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在中国画坛,父子(女)、母女(子)两代人从事艺术的情况十分普遍。但与过去“子承父业”的传统不同,虽然子女会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但子女并不直接承继父母衣钵。经常的情况是,两代人之间除了血缘关系之外,在艺术旨趣和作品风格上并无多少共同之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由于时代变了,艺术的生态环境变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变了,对艺术所持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虽然前辈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后辈,后辈也会承继前辈艺术的某些方面,但有出息的后辈一定不会重复前辈走过的路,他们一定会把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开拓和创造。这种情况在王怀庆、王田田父女的艺术中体现得至为明显。
王怀庆的艺术从成名作《伯乐》(1980)以来已有30年的历程。80年代后期是他艺术上的转型期,即从《故园》和《三味书屋》以后,他转入结构主义的探索,在艺术上经历了“结构-解构-建构”三个不同探索阶段,同时也经历了从纯粹的油画到材料的介入和平面的扩展(打破画面边框的疆界),再从二维平面走向空间的过程。于2007年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天工开物》即是他走向空间、走向“建构”阶段的扛鼎之作。
王怀庆的艺术与当代此起彼伏的各种潮流都没有关系,他在自己开辟的路上特立独行,步履坚实有力。他以传统木结构为母语所展开的一系列作品,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巨制如《大明风度》、《金石为开》、《一生万》(之一、之三)、《没有家的家具》、《天工开物》等,以及他在本体意义上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稳步推进,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杰出、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是真正滋生于中国本土并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当代艺术。
王田田是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2001年又在美国纽约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即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活跃于当代画坛。王田田的作品很典型地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特征:跨文化的艺术视野、自由选择和运用各种艺术元素、不断尝试新的语言模式。王田田的艺术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画种感”,也不囿于任何既定的艺术规范,但她的艺术思路却始终脉络清晰,那就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回望艺术史,或从那里披沙拣金,或从那里寻找艺术的出发点,抑或对自己喜欢的经典作品做出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