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晦暗困惑、犹疑观望的年代。政治依然是令人沮丧,伴随2004年总统大选而来的是蓝绿对抗升高、族群裂痕加深、两岸关系紧绷。政治凌驾一切,使全台笼罩在选战的恐慌氛围中,在意识形态趋向两极化的时刻,人民几乎没有选择无色、浅色或彩色的空间,只有两色,怎能自由挥洒?
我们正处在一个萧条低迷、欲振乏力的年代。经济还是在力图振作,国际景气正转好,房地产略有起色,消费能力亦转强,但因政治恶斗带来的耗损、空转、出走等似乎更严重,那些上升中的指数只在大都会和小众里呈现,从政府财政赤字的扩大、股市的频频受挫、失业人口的增加,还有艺术市场的冷冷清清……文化怎能蓬勃发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悲观愤怒、惶惶不安的年代。社会仍然是纷扰不断,为了胜选,为了收视率,为了获利,所以有抹黑、有造假、有八卦,还有麻木、失望、忧郁……难怪精神病患日益增多,自杀人数也屡创新高,在此道德沦丧,找不到「价值」的社会,艺术将以什么方式来响应?
台湾政治太复杂,总统选举雾煞煞,经济走势难预测,不仅国家前途浑沌,军购、SARS、教改及许许多多的弊案,台湾人民都难以明瞭。依此类推,所以我们不知道古根汉到底会不会盖,也不清楚国美馆何时可完工,连华山特区和20号仓库的未来都是问号,这就是台湾,瞬息万变,难以掌握。
宏观台湾年度大事,就算不谈政治大选,不论财金、情色……受瞩目的是〈台湾霹雳火〉的叫座、〈非常光盘〉的争议、林志玲的走红、许纯美的起落……说实在,没有多少人关心艺术,政治人物的秘闻,甚至是柯赐海的复出,皆以能见度高而更受关切,台湾美术的跨年回顾也得以这样的角度来观看。
就美术圈内而言,过去一年多来的台湾美术,虽然不受重视,但也算是精彩万分、颇为可观了。
台湾美术
回顾台湾美术的年度盛事,可分成几个大项。在文化政策面,首推「文化创意产业年」的开启,其次是「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还有文建会推动「青年绘画典藏计划」……。就重大建设面来看,最受重视的是台中市古根汉美术馆的兴建话题,其次是故宫博物院南部分院的设置,还有国立台湾美术馆整建工程的波折……。在艺术市场方面,首推SARS风暴造成的严重冲击,其次是因应SARS疫情冲击,视觉艺术纾困济助方案,还有公共艺术设置经费的大量增加。在展览方面,故宫举办的「福尔摩沙:十七世纪的台湾、荷兰与东亚」最受好评,而国际超级大展的参观人数及营利在衰退中。声势浩大、不断曝光的「台新艺术奖」最具象征意义,此外,建筑设计继续进入展场成为新闻焦点,科技及数字艺术则加速扩张版图并囊括资源……。在人事方面,陈慧坤获国家文艺奖,前辈美术家林玉山、张万传过世,林曼丽任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谢素贞出任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黄明川获「台新艺术奖」视觉艺术类首奖……。
以下就前提要项所举事例分述之:
一、文化政策
1、 文化创意产业继闲置空间再利用之后,也由先进国家引进,行政院于2002年提出「挑战2008,国家重点发展计划」方案,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之后,文建会就将2003年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年」,规划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工艺、设计产业、出版、电视与广播、电影、广告、文化展演设施、设计品牌时尚、建筑、创意生活及数字休闲,一共是13项产业。
既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年,当然要有积极作为,首先是派员赴国外取经,然后出版了「文化创意产业丛书」(翻译本),此外,还举办了「衣Party」—台湾文化服饰开发成果展,推动食器创新研发、精致陶瓷餐具开发推广计划,以及花器展览与票选,乃至「台湾红」的设计推展……。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广与辅导,还成立了「创意产业项目中心」提供单一窗口的全方位服务。除文建会卯足劲搞创意产业,经济部工业局则研拟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草案,还引发不少争议,行政院在2003年底成立文化创意指导委员会,此外「财团法人创意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华山创意园区的规划……显然整个公部门的组织机制已经激活,这果真是国家重点发展计划。
检视文化创意产业年的成果,公部门展现的是推展创意产业的企图心,但媒体公布的产值预估及成果,如富邦银行入主钱柜、好乐迪,产值将大幅提升;如巨图科技拍制〈蔷薇之恋〉回收超过投资额3亿;如中环集团投资〈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至少赚2亿以上……这些原属娱乐事业的范畴,如今都纳入文化创意的版图内,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视觉艺术的创意产业,既无法与流行文化相比,前景并不乐观。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中国大陆的日渐壮大,台湾在政治、军事、生产、消费……都失去竞争优势的时候,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能胜过对岸的最佳选择,因为台湾的文化品味、文化魅力、文化生活均优于中国(但仍落后于欧、美、日)。但政府在推动此一宏伟计划时过于急切、粗糙,这可由官方委托撰述的《文化创意产业现况调查研究》之规划书中得知。
文化产业应有清楚的目标,它不是进出口贸易,文化产业宜分类,不能把精致文化和流行市场混为一谈,文化资源→内容→市场→资源的环节有赖教育投资和人才养成为基础,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非常细腻的操作,不可能想到做到,未来,想必还有漫长而艰苦的路要走。
2、数字时代来临。2003年,文建会委托国美馆执行的「国家文化数据库美术类六年工作计划」第一期已完成,共完成官方与民间美术馆藏品约3,000件数据库建文件。同年,文建会又通过4亿元「网络文化建设计划」,其中针对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及个人的委办补助约2亿元,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地方文化特色,建置数字化的文化数据库;2004年度主要以美术、文学及古文书为主要内容。另外,国科会推动「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故宫、史博馆等皆进行数字典藏计划,让作品可以透过网络以3D虚拟实境方式来呈现,亦可透过先进的打印技术重现原貌。
动辄数亿元的数字化工程让公、私部门忙于提计划、争经费,因而也有成千上万件的作品被提出、被数字化,可惜的是有太多二、三流的作品也抢搭上数字化的列车,使此一庞大工程显得杂乱无章。如果一个县市机构提了数百或上千名单,这些大多属地方型艺术家的作品并没有太高的历史或艺术价值,有必要耗费庞大人力、财力去搞数字化吗?数字化的前提是重要文物或艺术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的世俗化作品也要数字化,这是只要数字,不问艺术,这是浪费公帑。
3 、文建会为奖掖青年艺术家、提升绘画创作水准,也为及早典藏未来大师的作品,研拟了「ArtBank」方案,2003年拨出3,000万委托史博馆办理「青年绘画作品典藏计划」,以公开征件方式拟购置约300件青年艺术家作品。此一计划在艺术市场衰颓之际提出,有照顾艺坛新秀,并带动艺术市场景气的目的;其次是着眼于投资、储值,再来是所购作品将设置于政府所属建筑物内,可美化空间且有美育推广的功能……。有鉴于前辈大师一幅画就3,000万的天价,连公立美术馆都买不起,文建会把目标放在青年艺术家,可谓目光远大、深具意义。然而执行成果(画册已出版)并不够圆满,主要原因在于评审团成员过于资深,由60岁的老牌画家来选新秀的作品,选出来的几乎都是少年「老成」的风格,花这么多钱去奖励省展式的画作,这样的投资,实在是可惜。
二、重大建设
1、台中市古根汉美术馆的筹建,自2001年底胡志强竞选市长时就成为重要话题,从2002年的积极争取到古根汉的善意响应,也都成为地方新闻争相报导的焦点。到了2003年,正式向文建会与经建会提出演示文稿及典藏计划书;7月,古根汉基金会执行长克伦思,建筑师萨哈˙哈蒂、毕尔包古根汉馆长PatrikSchumacher等一行人来台,发表古根汉台中分馆的建筑模型(成为许多媒体的头条新闻),并对台中市的整体环境做实际勘查与了解,就在台中古根汉气势正高涨的时刻,文化界出现了不少质疑与批评,加上于台中古根汉预定地的七期重划区挖出史前文化遗址,使古根汉来台频添变量;7月底,近两百名艺术家在台中发起「我们要古根汉」万人签名会;8月,陈水扁总统允诺台中古根汉中央可负担一半经费;9月,行政院表示中央将补助32亿兴建经费,不久,改为同意50亿补助款,将台中古根汉纳入五年5,000亿的新十大建设之一;10月,台中市议会通过古根汉文化园区的特别预算;11月,古根汉执行长克伦思来台,但因中央一直未能承诺拨款补助,所以未能如预期于年底前签约,而五年5,000亿特别预算送立法院审查也未通过……2003年,台中古根汉的新闻从年头到年尾,一直是艺文界最令人注目的焦点,其间争议不断,政治与艺术、国际与本土、殖民与自主……所引发的跨界论战及戏剧性的变化,可谓高潮迭起,曲折离奇,比小说、电影还精彩,难怪稳坐各媒体票选的年度最热门文艺新闻的榜首。由于台中古根汉的兴建还充满变量,未来,它仍会是2004以后倍受瞩目的重大「事件」。
撇开政治角力不谈,台中古根汉的争议不外乎如下几点:1、古根汉没有那么好,毕尔包神话被过度夸大,古根汉的营运已出现问题。2、台中古根汉完全由美方主控,这是文化殖民,对台湾本土艺术的发展没有助益。3、兴建经费及之后的营运费用将造成台中市政府的财政负担,此一投资的利益回收困难,如用在社福或市政建设将更有意义。
关于第一个争议,如果古根汉不行,不会那么有名,其收藏、展示之精已享誉半个世纪了,毕尔包是否被夸大?也许盛况不若刚建成时,但也已经赚够了(尤其是知名度),如果毕尔包没有古根汉,它什么都不是,只有令人却步的恐布活动(巴斯克地区分离主义抗争行动)。
关于第二个争议,媒体以「文化麦当劳」来贬抑台中古根汉。其实麦当劳也有长处,它便捷、开放、明朗、卫生、欢乐,还有电视、报纸留言板,有儿童游戏区、咖啡续杯、有食品安全标示……想一想20余年前麦当劳尚未登台前,我们的餐饮店是什么样貌,它对台湾餐饮形态的促进其实有正面意义。该来的就要来,不要怕,四○年代一大堆艺术家由欧洲避难到纽约,也曾有美国本土艺术家呛声,但若非被欧洲艺术所侵略,纽约怎可能在战后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首都。九○年代末,日本名古屋美术馆成立时找了波士顿美术馆主导其未来20年之营运,也曾遭自我矮化的批评,但波士顿.名古屋美术馆成功的迈出大步,办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展览,日本能如此,台湾还怕什么!至于未来发展项目中台湾艺术所占的比例,其实,既然让麦当劳进来,就不该规定要卖多少「刈包」,既然准许卖咖哩饭就不要强迫兼卖鲁肉饭,心胸有多大,路就有多宽,在当代美术的营运上,台湾要学的还很多,适度接受文化「侵略」有时是必要的。
关于第三点争议,台中古根汉贵不贵?具媒体报导故宫南部分院首期建设经费至少60亿,看来也差不多。至于开馆每年要花费6亿的营运经费,国美馆每年的经费约3亿,「黄金印象」、「世纪风华」等大展的借展费大约是5,000万,如果台中古根汉每年办几个大展(古根汉和俄罗斯冬宫美术馆、奥地利史博馆结盟,三馆藏品总和,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单一博物馆的馆藏),比交给国内美术馆来办,应该也不会太吃亏。台中古根汉的经费其实比拉法叶案的回扣(约250亿)少多了,比起庞大的军购和凯子外交(动辄3、5亿美元的建交费)更是不能相比,花些钱学know how,很难评估值多少钱;在古根汉的全球网站和国际宣传品上,纽约本馆、威尼斯、毕尔包、柏林分馆外,如果还有台湾的台中分馆在其中,这比花5亿美元和凶残的赖比瑞亚执政者建交(已垮台)更具意义吧!
古根汉盖不盖?以艺术眼光视之,可以盖;以政治眼光视之,那就更应该盖了,目前局势混乱,各方解读有如罗生门,看来,它很可能仍是2004年之后的争议焦点。
2、故宫南部分院,在地方民代的热切期盼和故宫高层的极力争取下应运而生,2003年年初由嘉义县太保市获选,规划面积一再变更,由原定20公顷扩大为70公顷(比现有故宫大好几倍),投资金额也由24亿到60亿再增为80亿,年底则改为首期开发经费在60亿以上,定位在亚洲文物,开馆日期为2008年7月。
故宫高层有极强烈的企图心和使命感,曾宣称要收国际艺术品、要收现代艺术、要收台湾美术家作品……,因为不走出这一步,我们将永远没有这些领域的收藏品,这种说法看来言之成理,但却有浓厚的威权意识和大一统思想,所以看不到台湾还有史博馆、台博馆、国美馆、北美馆……,他们早就有国际收藏、现代艺术……,甚至有完整的以建构台湾美术史脉络为目标的藏品。
很难想象,大英博物馆或罗浮宫去建一个比本馆还大的分馆,而且就在约三小时车程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定位将和本馆完全不同,我们只能说太有魄力了,亚洲文物如何定位?范围如何限定?如何收购藏品?预算比例如何?研究人员有多少?组织编制有多大?如果依省美馆筹备一个台湾的美术馆或高美馆筹备一个高雄的美术馆都得耗上5、6年尚且左支右绌,规模比国美馆大6、7倍的亚洲美术馆将在4年后开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看埃及艺术,到大英博物馆比较可观;看印度雕塑,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比新德里的国家博物馆有看头;看中华文物,台湾的故宫比北京故宫好多了。近几年,大陆许多博物馆正改头换面,上海博物馆的展览规划已不输台北故宫,辽宁、南京等也在力争上游,台北故宫应仔细评估自己的优势及趋势,实不宜盲目扩张。
3、国立台湾美术馆自1999年9月休馆后,整建工程几经延宕,预算由2亿5,000追加到超过4亿,外加减项发包,「终于」在六次流标后,于2003年4月由三星营造公司获得工程的施工承揽权。总计国美馆封馆4年余,除一小部分维持对外营运外,都属「闲置空间」。整建期间曾二度发生火警,2003年底部分展馆重新开馆,但在「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期间因施工限制不得不关闭一段时间,2004年7月初再度举行开馆仪式(仍有少部分未完工),但因豪雨使馆内漏水、积水而使部分电子设备损害……总之,国美馆整建过程颇多波折,堪称台湾历史上耗时最久,困难度最高的整建工程。
仅次于国美馆整修案的是台北艺大的关渡美术馆,也是耗资数亿,还没启用就先整修,终于开了馆但只展一档之后又休馆,总计关渡美术馆自九○年代末建成以来,二度开馆二度整建,至今只展两檔,真是所费不赀,2003年底,台北当代馆也闭馆整修。台湾好象没有不需大修的博物馆,也很少合乎营运功能的博物馆。看来,要使台湾美术馆上轨道,得先请建筑师帮忙,盖出能有效利用的美术馆。
三、艺术市场
1、2003年上半年,SARS疫情蔓延,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台湾在5月8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旅游警示区后,股、汇市立刻重挫,期间造成工业、旅游、餐饮、娱乐等有形损失600多亿,不但造成台湾各行各业(除了SARS防护用品)严重的损失,也使台湾原本萧条的艺术市场更为冷清。
由于SARS的威力惊人,许多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都因而被迫中断,文建会的欧洲考察因而喊停,三义木雕艺术节也延期,英国当代艺术中心人员来台主持创意产业实习人员甄试亦暂缓,还有花卉艺术节活动也被迫取消……。在展览方面,以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和去年相较,各馆的参观人次降至去年的1/4到1/10不等,而画廊纷纷取消展览,各公私立展场都面临门可罗雀,乏人问津的窘境。
SARS风暴,前后近半年,台湾美术市场原本已跌到谷底,再惨也有限度,所以,对产值而言,并没有太严重的损伤。
2、SARS在7月份之后逐渐远离台湾,为重振经济景气,政府特增列SARS纾困预算500余亿,文建会因此委托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办理「因应SARS疫情冲击视觉艺术纾困济助方案」,对于损失并不惨重的美术界而言,这的确是「视觉艺术大补帖」,总补助金额约1,500多万元的补助结果于9月公告,获补助率35%,令许多美术界人士为之雀跃不已。
在补助项目中,活动计划「艺想.天开——阿特一族总动员」最受瞩目,由于结合了视觉艺术生态中之民营博物馆、商业画廊、替代空间、闲置空间再利用等空间资源,并连结产业经营者、艺术行政工作者、策展人及艺术家共同投入,使此一「动员」成为2003年参与人数最多、回响最大的美术活动。
在前述活动中,「艺术风华:阿波罗画廊串门——逛!逛!逛!」重新召集了阿波罗大厦的艺廊,重振往日盛景,在高雄则以「大高雄艺术之粉红色的腰带」来串连当代艺术空间,台北另有跨区域的九家画廊合办「艺术过好年」……由于补助经费实时来到,活动也多属即时拼贴而成,因此除了热热闹闹之外,对艺术市场的勃兴并没有太多助益。
3、在台湾美术市场其惨淡的年代,公共艺术设置案的庞大经费显得格外耀眼,有愈来愈多的美术家投入此一领域。2003年,台北101金融大楼公共艺术设置费用高达1亿6,700余万,南港软件工业园区第二期新建工程公共艺术设置案经费高达7,800万,台南科学园区公共艺术设置案总经费更达1亿5,000万,还有迪化街污水处理厂、交通部综合大楼新建工程等约3,000万的案子,至于1、2千或数百万的公共艺术案就更多了,台湾公共艺术的经费已经比所有公立美术馆及政府用于视觉艺术之社教经费还高,这就好象一个人的鼻子比脸还大,非常畸形。
公共艺术设置经费的大量增加,是因依法设置的风气已普及于公部门,然而,金额的增加与品质的提升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台湾的公共艺术一向缺乏公共性,以致形式不够多元,另则是很少从整体环境和生态面来思考,以致作品过于突显,在观念和手法还未能达到一定水平时,过多的公共艺术经费如果不能回归到整体生态面,而只是一枝独秀,未必能改善我们的空间、生活及美学品味。
四、展览
1、由于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福尔摩沙:十七世纪的台湾、荷兰与东亚」展,从国内外30多家公私立博物馆和个人商借珍贵文物达数百件,具体呈现出十七世纪台湾的风貌,标志着台湾这块土地到这时才进入所谓的历史时期,广为世人所知。
展品包括郑成功与荷兰所签订的投降协议书、鹿皮地图等珍贵文物,也有当时建筑、船舰等精致模型,除台湾、荷兰外,中国、印尼、日本等地之相关文献也在展览中,藉以探究1624年后台湾历史的重大转变,呈现台湾这个岛屿如何因荷兰的入侵而被拉入世界体系,再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了闽南人统治的海上独立国家,而后在1683年满清征服明郑,台湾遂被纳入此古老的帝国体制,成为中国的边陲。如此短暂的时间发生如此重大的巨变,可知台湾历史是由何等纠结复杂的脉络中展开的(如今仍如此)。
此一大展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及别具特色的展示设计吸引了大批观众,这是认识与了解台湾历史进展的重要媒介,除了备受学术界的好评,也成为媒体报导的焦点,不愧是2003年底媒体票选的年度最佳展览。
2、超级大展自九○年代以来,经联合报系和中时报系积极行销以来,已成为台湾年度艺术嘉年华人气与新闻甚至「优劣」的指针,然而所有的国际展都有庞大的借展费、运费、保险费、业务费……赔本的展览没人做,在将本求利的考量下,许多大展虽没什么内容也被新闻捧的煞有介事,尽管恶评如潮,但媒体仍然炒翻天,以致民众很难分辨真假好坏,此所以大展愈来愈没有魅力的原因。
2003年的国际大展均在水准之上,年初史博馆的「马谛斯特展」虽然经媒体强力放送,但此展少有马谛斯代表作,加上马谛斯的作品过于现代,很难造成全民运动。四月在史博馆开展的「印度古文明.艺术特展」,是国内博物馆首次与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的加尔各达印度博物馆合作,展出自史前时代至十世纪的历史文物共160件,内容涵盖五大主题:印度河古文明、印度教文化、佛教艺术、印度之对外关系、印度之民俗与生活。展览同时举办「印度文化与艺术国际研讨会」。印度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浩瀚历史、艺术造诣、精神文明成就乃是人类不可忽略的文化遗产,这个具有神秘色彩,层次丰富的展览虽然缺乏巨作,但仍能让国人对印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颇值得观赏。11月份在中正纪念堂展开的「金字塔探秘.四大古文明——罗浮宫埃及文物展」,展出625件文物,包括罗浮宫从不外借的木乃伊收藏,而粉红花岗岩雕成的法老图特穆斯四世半身像,保险额高达200万欧元,其他珍贵而难得一见的精品亦不在少数,可惜镇馆之宝(如书记官坐像、村长立像……)没有来台,但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展出。台北展完之后,接着还要到台中、高雄巡回,如此漫长的展期,诚为2003年最具规模的展览。
3、台新艺术奖是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策划主办的大奖赛,由于奖金高达百万而颇受瞩目,而其突破性的操作手法更叫人不得不接受其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讯息。此奖以台湾艺术展演活动为观照对象,包括视觉艺术与展演艺术两大领域,其运作程序先邀请各大传播媒体及艺文杂志线上记者、知名的艺术评论人,艺术行政工作者等众多人马担任推荐委员,还组成一支阵容坚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观察团定期到各地考察被相中的展演,台新奖还与报纸和杂志「合作」,每周或每期刊登观察心得或〈新艺见〉,在经过一整年的长期观察后由评审委员选出「入围」名单,获选展览必须以某种程度的重现方式再次送作品参展,再由国际评审团选出优胜者。台新艺术奖的策略和操作方式,使艺术界人士和艺术媒体被完美地置入在大奖的机制中,难怪所向披靡,真是台新一出,谁与争锋。
除前述动见观瞻的展览外,林书民策展的「心感地带」代表台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台北当代馆推出的「图腾大地:澳洲当代原住民展」引发不少争议,此外,徐文瑞在高美馆策划的「世界有多大」、北美馆展出以十年为单位的台湾美术发展系列,台北当代馆推出「大开眼界—盖瑞.希尔录像作品选集」及「搞破坏:台湾艺术家个展」系列……。虽然景气坏又加上SARS来搅局,但2003年仍然不乏颇有看头的好展览。
除美术类的展览外,最近几年愈来愈重要的「建筑」展仍然看好,北美馆展出的「建筑电讯——六○年代建筑次团体」就颇为可观,台中古根汉美术馆模型的发表会当然也引发不少讨论,十三行考古博物馆的落成也是建筑的一次大展,还有安藤忠雄为交大设计的美术馆造型……建筑,已然从工程回到艺术的领域了。比「建筑」进展更为快速的是「数字」、「科技」,他们在各种大、小展览和公共艺术设置案中现身,但以北美馆展出的「灵光流汇——科技艺术展」、南港软件工业园区的「实拟虚境——国际数字多媒体动画创作竞赛」及国美馆举行的「漫游者——国际数字艺术大展」最具规模。
五、人事
1、陈慧坤获得国家文艺奖,高龄97岁的这位前辈画家一向以大器晚成自许,此番获奖更证明了老人家的「远见」,可惜台湾美术比较喜欢新的潮流而较少检视好的品质,对于这位70岁以后才画质稳敛、画意灿烂的画家来说,得奖虽然意外但绝非偶然。
2、前辈画家林玉山过世,享年98岁,早年负笈日本,从事胶彩画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台展」,与陈进、郭雪湖在台湾美术史上并列「台展三少年」,毕生推广「写生」观念。张万传则享年95岁,早年留日,回台后参与「台阳」及行动美术会,其画风狂野,被视为「台湾野兽派」的代表性画家。还有许多艺术家相继去世,水彩画导师马白水、水墨画家暨收藏家王己千、高雄画坛大老林天瑞、胶彩前辈黄鸥波、旅美画家张心龙、旅法画家陈幸婉……。这么多优秀美术家的辞世,令人感伤。
3、黄明川获得首届台新艺术奖,跌破美术界人士的眼镜,这也许是避免争议而求全的结果,这也许是把「展览」的定义及「创作」的内涵又扩大了,虽然美术界议论纷纷,但这的确是最佳选择,选了黄明川就等于肯定了九○年代以来所有当代艺术的类型。然而,这也使台新艺术奖本身已「演进」到类乎艺术创作的美学层次了。
4、林曼丽出任国家文艺基金会董事长,近几年国艺会孳息减少,林曼丽的首要工作就是开源,从承办「因应SARS疫情冲击视觉艺术纾困济助方案」到主导「亚洲艺术博览会」的规划,再到「国艺之友」的成立,可见林曼丽积极引导,运用公、私部门资源,以专业判断与远见扮演创意带领的角色,她还争取原美国文化中心作为国艺会办公用地,这是节流的第一步……。国艺会在林曼丽的带领下,精彩可期。
5、刘焕献再度出马担任中华民国画廊协会理事长,老骥伏枥的刘氏不畏SARS的恐慌,组团前往汉城参加「南韩国际艺术博览会」,积极推动在台举办亚洲艺术博览会,还组织巡回各地的展出……。画廊协会在刘氏的带头下已展现出积极奋起的姿态,值得期待。
6、谢素贞升任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谢氏上任之后除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馆际互动外,更勇于推动华人(包括彼岸艺术家)当代艺术的发展,还举办了数档极获好评的展览、发行艺术季刊(《当代艺家之言》)……。台北当代艺术馆已然具有新人新政新气象的局面。
结语
2003年以来的台湾美术,在泛政治化、泛经济化(如创意产业……)及全球化、数字科技化……笼罩下又欢喜苦涩地渡过了,尽管大环境并没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美事,但美术界仍然缴出了颇为可观的成绩,为台湾美术发展留下了珍贵且真实的纪录,值得我们慎重书写并注视之。
作者:倪再沁(东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下一篇:张志成艺术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