率团参加过近50个国际艺术节和剧院演出。
12+当代实验影像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世界》杂志社
放映时间:2006年7月15日14:00
放映地点:上海多伦美术馆4楼
导演: 刁亦男
策划: 崔晨
放映短片:《制服》
讲座:公共艺术建设与实现公民权利
主讲人:花建
时间:7月16日下午两点
地点:多伦现代美术馆4楼
上一篇:北京798艺术区商味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