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十号赞善里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静笃斋
    确定
  • 经营时间:
    2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香港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十号赞善里>展览>展览详情

香港起動16

展览介绍

10號贊善里畫廊隆重呈獻《香港起動16》藝術系畢業生群展,共十三位本地應屆藝術系畢業生的最新作品將會展出。踏入《香港起動》第五年,10號贊善里畫廊積極推動並強化本地新一代藝術家與藝術院校的關係。今年,各院校的畢業生水平尤高,使今屆《香港起動》群展的參展人數成為歷屆之冠。此外,今屆參展的藝術家共有四男九女,女性比例亦為歷屆最高,將展出包括錄像、油畫、陶瓷、攝影、多媒體及雕塑裝置藝術等作品。

畫廊總監姬蒂天利(Katie de Tilly)說:「今屆畢業生都在作品中展現了非凡的實力和完整性,從構思到實行都技巧超卓。他們的藝術意念均來自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原創性得到充分展示。能將如此出色的一群新晉藝術家帶進本港藝術圈子中,我感到非常欣喜。」

本展覽的藝術家均為應屆本地藝術學系的學士及碩士畢業生,分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藝術學院、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及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

 

 

陳嘉文Karen1994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畫家陳嘉文,運用圖案和空間描繪周遭環境。受美國畫家Norman Lundin啟發,Karen細心地從身邊環境尋找靈感,並專注於光影、正負空間和印象概念上。Karen的《光形》(Shape of Light)在鋁板上重疊出形狀與質感,嘗試以藝術角度發掘作品表面四邊之間的一切關係。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常伴我們左右的光,以及影子的框和線。

我經常被光影於視線內晃動的一瞬間觸動。

我嘗試於是次作品捕捉光影在視覺上留下印象的那一刻。

 

 

陳詠詩 Ceci(1994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藝術家陳詠詩以紀錄片形式記下霓虹燈師傅劉穩的工作情況,訴說曾一度蓬勃,今已式微的本港霓虹燈產業的故事。Ceci最初接觸霓虹燈,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在酒樓工作,她經常被那如繁星般掛在酒樓牆身的巨型霓虹燈牌吸引。她認為,霓虹燈牌標誌著昔日的香港情懷。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們都記得,「東方之珠」的美。

但若果一件事物失去了它的特色,它,彷彿都不再是它。

本港的霓虹產業正經歷青黃不接的階段。透過今次的研習,除了可以了解到霓虹燈的製作過程,更重要的是揭示行業現今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讓我們去紀錄,去欣賞,霓虹的故事。

 

 

鄭禮仁Ryan(1978年出生)

香港藝術學院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鄭禮仁是一位於本港生活及工作的陶瓷藝術家,在2016年畢業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系,主修陶藝,並獲得了關晃先生紀念獎學金(2015/2016)。Ryan熱愛以陶泥進行創作,其大部份作品的靈感均來自二十世紀的當代陶藝家,成功創造出富現代感的雕塑及功能性作品。對他而言,把陶泥擲向拉坯機的一刻最能帶給他滿足感,亦令他專注於取得轉盤和陶泥間的平衡,這種精神狀態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切實反映 。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是一個浪漫主義者,相信美麗,愛,自由或快樂,這些理想包含着更基本,獨特及永恆的元素: 精神,美好和真理。我希望以陶瓷作媒介來感知這些本質,並通過拉坯作品真誠地呈現自己對生命的認知。

 

 

張潔妍Ziki1991年出生)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張潔妍矚目的影像裝置藝術──《it is what it is》由17部電視機和6部DVD機組成,播放共54段錄像。Ziki認為,以另一種形式接觸每天都能觸及的物件,是最好的「陌生化」方式,期望藉此鼓勵大眾重新思考尋常之物。她認為,錄像中出現的物件並不重要,重點在於引發嶄新思維,讓觀眾對每天發生的事物在審美和藝術層面上有全新體驗。

藝術家作品自述:

植物、光碟、狗、廁紙包、通粉、些都是平凡碎之物。在像中,以不常的方式操作常之物,重新審視事物的本,探索其不被發現特性。

 

 

馮孟忠Jeremy(1990年出生)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被遺忘的一頁》為本次展覽中體積最大的作品,作者馮孟忠曾獲得2014年澳洲中國當代藝術藝術基金會獎,其作品鮮活,同時饒有玩味。Jeremy把日記、課堂筆記、過往創作的主題,以及個人情緒等素材全數雕刻於木板上──這是一個憑直覺起草和雕刻的過程。他原先接受繪畫訓練,卻選擇跳出這種相較傳統的媒介,務求把自己從傳統理論和顏料創作的局限中解放出來。是次作品可被解讀為其藝術發展歷程,以及藝術實踐根基的可視化檔案。

藝術家作品自述:

創作是一種反思, 是自我與自主性建立的一種途徑。面對自我才能清楚地看到生活自身的方向。海德格爾指出我們與生活自身之間是沒有絕對的距離。因為我們自身就是生活,對世界活生生體驗就是生活的本質。

 

 

甄祖倫(1964年出生)

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

甄祖倫在本港從事廣告撰稿工作,並以攝影為副業。他的攝影興趣在於審視民間建築與人造環境,以及探索相關空間如何顯示出文化與城市身分。《山下村1932》描繪了本港典型的日久失修的村屋,它們的特點依然清晰可見,當中最明顯的是屋頂上引以為傲地展示著的竣工年份。此一獨特元素被用作貫穿整輯作品的主題,反映出建築實體的時代變遷。

藝術家作品自述:

民間建築與環境使我們得以更深更廣地了解我們的文化與社會,而我作為一名紀實攝影師志在辯證地聚焦這些城市空間并揭露其內在的意義和矛盾。這個系列作品利用村屋體現這種建築形式的衰落,亦是對交織在攝影媒介與建築間的關係的思考。

 

 

侯嘉琳Karen(1993年出生)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侯嘉琳的裝置作品──《真․我》,以木板雕刻及彩色幾何圖形演繹中國文字,相關文字均由她從一個月內與同輩朋友用手機聊天工具「whatsapp」發送的短訊中挑選。Karen將文字拆解成規則、抽象的幾何藝術形態,從而表達對生於這科技發達的年代的一代人的有趣見解。

藝術家作品自述:

總結4年藝術家在創意媒體的大學生活,從她喜愛的自動繪畫發展成此份衍生藝術作品: 藝術家每2天從其電子對話中找出一個她最常用的字元,並自設條件來解拆及重新定義字元和畫面間之關係,望可從中找出字元及她創作的潛在價值。






 

 

韓幸霖Hilarie(1994年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受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哥雅—盧西恩特斯(1746-1828)影響,韓幸霖的油畫富有超乎自然的鮮豔顏色。Hilarie是今屆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Keeper of Studies Collection Award的得獎學生,其作品《Hoc est simplicissimus》的靈感來自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一書。她本能地利用顏色和構圖,描繪了書中角色老邦迪亞被綁在樹上的一段情節,切實地呈現出作者的「魔幻現實主義」。

 

 

黎皓 Ho LAI(1993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黎皓是本港陶瓷藝術家,創作興趣在於探索黏土的可塑性,以及尋求現代藝術世界中陶藝的新時代特點。她的作品──《心》,是一個撩動人心弦的裝置藝術,作品主體為一個個從天花懸吊下來的發光陶瓷心臟。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選擇以瓷泥這種既柔且剛卻又細膩脆弱的物料,配合光的脈搏,來呈現我和身邊所愛的人,新的高度、心的距離和心跳。借空間與節奏上的距離比喻情感上的距離,就如在關係上,即使如何盡力的對彼此坦誠,新的高低遠近反映出各種情感。

 

 

李雅芳Avon 1978年出生)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洋紫荊(Bauhinia × blakeana)於1965年被選為香港市花,自1997年起被廣泛印於徽章、國旗及硬幣上。據Avon研究,Bauhinia × blakeana的中文名稱原作「洋紫荊」,直至1990年基本法中其名稱被去「洋」化,「紫荊花」之名才應運而生。《被盜竊的模式標本III 君子系列》是Avon對這段隱藏的政治史,以及與本港相關的傳說與身分問題作出的回應。她把此一系列五張攝影作品的主體以嫁接的方式拼湊起來,以傳統中國藝術形式的四君子主題作呈現。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隨機地把紫荊花與不同植物嫁接起來,並以紅外線「培育」這五盆想像出來的植物,藉以對基本法中「紫荊花」的謬誤之謎作出記錄和回應。我的盆景照片並非對洋紫荊的單純研究,更重要的是,它同時反映了主權移一段殖民史。

 

 

冼秉廉 Benny(1993年出生)

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

冼秉廉是本港嶄露頭角的視覺藝術家,專攻街頭攝影及概念藝術。他同時是一名熱愛通過攝影探索生活的狂熱分子。

藝術家作品自述:

受到愛德華.霍普與飛利浦.洛嘉.狄卡西的啓發,我用舞台燈光創作出這些俗世中的瞬間。通過鏡頭聚焦於世俗我們能更加看透這座城的人文。閃光燈更助我以光作畫,令到觀眾意識到蘊含在真實生活場景之中的心態與情感。

 

 

黃懿靜Cara(1994年出生 )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黃懿靜的作品──《聚餐後》,為一組四幅抽象油畫。受網友於社交媒體上發佈食物相片的現象的啓發,畫作刻劃了Cara於觀察人們聚餐後產生的感受,並對現今日常社交及互動的常態作出質問。

藝術家作品自述:

吃乃必須,但不是聚餐的重點所在;

吃是聚餐的主題,但也只是手段;

非因餓而聚,非因飽而散,人與人之間才是主角。

我透過描繪聚餐後凌亂的餐桌和人們滿足口福之慾後的神態,呈現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

 

 

吳佳儒Jiaru(1991年出生 )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吳佳儒是一位跨媒體藝術家,現於港城市大學攻讀創意媒體碩士學位。Jiaru生於廣東,於清華大學取得了學士學位,並獲頒發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獎,其作品《C.培根》是根據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以「苦難」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重構的互動裝置。C代表「crucifixion」或「copy」,作品以培根神秘的敘事方式為起點,將培根的繪畫語言數碼化、動畫化,將原來靜止的油畫轉化為立體的互動影像裝置。通過「模擬」的動作,作品嘗試建立關於虛擬與現實、關於科技與作者、關於機器與人之間的多層對話。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熱衷於探索在當代藝術語境下新興或流行科技與傳統媒介的邊界。創新媒介的應用與創作的動機、主題之內在關係的實驗是我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重要議題之一。我的作品及研究課題主要涉及心理學、神秘主義、理論物理和解構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