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绘画作为参照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绘画有着一个独特的发展逻辑与特征,那就是文学性与其的水乳交融。这是因为“教化”始终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本体特征而存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教化不仅仅包涵道德、伦理层面,更包涵品性、格调、思想以及对文化的判断与认知层面。如果说前者指向社会学意义,那么后者则更为凸显个体精神意义。绘画与文学的矛盾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并未像西方现代绘画以来那般水火不容。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并未纠缠于手段的物理层面,而是跨越媒介寻求形而上的共同建构。于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在中国艺术语境中不仅成立而且传承有序。
徐松波的绘画便是在此一范畴的展开与探索,当然他的“画中之诗”并非抒情遣兴的意趣之诗,而是一部个人溯古寻源的典籍史诗。诚如斯言,作品致力于对现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与表达。因此,我们在其绘画中看到的不是晓风残月式的小情小调,而是胡马阴山式的传奇文本。不言而喻,这与徐松波多画种研习背景尤其是壁画专业的素养与锤炼有着不解的干系。壁画的巨大尺幅与主题性特征对艺术家的思想性与表现性的强烈要求,在徐松波别具一格的作品中有着突出的呈现。
摘自武洪滨《典籍·史诗——关于徐松波的绘画》一文
作品赏析:
《秋猎图》150x200cm布面油画2013年
《唐风-秋塞》120x150cm布面油画2013年
《斜阳行》150x200cm布面油画2013年
《秋风劲》150x200cm布面油画2013年
《临渊踏歌图》200x300cm布面油画2014年
《唐风-眺》120x150cm布面油画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