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立照
——读陈思源《内象》作品
作者:顾群业
当下的艺术创作消解了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从而更加关注人的内心即时性的情感与体验。陈思源的油画创作将这一创作方向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面,他的作品重视对社会个体精神困境的揭示与表达,善于将灼热的情感隐藏于粗犷冷峻的色调之中,以极具张力的油画语言在表现与再现之间找到了个人化的表达图式。《内象》系列作品承载了陈思源对当下生命情感内省式的检视与确认,所揭示的是从内象出发对当下人性尊严的关注,这是一种向内的反观自省,体现了生命个体对存在价值的不懈追索。
作为一名从“85美术新潮”中成长起来的一名艺术家,在经历了人生的困顿与迷茫之后,陈思源意识到在艺术介入社会的过程中,对情感真实的确认是最为重要的,而直面个人的现实遭遇其实就是对宏观社会历史进程的参与,只有这样艺术才能萌生内在的动力。陈思源把创作当成是一种“生存方式和存在姿态”,对生活的全情投入成为他个人绘画表达经验的实践源头,当这种生存的体验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获得充实之后,表达的渴望就渐渐变得强烈起来。可以说,陈思源的一切作品都与个人的生存经验有关,呈现的几乎就是他个人的成长史,而创作的体验必然伴随着他对于人存在价值的进一步确认。由此,内象成为陈思源人的生存经验与艺术表达之间的链接点,由于注入了真情实感,作品所显现的“形”天然的带有了精神的“温度”。
陈思源所表达的内在情感都被笼罩在某种具有暧昧感的意绪之中,《欢愉者》、《失语者》、《痴》、《面具》、《仰视》等等,这些由极简的笔触所摄取的意象都是对人在特定时空中的情感意绪的捕捉。从《欢愉者》目光的空洞到《失语者》有口难言的苦闷,从《独唱》、《冷记忆》的直白到《彼此》、《或者》、《于是》、《其实》的似是而非,从《坐化》、《面具》、《消逝》、《直觉》中隐隐透出的禅意到《浸》、《痴》、《透》、《凝》、《仰视》中能够以直觉感受到的世俗,每一幅作品都包涵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融汇了个体性的瞬间情感。就表现方式来说,这些作品与南宋梁楷在“泼墨仙人图”中所开创的简笔人物语言之间除了材料上的区别,在表现方式上显示出更多的共性,画面所有的元素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删繁就简,使得作品更有表现力,这正是陈思源作为一名东方艺术家身上本土文化基因的无意识流露。陈思源为作品所定的名字也充满了隐喻的色彩,如“冷记忆”、“其实”、“彼此”、“或者”、“亦是”等等。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观众解读艺术作品的心理结构是开放性的,与写实绘画相比,陈思源的这种表现语言更具有文本本身的多义性,显示出了一种情感的张力,增加了可解读的空间。从创作者立意的角度来看,这种借由文字所进一步定格的暧昧感和不确定性,与画面的抽象表现语言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能指与所指在间性空间中实现了结构上的统一。
就创作风格来看,陈思源的创作是一种基于西方抽象语言和东方式审美风格的独特叙事方式,以抽象的手法捕捉人在特定时空中的意绪是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在他的作品中,若隐若现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写实性的直观表达,而是用抽象的笔触所勾勒出来的朦胧意象。画面色彩浓重,线条在空间中形成了一种运动感,显得情感饱满而富有诗意。塑型的笔触与底色之间由于具有极大的色彩反差而形成了一种跃出布面的感觉,就像中国画墨色中的“飞白”,线条与外在空间结构的气韵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统一。内象即是心相,每一块色彩都融入了一种情感,每一道笔触都是一种提示,引导你发现内心深处的自己。这些作品的意义更接近于艺术的本源性价值,展现出情感的力量。它给了观者一次关照内心深处情感的机会,通过内省来认知自己,体悟生命之瞬间的意象。
陈思源是一个艺术探索道路上的独行者,创作过程就是个体情感与思想的自我释放,他的表现语言多少显得有些晦涩,若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视觉经验积累,很难对其作品做出契合其本意的解读。正因为如此,只有在你做足所有关于读画的“仪式”,将心境完全沉下来的时候,才可能真正透过作品与作者的心灵相遇,开始一次真正的心与心的对话,你才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澄明,一种类似洗尽铅华的感觉,那是在喧嚣的消费时代中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对话与共鸣。米开朗基罗把自己作品看成是上帝透过自己的身体显示在人间的奇迹,陈思源的作品则是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情思在画布上的真实投射,里面饱含了诗意,熔铸了情思,是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的写照。
有别于伤痕美术、乡土主义、玩世主义、政治波普等先锋美术潮流对于社会宏观命题的关注,陈思源的创作是对消费社会中个体生命碎片化情感的创造性阐释,所表达的是消费社会中个体对于群体的疏离与焦虑,是人性独立精神的张扬与宣示。陈思源曾说,“人的一生所作所为就是他对生活所交的答卷!”对于一位将创作看作人生全部意义的艺术家而言,关于艺术终极指向的追问也许永远不会停歇。从困惑于表现与抽象,到立定于追寻心灵内象的本源,陈思源的创作找到了一条属于他个人的艺术之路。在这条通向未来的路上,最重要的也许不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
顾群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艺术评论家
上一篇:顾群业:当代语境下的笔墨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