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诚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2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7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
这些生长在北京的文化土壤里的画廊,不同于国家美术馆里那些非营利性的展览,它们在为艺术家们提供面向公众的展示空间的同时,也扮演着艺术家经纪人的角色。北京的民间画廊,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发展到100多家,在北京的古老建筑和现代的商务大厦,从艺术家聚居的宋庄到798工厂,这些风格各异的画廊,自然地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活力。
村儿里的画廊
立春后的星期六,北京又起了风,但已经不那么凛冽了。在呼家楼正东30公里外的宋庄,还感觉不到春天的临近。刘萨丽家里烧着土暖气,她的父母,两位南方来的老人仍然不适应北方农村的寒冷。
刘萨丽的家在宋庄镇任庄村的最北头,是她和丈夫跟村里租下一块非耕地,自己盖的。石头砌的池塘、大而通透的玻璃窗和房顶的露台,显出他们一家的背景与当地农民的不同。她的丈夫颜宇是一名画家。在北京通县的宋庄镇,散居着300多名艺术家,是继圆明园画家村、东村之后,北京最大的艺术家群落。
宋庄镇的第一间画廊“画家村工作室”就设在萨丽和颜宇的家里。推开客厅右侧的门,一副与家居生活完全不同的景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黑石地,大白墙,带玻璃窗户的木屋顶下,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宋庄艺术家创作的几十件当代油画、雕塑和装置作品。
学伦理学出身的刘萨丽谈起一手打理的画廊,自豪感洋溢出来。“2000年盖房子的时候,就设计了这个画廊,初衷是帮丈夫卖画,后来又扩展到周围有才气、没名气的画家朋友——出名的也不用我们来做了。”做,对她来说,主要是指推广。在北京的英文杂志上发布消息,自己设计网站,让人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经营成本小,几乎没有经济压力,画就有一搭无一搭地卖着。来参观的人很少,但因画家村在海内外艺术收藏者中的名气,生意倒也过得去。
与生活在宋庄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刘萨丽身上有一种避世与散漫的气质。她对城市生活并没有多少眷恋。在农村安家后,生活最欢快的是儿子石头和伴随他长大的猎犬虎子,而夫妇俩也有他们的快乐。画廊里靠近客厅的地方,有一张用整根树干的剖面做成的长条桌,它已经为周末朋友们的聚会服务几年了。这天晚上,来参加聚会的照例是他们的画家朋友和眷属,刘萨丽在他们中间就是一位邻家的大姐。
古建筑里的画廊
红门画廊位于东便门角楼上,经营者是澳大利亚人华莱士。这间开办于1991年的画廊是北京最早的几个现代画廊之一。
20年前的一次背包旅行,让布赖恩·华莱士爱上了中国。在北京学中文的时候,北大举办的现代水墨画展让他喜欢上了中国当代艺术。他结交起艺术家朋友,帮他们组织展览。有一次,他在古观象台办展览,文物局的同志了解到他想开画廊的想法,就问他有没有兴趣租下东便门角楼,就这么简单,让他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好像天上掉馅饼一样。
东便门角楼如此让华莱士兴奋,是因为它的历史感和建筑风格与现代艺术搭配起来相得益彰。灰砖白墙之间,是申玲和王玉平的反映都市年轻人状态的现代油画,深红色的大柱子旁边,站着梁硕的真人大小的民工雕塑。顶头,是错落的梁柱和精雕细画的藻井,这种庄严压住了油画的活泼色彩,不会显得太过热闹。不是说老东西最配老建筑,不信,你上到二楼的文物展看看,摆在玻璃盒子里的前清大袍,在这座阴冷的建筑里,在周围没人的时候,让人头皮发麻。
据华莱士介绍,红门画廊每年定期组织六到八个个人展览,在夏、冬两季举办红门画廊签约艺术家联展。开办十几年来,画廊专注的都是当代艺术作品。有着良好的国际国内关系的红门画廊还是“国际访问艺术家中心协会”的一员,今年,红门画廊将在国内首次引入西方的基金会制度,资助有潜力的国内实验视觉艺术家在北京开展一至三个月的访问创作。(详细资料和申请表请上www.redgategallery.com查询)。
从马芝安的办公桌上方的窗户望出去,越过摆在窗台上的王书刚的一组小雕塑,故宫的角楼近在咫尺。马芝安说,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觉得很幸福。她的身后挂着几张“年画”,上面的大娃娃脚蹬巨无霸,手举大卫杜夫香烟——这是罗氏兄弟的标志性作品,目前,马芝安工作的四合苑画廊正在举办他们的画展。
马芝安是美国人,80年代中来到北京学习中文,正赶上现代美术运动,从而进入中国艺术圈,做展览、采访艺术家、收藏当代艺术品,直至1996年,四合苑画廊成立,学经济法出身的马芝安做起了艺术总监。
四合苑画廊位于东华门外的一座属于文化保护的四合院内,股东分别来自中、美法三国,它的一层是西餐厅,和下面的画廊一样,在京城外国人中颇负盛名。除了外国的厨子,餐厅的一面墙上,总挂着非常有意思的大幅油画。这些画是由画廊挑选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而四合苑的签约艺术家大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数得着的人物,比如岳敏君、张大力和高氏、罗氏兄弟等。
马芝安说中文的语速很快,说起四合苑的经营状况,显得底气很足。的确,在谈话过程中,不断有人下到这个半地下的画廊看展览,而墙边,放着三四幅打好包装正等着运到客户那儿的画。这样的景象在北京的画廊并不多见。
马芝安的工作很忙碌,不仅参与艺术品的挑选,还要负责筹划展览、管理艺术家、与外国画廊合作等事宜。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还不是很规范的大环境中,她一直努力把四合苑做成具有国际规范的画廊。“我们希望和纽约、巴黎的画廊一模一样,不仅作品的水平,也包括管理的水平。”马芝安的说话方式很强势,画廊网站上,今年的展览计划已经排到年底。
皇史宬位于故宫东侧,建于明朝,是当时的国家档案馆。整个建筑为整石雕砌,墙厚6米,地面筑有1米多高的石台,防火、防虫、防霉、耐用,且温度相对稳定。除了主殿继续保存皇家文物外,它的东、西配殿现在叫做“云峰画苑”。
云峰画苑成立于1993年,由香港画家郭浩满创建,租了东、西配殿各200多平米的大厅,分别陈列国画和油画。在冬日,画廊里的温度很低,画廊负责宣传的张莹介绍说,因为文物局对照明和取暖都有特殊规定,而且画都是挂在他们用木板做的隔断上,与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屋子里没有柱子,头顶是古代匠人精心描绘的檐梁。张莹并不知道当初老板如何说服文物局在这里做画廊生意,不过她觉得,卖画总归比其他生意更适合这样的建筑。
云峰画苑的画风比较保守,销售状况据说还不错。站在宽阔的院子里,可以看见好大一片天空。灰色的方砖铺底,灰色的石质墙面和宽大的屋檐显得很肃穆,而皇史宬正殿本身,就是这个院子里最大的一个雕塑。
新建筑里的画廊
他长得很像古代的侠客,让人觉得装在他背囊里的应该是一把剑。他风尘仆仆地从机场赶来,递过来的贴子上印着“张思永:油画家兼画廊创办人”。
张思永的画廊坐落在三元桥附近的迪阳大厦。在大厦二层一个狭长的走廊上,挂着他自己和年轻的新锐艺术家们的油画作品。画廊已经开了四年,据张思永介绍,做画廊的初衷是因为四五年前北京的展览场地很少——美术馆的租金太高,文化馆或酒店的艺术氛围又不好,就有了自己办画廊的想法,正好那时他得到一个国外艺术机构的资助,于是在世纪之交,开了这家“千年时间画廊”。
开画廊涉及很多琐事,比如策划展览、宣传、出版画册、与画家商讨定位与客户保持联系等等。在国内,像张思永这样的职业画家开画廊且直接参与经营的很少,但他觉得开画廊不仅没有减少他的创作热情,相反却给了他很多激励。“画了十多年的画,感觉都麻木了。在经营画廊的时候,接触了很多同时代优秀的艺术家,看到他们的作品,听到他们的创作体会,给我的创作不断带来新的刺激。”而对画廊来说,他对自己作为画家的品位充满信心。开办几年来,画廊的业务一年比一年好,规模也逐渐扩大,经营上算是能持平。
张思永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业余在北大进修艺术管理硕士。他讲起中国画廊总体的状况头头是道:“北京很少听说哪家画廊亏损,但实际经营环境不如上海。上海是一个金融大都市,很多方面都比北京规范。在上海,政府和知名人士、制定文化政策的人都很关注画廊的发展,有专门的画廊协会、杂志,这些北京都没有,而且北京的画廊还有多方割据的现象,有排他性。但是,就作品而言,上海和北京没法比,因为中国最具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当代艺术家都在北京。”
使馆区的画廊
“可创艺苑”位于建国门外日坛东路的使馆区,与英、美等使馆一箭之遥,主人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
画廊以国画为主,大多是反映现代生活的水墨作品,或是繁华锦簇的小院儿,或是公园里遛鸟的老头儿,或是有禅意的风景,虽不像前卫的当代艺术那样常带有批判的味道,倒也有趣。据画廊的经理杨楷平介绍,李小可本人也是国画家,画廊里的作品都是他本人挑选的,体现了主人的审美与感情取向。李小可接受过中西方的艺术教育,观念比较新潮,这里的画家或是学习融会了西洋画的技法,或是发掘老技法的新用途,虽然做的是本土文化,中国味很浓,但并不显得古旧。
时值2月初,李小可去了青海采风,他的夫人刘莹介绍了画廊的创建过程。7年前,北京的画廊还不多,夫妇俩周围聚集的热爱艺术的朋友找不到地方买画,使他们产生了创办画廊的想法,正好有朋友在使馆区有铺面,觉得挺好,他们就来了。画廊一开始还需要夫妇俩倒贴,但是这几年顾客(尤其是国内顾客)增多,经营状况已经好多了。目前的客人主要分为三类:外国的使节、雇员和游客占了六七成,另外是有国外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的中国人,还有就是国内目前还不多的懂行的收藏家。
画廊每年都会举办西藏藏族画家以唐卡技法创作的作品展。但是近一两年来,也开始向国际性发展,比如2月下旬,他们就将与歌德学院合作,举办德国绘画大师瑞希特的画展。
工厂里的画廊
就在前不久,中国国际电台的主持人还以为798是一个酒吧的时候,欧盟的代表已经开始过问这个艺术区的去留问题了。798里的画廊“时态空间”和“东京画廊”本报以前有过介绍,这回说它旁边的797厂。
美丽的聂牧与油画的关系,不是被画,而是更为主动:要么自己画,要么经营它们。
顺着797厂成系列的招贴画,往前,往前,再往左,路过轰隆作响的洗衣车间,就到了“北京季节”画廊。
油画专业出身的聂牧在这家画廊做经理。据她介绍,画廊开办于去年9月,目前客户主要是外国人。画廊主要经营现代风格的美术和装置作品,由她和老板一起挑选,画廊的名字虽然很本土,主人却是新加坡的商人,也是个艺术爱好者。
画廊的展览空间在这个艺术区很常见:高大的拱形屋顶,窗户也很高,水泥地面和玻璃墙隔出来的办公室,聂牧坐在里面,每天为画廊的事情忙碌,除了具体的经营上的事,她还要对付铺天盖地发来的艺术家资料和作品介绍,从中遴选符合他们风格的艺术家,归档,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组艺术家做主题展。
二月里,画廊正在举办主题为“关注本土”的冬季展。比较有趣的作品有焦兴涛的作品《事件——米》:微缩的人物尺寸,从俯视的角度,表现了骑车人车祸之后,街头围观人的各色表情;慕辰和邵逸农用黑白照片经过电脑技术和传统的手绘以后,创作的《童年留影》系列的《天安门》和《圆明园》。中国各地的艺术家喜欢聚居在一起,艺术创作却越来越个人化,地域从不同到同,但最终影响他们的还是内心的世界。
按照聂牧在798导览图上标注的大概位置,走进一座两层楼的阴暗门洞,顺着光亮从楼道一侧的小门进去,里面却是一间高大豁亮的房子,原来外面看似两层的楼,里面实际只有一层。窗户显得挺多。装修工人正在忙碌,玛琳在无处下脚的工地上,比比划划地指着:这儿是两个展厅,这儿是办公室,那儿是洗手间……你不得不带点儿看《狗镇》的想象力,自个在脑子中画出这些空间。
这张“蓝图”显示出,这座外墙上写着“伟大领袖……”的又红又“砖”的二层楼,到二月底的时候,将变成一个非常酷的画廊——“空白空间”。
在德国柏林,“普丽丝+奥克斯”是最大的经营亚洲当代艺术品的画廊,1997年,他们在上海开了一家分画廊。到了去年2月,因为房子租约期满又碰上SARS,索性就关了。年末,他们把新画廊的地址锁定在北京。上海的那家画廊是三个人开的,其中的一位今年二月在太庙开了他自己的新画廊,而剩下的两个,也就是奥克斯和普丽丝夫妇把他们的画廊地址选在了797。
“北京毕竟是中国的艺术文化中心, 而这个工厂是那么让人激动,我太喜欢这些老房子了。”玛琳说。之前的三年,她在柏林的普丽丝+奥克斯画廊做执行助理的工作。玛琳是一个漂亮的瑞典女孩,栗色头发,带着唇环,二十来岁,学了三个星期的中文后来到北京,一个人指挥字母不识的民工做画廊的装修,用图画和数字与工头交流。以后还要留在北京负责画廊的业务。为她的勇气,预祝画廊成功吧。
画廊指南
画家村工作室
通县宋庄任庄村北(6959 8343)
红门画廊
崇文区东便门角楼(6525 1005)
四合苑
东城区东华门大街95号(6526 8882)
云峰画苑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6523 3320)
千年时间画廊
朝阳区东三环北路2号迪阳大厦(8453 6193)
可创艺苑
朝阳区日坛东路北口(8561 7570)
北京季节
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7厂区内(6431 1900)
空白空间
797厂区内,开放时间:2004年2月28日
上一篇:快速发展的中国画廊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