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十号赞善里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静笃斋
    确定
  • 经营时间:
    2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香港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十号赞善里>展览>展览详情

香港起动 15

展览介绍

10号赞善里画廊很荣幸呈献第四届《香港起动》艺术系毕业生群展。为推动及支持香港当代艺术的发展,10号赞善里画廊于2012年首次举办《香港起动》系列展览,本年度我们将展出七位年轻本地艺术系毕业生的作品,他们分别来自香港艺术学院、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中文大学艺术系及萨凡纳艺术设计(香港)大学。


陈百坚 Brandon (1986年香港出生) 
陈百坚花了超过一年时间去创作砖墙装置作品「二十四小时」;陈氏每天把读过的报纸加上粘土去制成一块报纸砖头。透过这件作品,陈氏希望去解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探索当今社会中容易腐坏的「价值」。  
艺术家作品自述: 
自二零一三年五月开始,我每天用一份已被阅读、被消化的报纸,重塑成为一块报纸砖头。若当天未能完成,就只能跳过。  报纸既具体又片面地记载了一个城市的资讯,有效日期脆弱地就只有二十四小时。当发现它已经不在的一刻,就已经是「已经」了。日复日的过程中,所有记忆、内容、价值、意义......就好像不曾存在却留着唏嘘印象。消解过什么呢?又重建了什么呢?肯定的,就只有一个剩余下来的现实。

 

戴乐文 Lok Man (1992年香港出生) 
对艺术家戴乐文而言,人生就如一条孤独艰难且必经的道路。他的装置作品以铅笔、纸和木作为媒介,表达一种身处陌生环境的痛苦,好比一个精神监狱。  
艺术家作品自述: 
「囚」是关于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尝试透过描绘海洋重复的波纹表达麻木并压抑的情感,并建构一个不被骚扰的心理空间,借此寻求精神上的宁静和休息。   
 
方梓亮 Argus (1991年中国出生) 
艺术家方梓亮的绘画作品往往散发出一种强烈而奇妙的神秘感。方氏的创造灵感来自他对回忆和人性的理解,这次展出的作品「夜谈」描绘了一群装修工人在临时搭建的床上休息的画面。方氏创造出层层的对比:木块为媒介并同时用作画中的背景,暗示香港永无休止的建设工程;金属色彩及直线线条则对照着大自然的颜色及木头的质感。  
艺术家作品自述: 
每当独对虚空角落,面对自身的存在及困惑,赤条条的,竟是无处逃避。 剥落的墙壁,粗糙的天花,一条小裂缝,都在眼前放大,扩张,这是一个真实而又陌生的世界。

 

梁敏婷 Frankie Lemon (1985年中国出生) 
梁敏婷的混合媒体作品「谅解的延伸」灵感源自艺术家本身的教师身份,以及其多年来与青年相处的经验。安装在木制课室书桌上的三段录像描述了年轻人高低起伏的情绪,与他们在感情、生活和校内所面对的烦恼。   
艺术家作品自述: 
学校训育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青年,他们受欲望支配,迷茫当下,更惧怕将来。透过与问题学生对调衣服及交换秘密,深入探讨青少年成长的脉络;再以三张空置的学生台椅连装置,塑造了三位长期缺课的问题学生,表达对教育制度的存疑,更投射了青少年成长所面对的家庭朋辈、社会气氛和虚拟世界的矛盾和烦恼。作品以纪录影像,声音结合装置呈现,尝试带领观者从青年个体生命的踪迹,探究生活世界的整体。
  
吴硕轩Jerry (1992年香港出生) 
受到社会上各种问题与不公义所启发,吴硕轩的创作以媒体装置为主。吴氏为其毕业作品「城下」亲身到九龙城区去访问生活在该区的普通市民,并搜集不同的故事。穿过狮子山下的布幕,观众会看到访问进行时周遭的环境;朦胧的光暗变化配合着受访者的情绪起伏,观众仿佛能以访问者/艺术家的角度去聆听故事。  
艺术家作品自述: 
面对我城不断向前走,旧人事都将要被遗忘了,我们应当怎么安置我们的回忆? 作品「城下」以社区艺术为出发点,我亲身访问了十多个九龙城区内不显眼角落的街坊,希望由他们身上的故事去启发我们不只对该区,甚至对香港「灿烂」背后是什么的一些思考。   
 
谢斐 Fei (1990年香港出生)
沉迷于时间和其意义,​​谢斐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且不断重复的规律中找到其创作灵感。谢氏在大学里以不同的影印机创造出一系列油墨作品,名为「无一物」。作品探索生活中不断重复发生的事物,及其所引伸的身份问题。
艺术家作品自述: 
不是山,不是水。 
是山水。  
我是谢斐。我曾是个老师;我曾是个保安;我曾是个设计师;我曾是个地盘工人;我曾是个建筑系学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我们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是谁。」   

王曼馨 Jesemy (1993年台湾出生) 
王曼馨沉迷于研究人的独特性;她认为人的个性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退,触发她创作出毕业作品「Aurum Pisces」。王氏同时受启发于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作品中表达了王氏对罗兰・巴特解构死亡的意义的看法。此摄影系列以人类和动物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画面内的所有面孔都被金鱼面孔所代替。   
艺术家作品自述: 
我受法国哲学家及思想家罗兰・巴特为他已故母亲所创作的颂词所启发。 「被摄者和我们(观者)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经常在人们翻看照片或历史照片时出现。对我们来说,被摄者并不重要,它只是过去的一个片段。因此我把人们都变成金鱼。金鱼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不重要。我们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们。就像「金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