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对水彩材料的运用上,在杨培江早期的作品中已体现了他对材料的敏感性,在水与色彩运用上、笔法的处理上已充分地体现了他个人化的主张,他努力地摆脱水彩材料在学院领域的某些习气和应用法则,充分发挥材料的灵活性与偶发性,结合中国水墨的笔墨技巧与线条的东方韵致来营造一个苍莽、充溢原生生命活力的乡野空间。
水彩材料的表现力和在当下的观念转换是一个被忽略的课题,这一事实和对水彩材料的历史性成见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偏见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艺术界及学科领域的充分重视,这也使水彩材料表现中的问题受到关注,因为他策略性的把水彩材料问题最放于整个材料实验的话言系统当中,这使他的媒材实验能够进入一个开放性空间进行操作,从而使实验的评价进入整个当代艺术的评价系统当中进行有效的定位。 2001----2003 的这一批转型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阐明了杨培江近期的思考路向,他采用综合材料 ( 水彩纸、水彩、水粉、宣纸、布、碳精粉等 ) 并采取各种方法 ( 泼、洒、滴、吸、刮、划、拼贴等 ) 来应对材料的特性,寻找材料表现的各种可能的视觉效果。手法的多样性最终目的是激活材料的活力,使材料的被动运用转化为“材料的自觉”,让各种材料在艺术家促进的互动中碰撞、交汇、渗透和转变,材料的互为因果充满各种非常特别的偶然效果,画面上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效果敏感地转化为艺术家的个性化发挥,从而也引发了艺术家在材料应用上的新思考。当材料之间的随机性效果产生以后,再在已产生的图象里的内在形象,并利用线条固定了形象,在色彩的安排上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作品的题材多为人物,在斑驳而迷离的氛围里使这些生命个体带有迷幻的气质,生命在此时此刻变得若即若离 ( 这应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在当代的图式里却读出一种东方式的古典意味来 ) 。这一批作品体现了杨培江对材料的敏感、对画面效果的恰当把握和在对材料语言进行当代性表达的改造时的深思熟虑。
杨培江是一位低调的人,内心的焦虑并没有过分地写在他的脸上,他总是用一种平静而隐忍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与艺术中的种种难题。艺术对于他来说是生活与个人理想中间的制衡点,他必须认真地对待。他从来就不是投机取巧者,百分之一百的工作要投入百分之一百的精力,艺术中从来就没有一条传说中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