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4
  • 印象:
    摄影界标杆 艺术伉俪 多产 很成功 贴近生活
    确定
  • 经营时间:
    17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草场地
您所在的位置: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1979-1989 王秉龙戏曲年画摄影展

2011-04-15 12:08:02          

  展览题目:1979-1989 王秉龙戏曲年画摄影   艺术家:王秉龙   策展人:张黎   展览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55号   展览时间:2007年9月23日至2007年10月28日,10:00 – 18:00 (每周一休息)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秉龙先生开创了室外戏曲年画摄影的新的艺术形式。他使戏曲摄影走出舞台和布景,来到自然当中,取得了极大成功,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王秉龙先生的戏曲年画摄影并不只是民间年画的一种当代的表现,而更多地是一种有待深入发掘和认识的视觉创造。作品中对虚拟因素的把握,对影像力量的发掘,都能对当代摄影提供一种很有价值的借鉴。作为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当代摄影的机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通过推出王秉龙先生的个展,以当代的眼光和角度审视和解读这一二十多年前的很有特色的艺术创造,分析和判断其在摄影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探讨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对中国当代摄影的贡献。   中国传统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多流行于民间。在传统春节时,每年更换的年画张贴在室内,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的内容讲求通俗易懂和吉祥如意,多有神仙故事、仕女、儿童、民间传说和习俗等。其中一个类别是戏曲年画,是将家喻户晓的戏曲剧目用年画的形式来表现,借助戏曲的感染力,用木版印刷的形式大量复制,受到城乡民众的喜爱。   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年画”是传统年画的发展,它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技巧,采用了现代的印刷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面貌。1949年后年画成为一个与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并列的画种。文革十年中传统年画因为内容上属于“四旧”和“封建糟粕”而受到很大的压制,这种艺术形式几近消失。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民众对年画的需求迅速增长期来。国内的各大出版社为了供应市场,开始用现代技术大量印刷年画,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年画迎来了高产期,并且从内容和形式、材质上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但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年画在新世纪来临时基本上已经趋于消失。   王秉龙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和摄影师,70年代后期工作于中国戏曲出版社,主持美术工作。王秉龙先生同时也是著名的连环画创作者。在文革之后,美术、戏曲等艺术门类在沉寂多年以后开始复苏,戏曲年画受到大众的欢迎,从电影画面和戏剧剧照脱胎的摄影形式的戏曲年画开始出现在市场。当时这类作品都在舞台和布景当中拍摄,背景比较暗,人物造型也拘泥于戏曲本身,与大众心目中的年画有差距。王秉龙先生开创了走出舞台和布景,将戏曲表演和造型拿到自然环境去拍摄这样的模式,在长达十年的过程中年创作了一大批画面明亮,演员扮像精彩的戏曲年画摄影作品,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一模式后来被很多摄影师所效法,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   在拍摄过程中,王秉龙先生将制作人、导演、摄影师、文字作者等身份集于一身,从剧本研读、选定章节、分镜头剧本、人物造型、服装道具、外景选择到场面调度、演员表演、画面构图等等复杂的环节都由他一人担当。王先生在十年的过程中走遍了全国各地,拍摄了千余张底片,涵盖了几乎全部的地方戏曲品种,这些视觉形象同时也成为研究中国戏曲的重要资料。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秉龙先生的戏曲年画摄影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并不只是民间年画的一种当代的表现,而且是一种有深度的视觉创造。作品中对虚拟因素的把握,对影像力量的发掘,都能对当代摄影提供一种很有价值的借鉴。在当代摄影中颇为流行的摆拍在王秉龙的拍摄实际上是非常自然和直接的方式。作为以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当代摄影为使命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向公众推出王秉龙先生的个人展览具有非常广泛和多方面的意义。展览试图以当代的眼光和角度审视和解读这一很有特色的艺术创造,在当代艺术历史的层面上分析和判断其在摄影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探讨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对中国当代摄影的贡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