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季丰轩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3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香港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季丰轩>展览>展览详情

胸有成竹—方少华个人作品展

展览介绍

展览呈献中国艺术家方少华的最新系列《胸有成竹》及《无谱之竹》作品共十二件。

 

自2006年10月的首场个展,这次是方少华在季丰轩的第三个展览,展出艺术家由2012年至2014年创新的观念绘画,包括六组由五至十五个画面组成的《胸有成竹》及《无谱之竹》系列作品,以及六组单画面的《无谱之竹》油画系列。展览作品均指向一个完整的观念: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1962年生于湖北省,方少华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于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及于1988年同校取得艺术研究硕士学位。现爲华南师范大学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他幼年曾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于1977年他赢得一项全国绘画比赛第二名,年仅十五岁。在大学时期,他追随杨立光、刘依闻、尚杨三位老师,受正规俄式艺术教育。早期受德国后表现主义影响,但很快就走出了前人的影子,以备受推崇的《拱门》系列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亦是著名的85美术新潮的先锋之一。往后,他的成绩一直得到肯定,不断获邀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包括1996年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展览,其他参展艺术家包括: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刘炜等﹔2008年,于上海美术馆举行大型个展《方少华——为伊甸园寻找无公害的苹果》﹔以及2012年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等。

 

除创作之外,他爲中国当代艺术教育贡献良多。他教导及影响了无数年青艺术家。他的学生包括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曾梵志、毛焰、石沖及马六明等。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以表现主义、普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涉及乡土寻根、都市改造、社会变迁、文化演进、时尚更迭、生态环保、经济金融和艺术史料等经典话题的油画作品。从1990年代初期的《红柱》系列起步,他的创作先后经歷了《拱门》和《伞》等树立个人标志的作品系列,他的写实技巧一直非常优秀。近十年来,他又以《似水流年》、《伊甸园》等系列以及众多再造艺术史经典的作品闻名,例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草地上的午餐》等。

 

自2012年开始,他用毛笔在画布上自由挥洒地尝试,发展出《无谱之竹》系列,包括展览中五幅《无谱之竹》油画、十幅一组的《朝云暮雨》和五幅一组的《朝雾暮雨》。画家画竹通常依据画谱的步骤,先画竹桿后画叶,竹叶的聚散分佈也有根据,但方少华的《无谱之竹》则抛弃所有画谱的规则。

 

他以竹子为题材,用中国毛笔沾上油彩在画布上反復叠加竹叶,白色的画面渐变成浅灰、深灰直至黑色,密佈竹叶,然后再以白色笔触继续涂绘或泼洒,最后画面被高密度的白色笔触覆盖。画面由具象的竹子发展成抽象的视觉表现,完全消去有形物体的符号象徵及文化歷史含义,从一切寻常及既定的意义当中抽离,把绘画从隐喻暗示或再现物象中释放出来。作品《朝云暮雨》及《朝雾暮雨》更把绘画过程用独立画面呈现,将画面反復叠加的竹叶由银白、浅灰、深灰、墨黑、再加上白色泼洒,以如连环图般的形式,铺展出无中生有,最后又復归于无的概念。

 

《无谱之竹》系列突破方少华一直以来的艺术创作,以往刻意营造一个物象互相冲突矛盾的画面,从而重新理解物象之间微妙的关系,而《无谱之竹》则著眼在绘画过程: 再现、添加、涂抹、消减等所产生的意义,就像万物的生长、积累、游离和消散的过程,甚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本为一体的道家思想。方少华建基在此概念上,更发展了另一系列作品《胸有成竹》。

 

2014年开始,方少华邀请模特儿,把《无谱之竹》这个系列直接描绘在真实的人体上。首先他在裸体模特儿身体涂成白色,然后以这个纯白的肉体为画布,接著逐步加上黑色竹叶,直至密不透风,第二阶段是逐步向黑色竹叶滴洒白色颜料,使模特儿的身躯慢慢回復一片白色,完成一个循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整个过程以录像记存,而不同阶段的画面则以摄影代替绘画,用相片或转载于布面上,成了由多幅渐变画面组成的作品,包括《胸有成竹之一》和《胸有成竹之二》,是为方少华突破绘画的框架的创新观念作品,类似行为艺术的流程,更纯粹表现「有」与「无」的概念。以同一概念创作的油画作品还有《胸有成竹──金竹》和《胸有成竹──墨竹》。方少华把无形的观念形象化,再把具体的形象抽象化,引领观者从有形的绘画参悟着无形的道家思想。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的评论文章《色空之境:方少华近作释读》中,如此评论方少华的艺术:

 

「用叠加的文本、覆盖的形象、消解的过程创造出新生的意义,变静态为动态,由单一而多元,是方少华的《无谱之竹》和《胸有成竹》等一系列近作所贡献出的独特艺术观和方法论。在21世纪初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需要更多针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在面向未来的具体实践中,对民族歷史文脉的当代化把握和表达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远离「主题先行」式的艺术生产思路?如何在当代艺术语法下展现中国式的传统审美观?艰深晦涩的观念艺术如何诉诸感官化表达?绘画如何在当代艺术的演进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上述问题,方少华的近作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表达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