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山西-太原
她来自青瓦白墙的江南水乡;
她来自粗犷浑厚的黄土高原;
她来自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
她来自荒腔走板的激情岁月;
她是一位看似娇柔却内心坚忍淡定的女子;
她是一位师法自然又别出心裁以画作诗的国画家;
她是汪伊虹。
人物简介
眼前这位虽一头白发却梳理得精致得体,身着碎花衣服的女画家,给人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美感。
她的眼中有长者的睿智,却又透出清澈简单;她的举止有大家的优雅,却又偶尔流露天真的小儿女情态;她以疏于应酬著称,却又对我这个第一次见面的晚辈亲切有加。
我得说,她活得很真,很美。
汪伊虹和丈夫祝焘先生同为画家,却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祝焘先生以画褐马鸡和写实风格而闻名,而汪伊虹则以抽象的充满灵感甚至禅意的作品为人倾倒。两人各自为政,又相辅相成。
我的一位女友说:“10多年前,我在画院楼道里看见她拎两只暖瓶过来,着旗袍、梳童花发式,仪式袅娜优雅,远远见着以为是18岁少女,至今难忘。”
她画里的猫也极有灵性,轻盈而令人难以捉摸,似得主人的神韵。
究竟什么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呢?
血管里流淌着诗人的血液
汪伊虹1941年出生于贵州独山。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父亲是著名诗人汪静之先生。有这样一位父亲,对她的一生有怎样的影响?
汪伊虹说:“小时候跟随父母在重庆、杭州、上海度过。父亲给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父亲喜欢教我看中国地图,尤其是老版本的精装中国地图,图上的山脉、平原、森林、河流、铁路、矿藏……,每个分图的色彩与形状都那么美。父亲喜欢逛书店和地摊,搜集中国名胜风景明信片,尤其是那种古旧的,有着浅浅咖啡色、蓝调子和灰调子。他隔一段时间就分给我几本书,等我看完就再换几本,却并不具体指点,因为这属于个人独自的精神体验,从不过多干涉,使每个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独立成长。”
父亲还买来画册与几幅印刷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庞贝城的末日、徐悲鸿的马看着远方……
而她的母亲会带着她和兄弟姐妹看星星,“一到冬天,抬头就看到猎户星座,猎人腰里闪闪发光的有镶着钻石的小匕首……”,说到这里,她的眼里似有亮闪闪的星光滑过。
这样的一个家庭,从小就让汪伊虹饱受人文精神的浸润,有着强烈爱国热忱,虽经政治运动的洗礼和种种生活的磨砺,仍未改其诗性的眼光和灵魂,在其后的创作中,在色与墨、线条与形体的碰撞交织中抒写了诗一般的壮怀激烈和无限风光。
补充:汪伊虹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汪静之是“五四”时期我国的重要作家之一,曾长期担任湖畔诗社社长,留下了《蕙的风》等大量不朽诗篇。鲁迅、胡适、朱自清等人都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此有过很高的评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汪伊虹继承父业,当然没有去做诗习文,而是选择了绘画。汪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蒋兆和工作室,她为人、作画有一种殉道精神,没有世俗名利之心,40年来,潜心艺术,耐得寂寞,终于成为恩师蒋兆和先生门下走出的一位优秀人物画家。
师从人物画大家蒋兆和先生
1960年,汪伊虹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蒋兆和工作室学习,对于恩师,她认为从蒋先生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他对人,尤其是人的灵魂的关怀。这一点从蒋先生的作品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流民图”里有着对中华民族在大灾难里的悲愤和责任、呼喊;“一篮春色走遍人间”中,少女挎着一篮花,充满了江南清冷的意象,仿佛3、4月潮湿的空气中淡淡的惆怅。蒋先生的情怀和责任感影响着她,同时也奠定了她扎实的造型基础、写实的功力。
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每到星期天,除了外出写生,她是常常在故宫的绘画馆度过的,当时故宫票价1毛,凭学生证减半。在故宫的艺术宝库中,她感受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尤其喜欢看古代的书法,在那些国家重臣的书法中读出铮铮铁骨、正气凛然的博大情怀。
以笔写心 绘奇谲图
汪伊虹说:“写实与具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于掩盖了真相,造成双重迷惑,也正是这种难度的增加,使具象与抽象并举的这种画法引人入胜。”
“铁匠窑”里,只有隐隐绰绰的人影在挥动铁锤,但那筋骨、有力的肌肉线条好像已和空气中流动的炽热搅在一起,恣意漫卷的线条像是带着画家的全部气力到处延伸,火热的烈焰和叮叮的打铁声犹在眼前,让人面对这紧张的劳作不禁握紧了拳头;
“喜船”则充溢着黄河边的民俗风情,北方女子的心里其实有着“掐尖儿找秀气”的柔和媚,氤氲的雾色中,一身红妆的新娘带着丰厚的精致妆奁坐船驶向夫家,身边簇拥着闺中密友和亲眷,船尾还有乐手吹响喜庆的乐曲,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大面积的艳粉与墨色交融,大胆的用色让人真切感到黄河人家婚事的喜悦。
“古道”描绘的是黄土高原骑驴穿过古堡的小媳妇和她的丈夫,用笔拙朴而饶有意趣,小媳妇的略带羞色、丈夫的纯朴都是那样真切,让人不禁会意一笑。
“黄河古祭”用老辣的笔触、扎实的造型和抽象的意境描绘出雄浑的黄土地,黄河古渡的锁呐声、憨厚的乡民、笨笨的旱烟袋、湍急混浊的黄河水交织成了高亢激越的高原赞歌。她以线条迂回盘旋,层层叠叠,又峰回路转,黄土高原似有波涛滚滚,有千山万壑之势,蕴含着真挚的情、激荡的力,更有发人深省的内涵。
……
当年随父母逃难时,什么都没有,一切都因陋就简,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设法将就,并无刻板的形式要求,思想是自由的。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仰望星空的情怀,她特别喜欢壮阔的景物,比如炼钢厂那种热气腾腾的感觉,生活的锤炼也让她养成倔强的个性,事事要自己真正弄懂弄通。
她很擅于描绘火热的生活,到现场去发现美的真相。
“抽象的绘画比有物象的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对于汪伊虹来说,画面更重要的不是物象的形,而是转向内心,在画布上倾吐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她的画中,我们看到水墨线条极为自由地在空间中游走、穿插、缠绕、碰撞、交织,看到大面积色块的叠压、纠缠,无一定之规,全凭心中所想,自有挥刀向木的从容。她以骨法用笔,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色墨混用,意到笔不到,呈现出水墨本体的丰富多变、幻化无穷。
“艺术不以传统、现代的观念而定胜负,品质的纯正是恒久的保证”。在汪伊虹具有强烈时代感、形式感和视觉张力的作品中也投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淡淡的文化乡愁 游走在南北之间
汪伊虹描绘了很多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但即使是在最土最拙的作品中,仍难以掩抑地透出了轻灵秀气。这不得不让人追溯到她幼年在南方长大的生活。
“我从小生在南方,有很深的童年烙印,大一些来到北方后,很久没有找到归属感,每次探亲一过长江就觉得离得父母近了,而当探亲结束,火车开动的那一瞬间,连着我和父母感情的线被一根根地扯断了。但是北方这片土地接纳了我,这儿的水土养育了我的艺术,这儿终究成为我真正的家。反映山西的画不像山西本地画家那么写实,可能因为我对这里的习俗和生活了解并不是那么具体。”
这种游离感反倒给汪伊虹的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美感,粗犷中透出轻灵,漫卷的黄沙中也有水乡似的柔情,似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和浅浅的文化乡愁。
恬淡的心境 无限的可能
从山西省画院退休之后,汪伊虹性格非常安静与内向,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和家人、宠物们在一起。生活主要内容是画画、读书,聊天。她尤其喜欢阴雨天,因为这时宣纸会较湿,在较湿的宣纸上作画跟干的纸完全不同,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倒成为最好的伴奏。以湿笔润墨,捕捉水墨交融中自己都无法完全掌控的偶然,营造云蒸霞蔚般的景致,是她的最爱。
“古陶心语”是她在自然散淡的生活状态下的一组作品。
这组作品令人感受到浓厚的禅意,有着东方的精神内核,而表现手法却综合了中西两种风格。花的秾丽或枯败与陶的拙朴或趣味在画面上巧妙组合,陶和花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承载着哲学甚至宗教的概念和命题:生存,死亡,衰败,新生,传统,革新……是她对生命的理解和精神境界的深刻体现。
她把对世界的触摸、理解和体验用情感呈现在画面上,以此诠释她自己的艺术个性与精神世界。
当意识形态化的社会转身成为消费文化盛行的商品社会之后,当下中国社会的艺术现状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当代艺术以反体制的姿态、符号式的表征和现代营销手段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很多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创作了一些带有标签符号式的的作品。在这一潮流面前,汪伊虹不为所动,继续执著于摹写她自己的世界,在交错于梦境与现实的幻象间,她的画常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人们感受美的神经。
“人永远不能停止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没有谁能说自己学得够了”,她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绘画的新意方面,她从来不缺少创造力,也仍然有无限的可能。
转自山西新闻网,http://finance.daynews.com.cn/news/20111116/n98237731.html感谢山西新闻网的大力支持!
上一篇:于庆霁沙龙——我心中的黄宾虹
下一篇:挥毫泼墨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