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尖锋艺术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广东-广州
您所在的位置:尖锋艺术空间>画廊动态>正文

“熊猫慰问”不怕“拍砖” 赵半狄:用“熊猫”慰问你

2011-04-15 12:09:48          

  6月24日,《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在广州市宝岗大道尖锋艺术空间举行。本次艺展赵半狄出展作品为“熊猫慰问”系列短片,内容为他带领“熊猫团队”赴河南宝丰县看望“黑砖窑事件”受害少年小朱。   赵半狄,从1999年起一直用中国国宝熊猫进行艺术创作。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人与“熊猫”之间的本不可能的“对话”,为世界所瞩目,获得“熊猫人”的美誉。在看望“黑砖窑”受害者后,记者与他聊了关于他和他的“熊猫慰问”。他认为“熊猫慰问”是行为艺术还是作秀都不重要,如果自己的身体可以作为媒体,他只想负责地向社会传递一种温度。   慰问黑砖窑受害者   2007年6月22日一早,赵半狄和他的熊猫团队赶到河南宝丰县某村,看望“黑砖窑事件”受害少年小朱,并给小朱送去了4000元慰问金。这是赵半狄在《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上展出的“熊猫慰问”短片。记者看到作品中画面反复出现赵半狄头顶着他的熊猫,不停与小朱及其家人握手的画面。赵称,“希望小朱能忘掉噩梦般的记忆。”   因为赵半狄一直带着熊猫这一憨厚可爱的中国式“符号”,来展现他的独特艺术观,所以在许多人眼中,熊猫人赵半狄一直是爱、善、优雅的代名词,其以熊猫为招牌的艺术行为历来受到大家的极大关注。但对于之后引来了媒体乃至个人的非议,他并没有考虑过妥协或者放弃,他告诉记者:“反而我更是坦然面对‘板砖’,个人的慰问是小部分行为,只有通过媒体才会把它表达得更充分,这些都是艺术的一部分。”   找到熊猫后不再画画   赵半狄告诉记者,“‘绘画死了!’是我和美院学生座谈时说出的话,不少毕业于美院的新人,在过于年轻的热情和过于陈腐的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感召下,正扮装着各种轻狂,以创新的名义跳入其中。这个已经死的绘画之中,而找不到任何背叛的影子。”   他称,新颖的世界需要新思维、新形式、新行为。而绘画,不论以什么样的姿态应对今天的世界,总是显得牵强附会。“绘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皮影戏,已经成为多媒体时代的八音盒,它是画家们日夜兼程创造的新古玩和鼻烟壶。在这一绘画形式被定格之后,一切探索成为一种假设。”因此,他在找到熊猫这个伙伴后,他不再作画。   “熊猫人”大事记   事件之一:赵半狄和熊猫   时间:1999年5月   由赵半狄和一只玩具熊猫组成表演搭档的广告内容涉及戒烟、环保、下岗等公益话题,它出现在地铁的车厢里、通道和月台灯箱中。   事件之二:阻击非典/熊猫人失恋的故事时间:2003年~2004年   2003年4月,赵半狄创作公益宣传图片《阻击非典保卫家园》。   事件之三:熊猫人问伦敦   时间:2004年8月   制作《熊猫人问伦敦》,在这部纪录片中,怀抱熊猫的赵半狄访问了伦敦各个阶层的人物:股票经纪人、无家可归者、教堂神父、同性恋者、鱼店老板、芭蕾舞演员、发型师、女护士、地产商、女救火队员、一个班的小学生、妓女、吸毒者等等。问题包括:怎么看伊拉克战争、是否担心恐怖主义、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接受整容吗、赚钱有多重要、还有梦想吗……   事件之四:“2008北京奥运会提前开幕”时间:2005年   10月15日,熊猫人赵半狄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的国家体育场策划举办了半狄奥运会,通过时空转换的方式,将2008北京奥运会提前到2005年开幕。这是一件艺术作品,但更是一个普通人梦想成真的故事。   网友拍砖:   赵半狄“劫持”   大熊猫   赵半狄,这个劫持国宝大熊猫的超级大盗,凭借肩头的玩具熊猫四处招摇,他到底意欲何为?说他慰问是假,倒也冤枉了他,作秀时代的符号,如果有用,恐怕也就在于中和整个社会真情丧失之后的僵硬表情,于冷漠中展现一丝温情。   国宝大熊猫,一个带给人异样温暖的动物,如何成为个人驱使的道具,塑造了一个怪异的熊猫人形象?他有资格使用大熊猫这个无形资产吗?他有资格慰问弱势群体吗?   如果没有了大熊猫,他是什么?   是喊叫停的时候了!   舒勇:   每个人都有权利实施爱   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艺术家舒勇表示,艺术家突然用“慰问”这种方式有争议是必然的,关键是不是做作。赵半狄这种方式应该是他最新的感觉。   “一些报纸质疑他有没有这个权利,凭什么?我觉得其实赵半狄通过朴素的方式,已经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权利实施爱。作为一个公民可以做什么?只要你在法律框架之内,你去慰问也好,都是可以的,我觉得这点上,赵半狄在这个意识上,作为一个个人,在这上面,阐释了很好的一个公民的意识。”   对话赵半狄:   “熊猫慰问”传递关爱和温暖   为“黑煤砖窑”受害者感到不安   记者:您怎么想到要去看望山西“黑砖窑”受害者的?   赵半狄:从媒体上获悉陕西“黑砖窑”事件后,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及奴隶般的孩子和民工一直在我脑海里闪耀,黑砖窑对孩子们来说完全是一个黑色的梦魇。身在北京的我一直非常的不安,发誓一定要去找到这些已经被解救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黑砖窑”的噩梦。   记者:您是怎么找到那些黑砖窑受害者的,您和你的熊猫团队给孩子带去了什么? 赵半狄:我动用了很多的社会关系,小朱就是那个从黑砖窑跑出,又在汽车站被人用300元重新卖到黑砖窑的孩子。我们在6月21日找到他家的地址,并立即出发,于6月22日一早赶到河南宝丰县某村。   我想我们带去的主要的应该是一种关爱和温暖,希望孩子能体验到社会给予他的温度,尽快从噩梦中走出来。   “熊猫慰问”不怕“拍砖”   记者:您的“熊猫慰问”系列作品包括慰问黑砖窑受害孩子,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据说曾有一位熊猫女郎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因为年轻,我成了熊猫慰问团的工具》,她认为慰问的整个过程是“空洞的言语、做作的神态以及枯燥乏味、装腔作势的慰问”,对此,你怎么看待?   赵半狄:我觉得现在网络非常宽松,如果大家不满意,吐口水也好,不满意也好,我希望给大家一个发泄的机会。我很高兴看到大家表现自己不同的看法。   记者:在许多人眼中,赵半狄一直是爱与善和优雅的代名词,不断给这个“坚硬的世界”带来“柔软”的温馨和快乐。对于后来挨了那么多坚硬的板砖,中间你有没有考虑过妥协?或者放弃?为什么?   赵半狄:我不会妥协的。我一定会把我的热情奉献给所有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