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原任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的陈腾光,就是这样一位坚持写实主义的中年画家。他出生在轰炸的成都,生长在岷江之滨,后入四川美术学院接受严格的写实油画训练,并养成大陆50年代以后形成的艺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的习惯,常到四川的彝族和藏族地区收集素材。毕业后又曾长期在基层从事美术创作、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不管境遇如何、他都坚持不懈地创作、参展,并因此取得显著的成绩被聘入大学任专业教师,圆了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他象大多数中年画家那样,不为时代审美潮流的交易所动。他很清楚自己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内心最冲动的艺术创造指向什么,那就是表现生活,赞美阳光下的生命。使他一举成名的代表作《露》最早显露了画家的创作取向。画中描绘一位彝族妇女在晨曦中给孩子喂奶的普通生活情节,却因此入选国内外诸多画展并广为发表与介绍。原因即在于作品以一种朴素而又精到的写实语言、真诚动人地歌颂了母爱这一伟大温馨的主题。这主题是最原始而又最永恒的,作者选择彝族妇女为主角、更能传达着一主题的原始美感与永恒价值,因而感动观者。很难显然,作者的创作深受他倾慕的法国农民画家米勒的影响,不但题材若是,选型的雕塑感亦是。但在语言上,他又心仪美国乡土画家怀斯,更细腻入微,更如歌如诉,这样才能把母亲的提问、婴儿的呼吸以及山野的曙气与草木的清香一并描绘出来。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坚实有力和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生命-----这个地球上最宝和最有意义的事物,所有人世的悲欢苦乐、在生命这个主题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露》之后的诸多作品,是在显示作者的这一创作支点。他的另一重要作品《高原》,以同样坚实的雕塑般的造型歌颂顽强的生命-----顶天立地地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族同胞。这辐画在艺术上比《露》成熟。如果说《露》是艺术观念在朦胧中形成的初胚,《高原》则已是观念清晰以后的完整产品。前者表现女性生命的柔丽、在造型上的构图上宛若一丛花木。后者表现男性生命的刚美,那位藏民便被有意地矗立成一座西藏随处可见的土塔似的,他耸立在被可以压低视平线从而更加广阔壮观的天空背景上,显得刚健从容而安详自信,那是一种战天斗地都不在话下的生命力量的自然裸露。这位普通的藏族汉子、高原风雪在他脸上刻下深痕,可是他面对严酷的生存条件却展露微笑,作品的动人之处恰恰在于此。它不是某些旅游画家猎奇的产物、而是作者深入生活获得的真切理解,对生命含义的深思深化可这一主题,才使此画得以成功。同时,令作品成功的另一要素还在于语言的纯朴与真诚。大陆中年画家在80年代以前的政治性油画创作中,都被养成“假、大空”的习惯,人物塑造常有舞台英雄式的概念化与程式化。《高原》的成功,正是彻底摈弃那种令人厌恶的装腔作势,反把生命的赞歌唱得犹如高原的牧歌意义质朴单纯。在这里,写实主义的力量充分地显露。换成别的语言,可能难于达到作者所想揭示的生命力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