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主任 巫鸿
巫鸿: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巫鸿,在美国从事教育也从事策展工作、博物馆工作,很多是在国际间做这种……
主持人:2004年创办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就以学术性和专业化的态度被业界认可,您觉得它整体的面貌是什么样呢?
巫鸿: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我个人参加这种画廊博览会也不是太多,当然我去过迈阿密、去过米兰,但是我自己的活动一般是像是纯粹的艺术展览、双年展或者这种比较多。所以这次对于我还是蛮新鲜的,我参加的这一块就像我参加的纯艺术的,虽然整体是商业的,但是六人展是很有意思的实验,我个人很特别喜欢实验,所以很受这个影响。
主持人:我也看过您的作品和实验的现场,还有每期在图书杂志上一些最新的研究动向,巫老师就是说您觉得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在世界范围内和巴赛尔或者马德里一些博览会相比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还需要一些什么改进?
巫鸿:现在我们做了第三年,所以还是一个很年轻的画廊,而且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速度非常快,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有前景的,当然您怎么比,到底是多少家参加,或者成交多少,我没有这个数字。我想中国那么大国际吸引力,很多人来一方面为了这个,另一方面为了将来考虑怎么在中国发展。所以我看这不能完全按照现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来比较,而是要靠将来。因为哪一个地方最后能够成为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很重要,比如迈阿密原来不是最吸引人的,但是现在变成最吸引人的。转变的速度很快,我觉得应该有这种潜力。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5年前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有99%的是国外的收藏家,随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包括人民富起来之后,首先要买我们自己的历史,这也让我们看到目前我们的很多国内收藏家开始关注我们这个市场。
那您从国内的购买力上您看到什么?
巫鸿:我觉得购买力应该绝对不成问题,也有很多的钱可以购买艺术,所以觉得现在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它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包括当代的艺术,也就是在国外购买艺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真实喜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一个投资的问题。你买这个东西将来可以升值,而且将来你有钱可以投多任何方面。所以这两个方面加起来我觉得中国购买力不成问题。一个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尚的一部分,谈话的一部分,小圈子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社会生活。我也接触过一些厂家,大家开始对这个有兴趣,吃饭时谈起画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会激发很大的兴趣,第二个就是投资和美术馆发生关系,将来会有当代艺术的收藏。将来他们的私人收藏转化成公共的产业,我想这两个都是中国逐渐会发展出来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从现在产生这个东西开始后发展会很快。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对美国包括整个亚洲、或者西方艺术史比较有研究,那就是美国目前对中国美术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已经纳入研究对象,已经进行书写的过程?
巫鸿:我想进入但是也不能过于夸大,对中国的发展速度的影响。我在美国也办过好几个展,有一个影响比较大是关于摄影、录像的。
这个展有一些比较大的反映,因为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在西方相对比较新。中国这方面发展很快,但是对一些西方非常传统,而且非常有根底的比如说油画和雕塑,现在卖得也很好,而且进入研究的层次。从西方的对国内的研究方面来讲,我觉得对电影的研究还不错,对中国的摄影包括像装置,蔡国强、徐冰,进入研究的层面比较多。对油画也有很多的油画家,但是真正学术研究的还要再等一等。
主持人:我们知道瑞士有收藏家希克,他在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统计,他已经收藏了120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有俄罗斯基金会也是这样。
那您认为我们中国当代艺术吸引西方的收藏家的原因是什么?
巫鸿:我想希克大使和尤伦斯他们都属于前瞻者,别人还没有开始,他开始很早,他很有眼力,这种人很了不起,很难得。但是他们相当少,真正非常严肃的有系统的来收藏中国艺术的正在产生并不是没有。
我想有很多包括画廊博览会和画廊都在培养自己的收藏家。画廊培养收藏家可以定期收藏,我们作为研究、策展也需要培养,因为有时候很多的经济赞助也需要这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和国外的美术馆像欧玛、谷本他们要产生一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可以从各个角度产生,有收藏家也有画廊,还有就是研究人员必须产生关系,要不然上不到那个档次。
主持人:我们知道美术史和美术作品的收藏关系,像您刚才提到的对当代艺术这一块国外目前最新的形式是什么呢?
巫鸿:我想现在国外的趋势不是特别明显,前几年有整个的概念艺术,现在不是一个有一个很强的趋向。但是绘画的地位,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中国的绘画现在不好也受这个影响。
主持人:国外的基金会他们的运作模式是哪些呢?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收藏?
巫鸿:比如纽约有一个叫“亚洲基金会”的,它本身的钱从福特来,它也要求中国的艺术家,亚洲的艺术家,亚洲的策展人去,那些钱从别的基金会来,它等于一个操作的单位。所以有不同的基金会,这种很简单,就是它有它的申请,它有它的董事会来评判,有时候它也请别人来评判。它有国家的基金会,比如说两个,一个支持艺术,一个支持研究,这是国家的基金会,每年所有的人都可以来申请,所以有国家的基金会,私人的基金会,也有城市的基金会,这种基金会都是非营利的,很多有钱的人通过基金会既可以积极主持文化和艺术,又可以减税收。所以我觉得中国早早晚晚必须采用,要不然这个钱不能转化到文化和艺术上来。
主持人:我们知道世界著名品牌的博览会像巴赛尔会他们都会有主题展,这次中艺博博览会设立了主题展,我们不仅看到画廊博览会主办方在商业运作的同时,他们也注重学术性,那么首先请您讲一下,国际上一些大的博览会他们的主题展是什么样的?
巫鸿:现在都不太一样,都在找寻一些……比如说这次做六人展,这个想法非常好,非常有意思,我在别的展览没有看到这个,所以应该算是一个创新,应该把它宣传好,甚至于做出一些东西来。
比如芝加哥我也参加组委会,也在做一个。它也有面向外界的展览,一个展览请了一个很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由他来选择很年轻的艺术家,包括应届毕业生,但不是随便选。所以画廊的人对此非常有兴趣,因为它等于发现人才。
有时候常常刚刚出现,比如中国现在出现了很多画廊,越南、泰国都有,这些画廊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角度,有一个专门的展览他们参加,所以在芝加哥我听说他们吸引很多的人。所以我想这些都是不同的角度,我也不是在这里模仿。
但是像画廊博览会和双年展距离模糊。因为这些非画廊、非营利性展览越多,就开始有点模糊了,我想这可能是一个趋向。
主持人:请您谈一下这次的主题展,包括您是和艺术家合作,怎么样选年轻艺术家?
巫鸿:我是和台湾的林书民先生合作的,其实我也没有选他,也许可能是他选的我。
记忆、回忆,然后一般用电子的一种动作,我觉得我非常合适,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是全球性的,他是在台湾和美国,我是美国到处跑。我们的联系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整个的策展就是这么策展,而且他本人做的都是些媒体,我和他做过好几次。所以这次提出这么一个计划,我觉得能让观众也知道,就是用手机发短信的方式,来转化成作品。
所以你可以发任何的短信,有一个电话号,一打电话号就在屏幕上出现了像一个河流的东西流下来,是一种以短信的方式来交流大家都可以看到,特别亚洲。
美国当然有人也用但是很少,亚洲人发短信是比较频繁。所以我既代表了全球化,因为手机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发短信我们有趣味性,公众不是很私人化,每个人都可以在那里开玩笑。
所以是一个很大众的作品,但是又反映了现在中国的状态,所以我们两个人谈。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我想是一个蛮好的机缘,所以也感谢这个活动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
主持人:那好谢谢您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