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艺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艺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梳理30年发展史

2011-04-15 12:29:04          

  大学城也被“挂”在北京   1日,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城市乌托邦”在北京中外博艺画廊正式开展,在之前进行的预展中,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罗中立、高小华、钟飙、庞茂坤、冯斌、张奇开等艺术家均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前来参展,将四川画派自伤痕美术开始,近30年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年轻的当代艺术批评家何桂彦透露,本次画展共展出了80位川派艺术家,130幅作品,耗资百万,是近年来四川画派难得的一次艺术盛会。而记者了解到,尽管《父亲》因为布展场地的限制未能到场,但包括高小华代表作《为什么》在内的许多天价作品依然在展览上亮相,单幅作品的估价高达千万元人民币。何桂彦表示,由于要将许多已经被美术馆和私人收藏的经典作品重新请回展览馆难度很大,因此本次展览,在展出代表作品的同时,还用文字的形式将30年四川画派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整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场除了一些川派大腕艺术家的画作,外国“黄漂”小杨,许多年轻的艺术家也正在崛起,有艺术家甚至直接把画笔伸向了正在建设的大学城,许多现场的川派艺术家在看完一幅名为《回家》的作品后,突然恍然大悟,“这是大学城的建筑啊,重庆的大学城居然‘挂’到北京来了”。据了解,本次画展被许多艺术家当作四川画派的聚会,因此包括罗中立在内都是无偿提供画作进行展览。   潮流:四川画派等待重新崛起   高小华  代表作:《为什么》(1978年)  作品影响:伤痕美术的开端  观点:四川画派黄金时代已过   在本次展览上,高小华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为什么》,这是一幅反映文革时人们迷茫状态的作品,画面上的人身着红卫兵服饰,全身伤痕累累,表情凝固。而作品诞生的时间,刚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改革初期,高小华表示,这幅作品是四川画派伤痕美术的一个开端。   作为伤痕美术的开创性人物,高小华在接受采访时依然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川画派的黄金时代津津乐道,他回忆,四川画派有三个成长浪潮,第一个浪潮是1979年的建国三十周年美展,四川美院三个学生的作品一亮相,就连拿3个大奖,而1989年的全国青年美展,又让罗中立在的内6名川美学生获得6个大奖,而艺术界为以川美为代表的四川美术立派,则是在1982年的油画赴京展。在看完现场的作品之后,高小华表示,1985年四川画派达到一个成熟期之后,就开始走向了低谷,而走向低谷的原因,他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新画家的作品还需要观望。   罗中立  代表作:《父亲》(1980年)  作品影响:四川画派的标志性作品  观点:再也“画”不出《父亲》   《父亲》没有来,这让现场的观众有些失望,但好在罗中立带来了自己的另一幅新作《憩》和27年前一样,罗中立的视角依然在农村,他说,就像你们记者写稿子一样,写文化的不能去写经济,术业有专攻,而自己对农村题材比较熟悉,自信能一种有深度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他的风格不会改变,农村题材他会一直画下去。   尽管四川画派已经有张晓刚、有高小华,但提到四川画派,人们第一时间反映出的依然是罗中立,对于人们的这种观念,罗中立表示,其实从画法上讲,现在的许多学生已经能画出《父亲》来,但《父亲》的真正意义在于,在那个特殊年代,他表达了自由、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以及“神时代的终结,人时代的来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他自己也很难再创作出像《父亲》一样的作品,而对于四川画派30年的作品比较,罗中立表示很难,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倒退到文革,我们的作品都是黑画,每一历史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不同”。   庞茂琨  代表作:《触摸》(1997年)  作品影响:四川画派的新一轮蜕变  观点:四川画派被精神开放所改边   庞茂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实是1985的所创作的《苹果熟了》,但他更愿意谈起自己1997年创作的作品《触摸》。因为从1985年到1997年之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画派似乎渐渐在消沉,人们能记住画家的名字,却不再提四川画派。而在《触摸》诞生之后:“许多人开始模仿这种模糊的创作手法,四川画派的符号再一次出现”。   庞茂琨将1997年,看作是四川画派的一个重大变革,许多四川画派的新兴艺术家不仅仅沉迷在前辈的作品中,精神大大开放,不断地从西方艺术中去寻找东西,再经过尝试之后变为自己的风格。因此在庞茂琨看来,四川画派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复苏。   声音:高名潞 别被画派束缚   曾策划了1989年“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的著名批评家高名潞对四川画派的发展有另外一番认识,他认为,四川画派最重要的特点——地域性特征正在不断地减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及时、瞬间、消费,而忽略了地域特点,这是一个突破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好的过程,四川画派的发展不应该被地域称谓所束缚”。高名潞认为,在真正突破之后,四川画派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但他同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市场催生下,非常火爆的以油画为主的当代艺术,正在逐渐冷却,如果四川画派,不在这方面转型,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特点:庞茂琨 四川画派永远是先锋   在采访中,我们不断地询问四川画派的特点是什么?庞茂琨的回答比较有趣,他先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师生关系,他本人是罗中立的学生,而罗中立的儿子罗丹又是他的学生。而他告诉我们,如果把三个人的作品放到一起,绝对没人会看出这三人有什么师生关系,因为作品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   庞茂琨表示,在四川画派中,一个学生和老师画得一模一样,或者学生画得比老师好,但风格雷同,都是可耻的。在四川画派中,如果要想出师,那你肯定是,要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四川画派的艺术家,都是艺术界先锋,要引领一种艺术潮流。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四川画派可以自成一体的原因。   罗中立陈丹青一起玩倒立   在罗中立美国读书期间,他就和陈丹青在纽约街头,和中国的留洋艺术家们一起纽约和警察作“迷藏”,甚至还和陈丹青玩起了倒立,至此之后,他们两人有了一个君子协定,每次见面,都要以倒立作为见面礼。陈丹青两次来重庆,因为各种原因,和罗中立错过,因此陈丹青曾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再和罗中立再玩倒立。   在画展现场,两人不期而遇,然后迅速作出决定,要在现场兑现之前的承诺。只见刚刚还非常严肃的两个艺术家,迅速变成两个顽童,陈丹青取下了眼镜,而罗中立也将手中的资料交给记者代为保管。罗中立宣布“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在现场作一个行为艺术”。两人先蹲在地上,然后用手试了试地面,一同高喊一、二、三,然后迅速倒立起来,现场笑声一遍,不过两人倒立的时间非常短,不超过2秒,让现场的观众很是不满意,纷纷要求再来一次,两人都表示年龄不饶人,罗中立透露:“陈丹青年轻的时候是倒立高手,还可以进行180的翻转”。   四川画派是中国美术界的盐   针对本次四川画派回顾展展开的“传承与超越,四川画派研讨会”30日在文化部会议厅举行,罗中立、王林、高小华、易英、张奇开、高明潞等一大批艺术家和批评家,聚集一堂,对四川画派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争论,四川画派这个名词是否应该继续存在成为了艺术们辩论的焦点,甚至有批评家直言不讳地表示,“一个画派不可能延续30年”,而四川画派的支持者却表示,“四川画派不能被遗弃,它是中国美术界的盐”。   争论:四川画派的味是最重的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著名艺术家冯斌向记者表示,25年前,四川美术第一次被人用四川画派命名,也是在文化部的一个研讨会上,因此,25年之后,人们又一次在文化部就四川画派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进行争论,其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内涵。   著名批评家易英表示,四川画派的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还存在的本质性特点,是他独特的精神味道,从作品本上上来,四川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和“798”举行的青年画展中的作品大同小异,但远离政治中心,让他们有了更大的艺术发展空间,“四川画派是重庆美术界的盐,它作品中的味道是最浓的”。   一个画派不可能延续30年   曾策划了“从西南出发”等大型展览的批评家王林对四川画派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概括——“伤痕、乡村、反思、乡村现实主义的表现性绘画(即现实的模糊表现)”,而这一概括立刻遭到了批评家高明潞的反驳,他表示,“一个画派不可能延续30年”,并向现场抛出了几个问题,90年代以后,四川画派的意义在哪里?社会题材在哪里?批评家批判的意义在哪里?在他看来,90年代之后,四川画派就已经没有特点可言,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及时、瞬间、消费,而忽略了地域,四川画派的发展不应该被地域的称谓所束缚。   高名潞还认为,四川画派其实早已处于了危机之中,而在市场催生下,以油画为主的当代艺术也正在逐渐冷却,如果四川画派不在这方面转型,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溯源:四川画派是无师自通   在研讨会上,著名艺术家高小华对四川画派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四川画派画风的产生并不是哪个老师教会的,在80年代早期,四川美院的最大贡献就是将散落在民间的艺术们聚集在了一起。   高小华分析,四川画派之所以可以自成体系,其实是因为它本就占有了独特资源——它有西南最有名声的武斗之冠,是文革时期受到重创的城市,有最悲惨的知青故事、乡村故事,这为伤痕美术、乡土艺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而在他们那一时代,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油画印刷品,实际上没有好的老师,只是因为四川美院,把他们这样的一群人聚集在了一起,让他们之间有机会进行了一种文化和内心碰撞,这种力量促使他们创作出了优秀作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