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国际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
您所在的位置:国际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张新建:里燕印象

2011-04-15 12:22:35          

  旅日水墨画家里燕正在北京筹备2006年秋天于北京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希望我为此写一点文字。承蒙里燕厚爱,我虽嗜画如痴,却从未习作,亦无精研,谈艺恐不着边际,只能谈谈画外与画里的印象里燕。   画外里燕   我虽与里燕相识不久,接触不多,然而里燕是给我印象最深画家之一。   2004年11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办,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承办的“2004中国画廊推介展暨国际画廊邀请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在画展开幕的头天晚上,我作为主办单位的负责人检查布展情况后,在组委会驻地华风宾馆宴请策展、布展的工作人员。在宾馆大堂遇到了刚刚布展回来的里燕,我邀里燕一起就餐,里燕欣然地成了宴会的一员。   我在读研究生时,曾着力研究过中国的徐渭和荷兰的梵高。1990年出版了徐渭研究专著《徐渭论稿》,我也曾试图把徐渭与梵高做系统的比较研究。徐渭与梵高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是惊世骇俗的狂人,独树一帜的大家。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把对徐渭、梵高的认识竟拓展到画家群体,我印象中的画家应当是个性强烈、不轨常辙的高人,但认识里燕以后,这种成见彻底颠覆了。宴会上的里燕以她的谦虚、热情和开朗很自然地与我们融为一体,甚至成了我们谈话的中心,当宴会结束时候,我对里燕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道路已经有了约略的了解。   里燕,1953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家庭。1968年,刚过十五岁生日的初中生里燕就满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激情来到了农村。因为年幼多病,下乡插队的里燕并没干多少重活,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的劳作,她没有在广阔天地有所作为,却作为因病返城的知青,回到她熟悉的城市。1973年,20岁的里燕虽然仍是多愁多病身,却已楚楚动人,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知识家庭长大的姑娘却拜了邻里老人赵不仁先生为师,学习已经被视为“四旧”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赵不仁先生远承宋元的董、巨、吴、王,近师石涛、八大诸家,他的绘画笔力雄厚,苍古高雅,设色超俗,清新飘逸,其书法功力尤深,笔法高古,气派雄壮,博采众长,真、草、隶、篆无一不精,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以《十破图》扬名画坛。然而这些只是后人对赵不仁先生的推许而已,在十年浩劫中的赵不仁先生却是北京南城胡同里以糊纸盒、修竹器为业市井老人,且不修边幅,衣衫褴褛,形同乞丐。里燕却一心拜师学艺,并嫁给了赵不仁先生的儿子赵龙光。从此,她就在恩师、义父的指导下,与丈夫赵龙光一起在中国水墨天地苦苦求索,拼搏奋斗。1986年,赵龙光赴日本学习美术,为了解决学费和生计,赵龙光办起了中国水墨画教室,1988年,里燕带幼子东渡日本,与丈夫共同打理中国水墨画教室,后来又成立了龙光水墨画院,从此开始了他们夫妇在日本近20年的水墨生涯。因为是初次见面,对这近20年的如歌岁月,里燕轻轻带过了,但从她坦诚与执着的眼神中,我读出了往事并不如烟的内涵。   里燕真正引起我的注意,是在中国画廊推介展期间。我多次单独或陪客参观画展,发现每天龙光水墨画院的展台前总是熙熙攘攘,有参观的,有求购的,但更多的是美术学院的学生,反复向里燕请教水墨画的技法,里燕则有问必答,耐心解说,从主题到技法,从构图到用墨,真诚而坦率的交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几次过了午饭的时间,围观求学的人群仍不愿散去,我不由暗自称奇。工作人员向我介绍,里燕是国际水墨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日本国际文学艺术家联盟理事,横滨菲丽丝女子学院中国画讲师,著有《水墨山水自选集》、《龙光•里燕水墨画集》、《南画山水画法》、《色纸水墨画法》、《色纸山水画法》、《巨人的技法》等画作和理论研究著作。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使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明确的艺术追求。展场的观众在里燕的生动解说下,对水墨艺术产生了强烈共鸣,这也许就是里燕和里燕作品的魅力。   画中里燕   从里燕的师承渊源和她与赵龙光合作的《南画山水技法》可以读出,里燕已深得中国南画的精髓。但是,里燕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在传统中变革,在变革中创新。读里燕画作,感受最深刻、冲击最强烈的就是作者苦苦求索、奔突涌动的创作激情,无论是题材选择、形象塑造还是色彩搭配,都可以反映出作者力求创新,试图突围,以期有所斩获的强烈愿望。   从水墨到泼彩 里燕师承南派山水,便与墨结缘,从水墨到彩墨以及近作古蓝 ,里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毅力,把握墨的真谛。她说:“中国传统水墨太深厚,太鲜明,墨色淋漓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是长期而激烈的。”   从崇尚水墨到关注色彩,这是里燕绘画艺术探索迈出的重要一步,个中变化的代表作就是泼彩大写意《金秋系列》,作者浓墨重彩,肆意泼洒,表现金秋季节。秋天已不再是盛夏的青翠和茂盛,因此,里燕的金秋系列以金黄为主调,点缀大红、猩红,铺以墨色,是向日葵的金黄,是深秋的红叶,挺拔遒劲的枝干,是深藏的山石,在里燕的生花妙笔下,金秋顿时活泼起来,甚至是火热与奔放。   对于酣畅淋漓、别具一格的泼彩画作,里燕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与墨结缘、以彩为伴的里燕又选择了——古蓝。这是里燕一幅作品的名字,也是选择蓝色的代表。蓝色是一种精神的表喻,在经历了水墨的冷静、泼彩的火热以后,蓝色把冷静与火热相结合,使激动化为沉稳,给火热注入清凉。在古蓝色的背景下有几许深蓝的色块,昭示着历史班驳陆离的记忆,有高山丛林,还有池塘挥之不去的败叶残荷。一只只挺立的莲蓬,象一双渴望追寻神秘世界的拳头伸向深蓝古奥的天空。   经过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已知天命的里燕对意境的理解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她绘画的颜色变化和悬殊反差,反映了作者 追求掩藏在表象背后的深沉内涵的渴望,这是一次色彩的变化,也是一次哲学的思考,又蕴涵着一次精神的升华。   由具象到抽象 中国水墨山水画,从宋元开始就出现了由“工于求似”向“不求工肖”的转变,也就是由追求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向自由地表现主观情思的过渡。里燕的前期创作也继承了南画水墨山水以韵致、意境取胜的特点。但是到异国他乡以后,里燕画风发生了变化。有一次,里燕在日本东京参观了喜马拉雅山系列摄影展,一幅幅图片再现了连绵起伏、巍峨峻峭的世界屋脊,白雪皑皑的山顶在阳光与云雾缭绕中凝聚成神秘的山峦。展览主办者为了追求身临其境的感觉,设置了幽暗灯光,使参观者如同漫步在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里燕被震撼了,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山吗?内心的强烈呼唤,使她开始了喜马拉雅山系列的创作,相继创作了《神秘的山》、《剑岳》等一系列作品。作者把她心中的喜马拉雅山设置在云雾缭绕中间,背景是幽暗的云,中间是白云相绕,当地人称之为玉带云,也就是白云如带环绕山腰,愈显山之高峻,云之神秘,有人看了此画之后深有感触地说:被画面的寒光凛凛而震撼的直打激灵,这就是里燕绘画的强烈冲击力和感染力。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写意为主,作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将祖国的美好山川尽融胸中而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山水,追求意境,写景抒情,对于观者则是陶冶性情,温柔敦厚,并不追求视觉强烈的冲击力。里燕则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作为执着的追求。她的金秋系列,既有浓墨重彩的大色块构成的抽象意境,又有一株小草,一朵小花的工笔描绘;她的秋山系列,画面的主体是瀑布流云,有飞流而下的泼墨渲染,也有悬崖边山脚下老树枯藤的工笔枝杈,这样就更真切地反映了作者追求的真实性与视觉冲击力的完美统一。她深有体会地说:抽象来源于具象,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视点。她的画作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是画家创作激情的闪光,并以强列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感染着观众。   创作题材的拓展与创新 里燕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水墨山水画,她试图以不同题材,表现心中的强烈的创作激情。她创作的喜马拉雅山系列,飞瀑流云系列,金秋系列,古蓝系列,庙宇 系列,莲藕系列等,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探索精神以及求新、求变、求精的愿望。   对于画家纵横于众多的表现领域,评论家有不同看法,认为应当专攻一种,如画马便终生写马,画山便专攻于山。有些画家毕其一生之力而专攻一种动物,一花一草,一山一石,得其神韵,穷尽其妙,其执着和真诚都是令人感动和钦佩的。专攻一物容易流于陈陈相因,陷入重复自己的窠臼,然而杰出艺术家即使重复也不放弃艺术追求,其执着依然让人敬重。在艺术创作领域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开拓创新,则是更为可贵的。我佩服里燕敢于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成功表现的物象,去追求和探索广阔甚至是陌生的天地,对于艺术家来说探索和创新是极为可贵的品质。   现如今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经商家炒作,或长袖善舞,画价飙升,而为应付买家订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粗制滥造,一再重复自己的成名之作或受市场追捧之作。甚至启用学生“粉丝”代笔涂鸦,因此有些画家本人也不敢承认这些签着自己大名的劣作。里燕是国际水墨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论名气她不比擅长营销的名家小,但她却是一个永远不满足、永远追求创新的艺术家,她纵横众多领域,表现丰富物象,就是以此来表达新理念,试验新技法。这种执着追求使她放弃了小桥流水而钟情于冰川大山,放弃了小花幼草而致力于山花烂漫、硕果累累。   学习中国的水墨艺术无不从模仿开始,有人陈陈相因终其一生,而真正名垂史册的艺术家,无不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形象、留下了新技法,蕴涵了新意境,表达了新思想,创新是艺术的精髓,也是象里燕这样真诚、执着的艺术家一生的追求,里燕在不断创新和追求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象和表意符号体系,如果她能在此基础上勇于舍弃、执着追求的话,我相信里燕绘画中的物象将更加丰富,技法将更加精湛,并能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