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16年7月9日-2016年8月20日
展覽時間:星期一至六 |上午11時-下午6時
開幕時間:2016年7月9日|下午3-6時 (*藝術家將親臨開幕酒會)
展覽地點:藝術創庫畫廊
《初試啼聲 3》藝術聯展
藝術創庫基金深感榮幸向各位呈獻第三屆《初試啼聲》藝術展覧,由藝術創庫畫廊合作策展,將於今個夏天舉行八位駐香港藝術家的聯展。 每一位藝術家運用強烈而獨特的對話方式,在作品中演繹各自的文化和身份,擁抱對生命的熱情,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套視覺語言。是次展覧為八位年輕藝術家首次跟香港商業畫廊合作,將展出衆多不同媒體的藝術作品,包括: 繪畫丶裝置丶版畫丶絲網印刷以及聲音裝置藝術。
藝術創庫基金致力推動本地當代藝術的發展,為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希望作為他們藝術創作生涯的起步點。我們誠意邀請大家一同見證八位本地藝術家在七月的聯展中展現各自的才華和創意。每一位藝術家將展出一件或一組藝術作品。
八位參展藝術家: 權惠景 (繪畫), 歐陽俊 (裝置), 黃美諺 (繪畫), 莫亭殷 (裝置), 鍾漫容 (絲網印刷/中國書法), 梁韻妍 (裝置), 李肇軒 (聲音裝置), 彭灼楹 (版畫) 。
權惠景 (b. 1984, 蔚山, 南韓) 2015年畢業於德國 Saar College of Fine Arts,在德國居住及留學長達八年的時間,現正身處韓國参加藝術家駐留計劃。
作為一位畫家,權惠景用原物的比例去繪畫現代城市裏不同的物件,讓那些平常生活中城市的風景在巨大的畫布上再重現。 「大的畫布能夠讓主題實際存在於一個空間,把原物獨特的個性呈現在眼前。」- 權惠景。曾經遊歷過許多不同的國家,並且在德國長時間生活的經驗,讓作者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且在內心築成了一份孤獨和被隔離的感覺。如此的敏銳情感讓權惠景很自然地去捕捉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小細節與被忽略的事物,而透過作畫,權惠景向這些物件逐一作出回應。
在她的作品中,有關工業的物件成為了她畫作的主要題材, 例如:貨櫃丶街道的標示牌丶建築地盤等等,都是在發展國家一些容易被辨識的圖象。這些物件以原物的大小呈現,超越了空間及文化,權惠景的畫作挑戰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近乎是雕塑的姿態出現。
歐陽俊 (b. 1991,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歐陽俊的作品誠懇地訴說著他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那一份感覺,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表達可能也同時反映了他那一代的年輕人,對於1997年以後社會發生了重大改變的感受。他的展出作品《讓我睡》以感性和戲劇性的姿態呈現了他童年記憶的拼貼。六對由黃銅製作而成的乳齒和恆齒,用工具固定著放在舊枕頭上,打開了那年他六歲模糊的記憶,那是香港正在經歷回歸中國大陸的移交時刻,卻勾起了作者當時開始更換乳齒的痛楚。自身的經驗象徵著一個地方那無法回頭的重大改變,看似完全沒有關係的兩件事情,對歐陽俊卻是沉重而永不磨滅的記憶。
他的作品不只替自己那一代的年輕人發聲,甚至表達了比他年長好幾代人的心聲。這是一位年輕人在尋找身份的吶喊,在這個跟他回憶中已變得面目全非的地方,歐陽俊透過作品表現了他對未來的期望和希望。
黃美諺 (b. 1992,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黃美諺的展出作品名為 “Peter Wants to be a Tree”,是她的畢業作品 “Mary” 的延續創作。作品繪畫的並非某人物的肖像,而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身邊不同人物的個性面貌。兩者皆是作者虛構的角色,然而她相信Peter和Mary一直以不同的姿態真實地存在於我們之間。圍繞在身邊的人物引發黃美諺進行創作,透過畫作分享他們的故事。作品中常常出現樹木和植物的形象,代表著永恒的生命,描繪人和生命之間彼此的關係。
黃美諺選擇繪畫作為她的藝術語言,但她的作品也同時呈現了一種裝置的形態。展出作品包括一系列的畫作與物件,以及展覧的現場環境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作者在特定的空間創造一種既平和又充滿了詩意的氛圍,刺激觀衆的感知,邀請他們參與在作品當中。
莫亭殷 (b. 1992,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莫亭殷的裝置藝術名為《人們總說我犯下了惡魔般的罪行》,展出一段作者咀嚼口香糖的錄象,以及一組由不同的物件拼湊在一起,陳列於冰箱中的作品。作品以日本小說家乙一的小說《GOTH 斷掌事件》作為創作藍本,書中的兩位高中生主角對殺人狂擁有一種不應該存在的傾慕心。莫亭殷透過作品重構故事文本,創作藴含著極細緻卻帶有驚憟感的場面,往往令觀衆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作者透過咀嚼的行為得到大量的口香糖物料,製作及展示像真度有如標本的倒模斷指。
一系列的倒模斷指及其他有關「手」的物件以記錄的方式井然有序地排列展示,引發強烈的想象空間,同時挑戰觀衆觀察物件本質的角度。莫亭殷的藝術裝置透現強烈的視覺感觀,把資料搜集丶記錄丶想象及重構再整合,建築成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那看似詭秘奇異的主題卻詮譯了另一種美學的觀念。
鍾漫容 (b. 1992,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鍾漫容的作品節錄了兩位當權者向公衆發表過的講話,以嘲諷的方式抒發作者對現今香港當權者愚昩的表現的無奈與失望。自幼開始學習中國書法的鍾漫容,結合傳統中國書法與篆刻和版畫,用别緻新鮮的手法創作當代藝術。
作者以傳統方式於青田石上刻上篆書印文,再將其放大,以絲網印刷術將印面呈現於宣紙上,再以書法寫成釋義。看似言詞簡單的兩句說話,卻曾經在社會上受到廣泛媒體的報導,引起極大的公衆回響,更暴露出當權者的無知和愚昩。以幽默而優雅的姿態記錄歷史,作者甚至不需要在作品內容中加插任何個人批判的言詞卻仍然展現鏗鏘有力。作品中的幽默感具有啟發性,聰穎的腔調娓娓道出事件的荒謬和作者細密的心思。
梁韻妍 (b. 1988,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Master of Visual Arts - Experience Design)。
梁韻妍名為 “Xpect the unXpected” 的裝置藝術,帶給觀衆一份單純的愉悦以及感觀的親身體驗,其作品神秘的形態令觀衆第一眼看見便產生莫名的好奇心和興奮。運用平凡卻又意想不到的物料:海綿丶透明飲管丶水及可調整數量的魚缸,梁韻妍建構了一個互動的遊戲空間,邀請觀衆親身「進入」她的作品。簡潔的概念運用創意,將生活中平凡且互不關連的物件組合在一起,探索裝置藝術如何實驗物料應用的可能性。
作者悉心地將幻覺呈現在觀衆眼前,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况下,觀衆接觸作品的個人體驗引發驚喜的心情,而他們從中感受的快樂體驗正是作者創作這件裝置藝術的初心,充滿感覺和熱情。
李肇軒 (b. 1990,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李肇軒選擇聲音作為自己的藝術語言,這種抽象且看不見的媒體,其無處不在的「霸道」特質讓創作者更為喜愛。把六部CD機和一定數量的揚聲器安裝在一個空間的不同位置,作者企圖用聲音繪畫出現場的氛圍。
作品同時以聽覺及視覺的媒介呈現,透現創作者細膩的心思,刺激觀衆不同的感觀,真正讓聆聽者感受到「耳目一新」的體驗。李肇軒創作的聲音與空間產生的相互化學作用,撰寫了一片音域的風景,探索聲音更多的可能性。展出作品以六段聲音通過CD機隨機連續播放,讓聆聽者置身於多層感觀的聲音表演當中。
彭灼楹 (b. 1991, 香港) 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彭灼楹的拼貼版畫系列記錄了她在英國為期六個月的藝術交換生體驗,作者利用不同種類的材料創造紋理,例如:紙板丶繩丶布料和砂紙,模仿她在一個陌生地方觀察到的獨特的樹皮圖案,引發創作。大自然讓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她來自於的那個地方。彭灼楹透過拼貼版畫去探索不同的物料和進行實驗,重新建構記憶的影象,繪畫屬於自己的紋理。樹木儼如大自然的母親,象徵生命無止盡的循環,也同時記錄了生命的起落,恍如我們身處的城市那急促的發展和變遷。
彭灼楹透過作品表達對家鄉的情感和思念,作品滿帶詩意的肌理把個人的痕跡拓印出樹皮的紋理,速寫及凝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