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AGA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4.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东城
� 近期,中国收藏界进入多事之秋,徐悲鸿画作被质疑造假,艺术家张晓刚微博打假等事件先后传出,令人忐忑不安。日前,以揭露收藏内幕著名的作家吴树,推出了《中国文物黑皮书》的第三部《谁在忽悠中国》(山西人民出版社),大胆涉及拍卖黑幕,揭秘盛世收藏背后的乱象。读后让人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谁在忽悠中国》这本书,延续作者一贯奉行的纪实风格,对中国内地文物市场进行整体扫描与剖析,其中有诡谲离奇的文物案例,有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有金融资本操控拍卖市场的黑幕,更有鉴定专家、高仿高人、收藏达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种种玄机,给圈内人指点迷津,为局外人揭示真相。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特故事,而是用记者之眼,向人们揭示了收藏乱局后面的文化危机,以及文化危机后面的精神危机。其警示作用不言而喻。
作者的明察暗访,为我们呈现触目惊心的现实是:中国文物市场整体违法。他把盗墓、走私、作假称为“三恶”,其中仅作假一恶就包括了从制假、售假、拍假到假鉴定的一个庞大的欺骗体系。而作假与走私的联姻、出口转内销的切换,令这个链条邪上加乱,却逍遥在法律之外灰色与黑色的地带。在对诸多“乱世英雄”的采访中,可以看到作者淳厚的文学修养和刻画人物的独到功底。每个人物都棱角鲜明,跃然纸上。由此得以窥见作者的品格:一名炽热的忧国之士,一个义无反顾的勇士,一位悲天悯人的诗意作家,集犀利与温情于一身。
作者还在书中盘点了如今拍卖公司几大牟取暴利的手段。其中,现场设“托儿”、抬高成交价,哄骗不知情买家出高价从而多收佣金的手段,已经比较为大家熟知。当然,虚假拍卖也很盛行,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为艺术家抬高身价,第二是洗钱。企业主随便找一件东西甚至是赝品,送拍卖公司上拍,然后请人到拍场参与竞拍,制造理想成交价,从而将巨额“黑”钱合法化。读着这些真实的案例,不禁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那么,谁是这场巨大博弈的主要受益者?坊间有些似是而非的传言:“作假的多是农民,买假的多是大款!”前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捞些灰色收入,未尝不是补偿性的利益再分配。作者层层剥茧,甚至开列成本损益表格去计算,结果令人沮丧,最大受益者仍是那些豪门巨富,笔锋直指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以及内地不良的商业大贾。
到底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作者没有对此给予明确的回答,书里只讲了些收藏的小故事,来给人以启迪。有一个福建搞收藏的居民,看中了一件元青花梅瓶,当地的专家告诉他价值600万,于是他就把房子卖了,花几十万把那件东西买下。后来他到北京请李知宴先生鉴定,他傻眼了,拿脑袋往墙上撞,他的三个女儿在旁边都拉不住。此时,亿万藏宝大军最终发现,几十年耗尽心血收集的藏品,变成一堆真假莫辨的烫手山芋。让他们崇敬的那些专家,其实是骗子。在作者看来,“所谓‘藏宝于民’,是一面自欺欺人的空镜子。”
读罢全书,感觉有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仗义执言,文字激扬,让人觉得作者是一名“愤青”,实际上作者已年过六旬,且身患脑瘤,只因“心态年轻”,心系中国文物资源保护。在书的最后,作者甚至出语惊人:“持续近30年的全民‘炒古’运动,是一场招摇文化反文化、披挂传统反传统的‘金钱秀’,它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文物资源危机。”作者把它们揭示出来,从而为当代人提供了有效的心灵自助,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良知与人文关怀。
上一篇:世界博物馆巡礼
下一篇:从秋拍看艺术品市场的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