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9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同是仲春时节,同是798桥艺术空间,作为和吴冠中先生同时代的艺术家周韶华新作展《大风歌》2009年2月28日在同一地点展出。作品延续了周韶华先生一贯的创新风格,展现了周先生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风采与魅力。展览开幕当天嘉宾云集,观者甚众;人们对周先生的艺术创新精神和体现出来的独特美学追求深深折服。
本刊早年发表过他的作品,2009年3月2日赴周韶华先生的住所对其进行了采访。
“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采访伊始,谈到其早年的思想主张,周韶华先生微微一笑,情不自禁的打开了话题,从早年一直谈到现在美术界的诸多问题。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他和吴冠中先生一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中国画的主张。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探索和创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做到真的“笔墨当随时代”。在翻阅本刊时,周先生眯着眼睛细细浏览了一番,对我刊发表的许多新艺术家的作品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欣喜之余,谈及时下的美术界现状,周先生的担忧溢于言表。谈到时下的一些著名杂志,老人无奈地说“字太小了,根本不考虑我们老头子们,提意见也没人搭理”。他说自己曾是这些杂志的忠实读者,但现在他很失望。说到一些所谓体制内的媒体的弊端时他很激动,总是频频举杯喝水以抚心情。他认为有些体制内的艺术媒体视野非常陈旧、迂腐,甚至成为了某些人的权利与名誉的形象代表,说那些官本位杂志“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周韶华先生是个胸襟开阔的智者,他敢爱敢恨,以悲悯之情怀,忧心于艺术。他认为早年辉煌的京剧热潮却被如今走红的“小沈阳”们所取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符合今天大众的审美趣味,也许老先生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位置去看待的,所以说到他喜欢的程砚秋等京剧名家时,周先生笑容满面,兴奋不已。当说到美协、书协每五年换一届的事情时,他认为换届成了权利分配的场所。收藏家也跟着帮倒忙,他们不以作品论价,而是按主席、副主席、理事、会员论价,社会风气也为官本位推波助澜。所以人们对级别、等级特别关心,特别下力,这是艺术腐败的一大根源,“正本清源”何不从此下手?他认为这种状况困境完全脱离了艺术本质,落后于时代。他认为没有创新,没有与时俱进,不克服官本位,就不能打破平庸无为的状态。国画相比当代艺术而言,有深度思想的人太少了,缺乏创造力,说是传统不是传统,说是当代又与时代的画风格格不入,这些都是非常突出的问题,需要反思。有人提出的“正本清源”完全是本末倒置,离传统甚远,把“本”变成了官本位,“源”是以行帮利益为源的,他们口头说是在学黄宾虹,事实上他们离黄宾虹的艺术太远,那是“拉大旗作虎皮”,掩盖自己的空虚,伪装自己,与黄宾虹的艺术豪无血缘关系。
我不知道“四大天王”都有谁
周先生坦言不知道“四大天王”都有谁,只知道张晓刚、徐冰的作品都不错。很显然他对这些人了然于心。对于当代艺术中的思想如政治波普、艳俗等,周韶华先生很严肃地说这些不能笼统判断,他认为塞尚、蒙克、包豪斯、博伊斯、塔比埃斯等人的成就在于他们对一种艺术形式与思想的开拓与创新,他们扩大了艺术的视野。但是这些并不是表明他们在否定绘画的形式和艺术元素的存在。如果否定了形式、语言、色彩、结构等等,那么绘画也不能再称之为绘画。他认为如果观念没有载体,一个艺术家表现的观念只是自己的观念,是多数人不懂的观念,那么就会走到否定绘画的困境。
当记者提出艺术容易表现观念时,周老和记者争论起“艺术与哲学到底哪种形式更易于表现观念”。他认为哲学比艺术更易于表现观念,他并没有看到表现观念的出色的作品,但是,当记者说“那是因为您看的不多”时,老人哈哈大笑,非常坦诚的说“对,我看的可能不如你们多”,并且欣然表示以后会多去看看,这种谦逊的态度让我逾加钦佩。
周韶华先生不仅关注于当代艺术,而且他本人也在以实践证明他所独具的革新意识。在其画面中,那些充满远古文化符号和又有当代意象的山水图式,洋溢着既现代又传统的文化信息。周韶华先生曾经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过一个简单的概括,将其形象的比喻为三大战役:即围绕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海洋文化创作的艺术三部曲,这体现了艺术家在题材选择以及文化内涵上不断求新的艺术精神。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周韶华先生的29件近作,这些作品用笔讲究大开大合,画面包容、开阔、大气、震撼,具有阳刚之美,其中也不乏侧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抒发细腻情感的抒情小品。
周韶华先生1929年出生于山东,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后又在白云黄鹤之地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所以在周韶华先生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其豁达开阔的胸襟,而且还可以看到荆楚文人的气象,此次展览的主题“大风歌”即是他生活和艺术生涯的写照,虽然仅展出了其部分新作,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周韶华先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
周韶华先生年已八旬,依然精神健硕。他喜欢游历四方,赏祖国山河之美,老先生甚至不辞辛苦,在2006年还登上了高达4000余米的帕米尔高原。回顾周先生走过的历程,他拿过刀枪战斗,经过文革岁月磨砺,年幼时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后又得荆楚文化之风气,暮年时游历于四方,去过西域,下过江南,长路漫漫,他于艺术与文化的海洋中孜孜不倦,以浓厚的历史情怀致力于艺术语言与思想的探索。作为老一代艺术家的代表,其晚年创作延续一贯的艺术风格,求新思变,深具当代人文意识。与当代中国最新锐的艺术进行对话,其艺术与人生的鲜活生命力让人不由惊叹。
上一篇:艺术品市场:价格不是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