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羲之堂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
  • 印象: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30年
  • 展厅面积:
    165平米
  • 地    区:
    台湾
您所在的位置:羲之堂 >画廊动态>正文

陈筱君:从一名艺术发现者的角度出发

2015-05-07 15:49:04      作者:雅昌艺术网专稿     来源:雅昌艺术网

导言: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众多台湾藏家开始在香港、纽约、甚至中国内地大量买进中国文物。1992年,由雅好艺术品与文物收藏的顶级收藏家组成的团体“清翫雅集”在台湾成立,由于收藏实力坚实,很快成为全球瞩目的华人艺术品收藏团体。台湾成为继香港之后,新崛起的华人艺术收藏重镇。那时,陈筱君还是台湾著名美术杂志《艺术贵族》的发行人及总监,亲眼见证了台湾艺术收藏市场的发展历程。之后,她创办了自己的画廊“羲之堂”,以经营中国近代名家书画为主轴,帮助台湾最重要的藏家建立收藏体系,并成为了业界从未失败过的艺术买手。今年恰逢羲之堂二十周年庆典,雅昌艺术网有幸采访了羲之堂主人陈筱君女士。

艺术市场的发现者

  雅昌艺术网:您从事艺术行业有多少年?

  陈筱君: 从1990年做《艺术贵族》时起就开始进入艺术行业工作,但作为艺术媒体工作者,与画廊产业经营者的重点与面向是有所不同的。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从一个媒体人的角色转化到创办羲之堂画廊?

  陈筱君:羲之堂在成立初期,我们还经营艺术书店。这跟我的背景是有连结的,我在《艺术贵族》担任发行人及总监,之后进入中央日报“文心艺坊”任副总经理一职;这些经历都跟文化艺术相关,转换跑道做文化出版和成立专业的艺术书店,应该是脉络相通的。当时书店的空间不小,于是我希望这个空间能有多元的运用,就开办艺术讲座,举办画展,让艺文界的人士有个交流互动的场所…这样空间变得更有可塑性,吸纳一些同好参与,形塑出很好的氛围,慢慢获得艺文界的口碑与认同。

  雅昌艺术网:经营了二十年,藏品体系和数量的规模如何?

  陈筱君:对羲之堂而言,向来不是以量来取胜,我希望建立符合自身审美倾向的收藏思路,这个收藏思路我是取精,而不在多。以我们合作和代理的水墨艺术家所举办的画展中,不难看得出来在作品的选择上,是有相当的要求。这是对品牌负责任的态度,也是爱护艺术家的表现。因为必须考虑到作品流出去以后,他要在一个平台上跟更多的艺术家同台较劲,作品必须具备竞争力,所以我不但要对我的藏家负责,也需要对我的艺术家负责,这是双向的,我是一个桥梁和传播者的角色。

  我合作和代理的艺术家不求多,大概设定在十个之内。台湾部分主要有李义弘、刘墉、梁震明等。这几位老师在目前的市场状况都很稳健,已经形成稳定的收藏客群。在中国大陆主要是李小可,因为他跟台湾的渊源特别深,有坚实的藏家基础。曾经合作的艺术家像是徐累,现在已经成为新工笔的领军人物。在2006年我策划《新经典绘画五人展》时,在参展的几位艺术家当中,就以他最年轻,也是艺术语言最特别的一个。在那个时候,徐乐乐江宏伟、熊海、刘逊,都比他早建立了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但是艺术市场要创造价值需要有认识与推广的过程。一个好的画廊经营者,他必须从发现者的角度,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本来就是要比别人早一步。假如都是跟风,谁红做谁,这样做不出来属于自己的品牌。

  雅昌艺术网:羲之堂二十周年庆典,为何举办《迁想妙得─中国近现代书画撷萃》展览?

  陈筱君:《迁想妙得─中国近现代书画撷萃》是源于我长久以来对中国书画人文层面的关注,而衷心想筹办的展览。通过这样的展览,让大家看得到羲之堂在这个板块的资源、专业水平以及给观众不同寻常的观展体验。我相信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策展思路。

  二十世纪是中国美术转型的节点,提供了一个中西交融、今古杂陈、转换过渡的特殊情境,曾经给人带来挑战与困惑,也带来开展和机遇,这些跨越百年经得起时间长河试炼所留下的艺术遗珍,描绘出了整个时代丰富的创作图像,不但深化了中国绘画的内涵,也建构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辉煌时代。因此,我以这段较为人所熟悉的历史时期来策划展览,也较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与兴趣。这些呈现方式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展览思路,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在人文的视角上面关注的一个结果,只是把展演的形式扩大了。

  从这些传统的大家能看到,当中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具备所学多方、不拘一科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与成就。我们现在来看这些大师级的艺术品就是经典,所以这次展览也可以说具有“向传统致敬"的深意。

  雅昌艺术网:展览主题“迁想妙得”为东晋顾恺之语,这句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精神?用在这里还有无其他更深的含义?

  陈筱君:“迁想妙得”是出自东晋顾恺之的画理名言。“迁想”可以视为画家把他个人的主观情思,运用他自己的想象力,“迁想”到客观能见到的画面。巧“妙”地“得”到完美的艺术形象,它既是艺术家追求的手段,也是评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原则。“迁想妙得”需要笔墨与学养的累积作为根基,笔墨与学养基础扎得愈深,于“迁想”中的悟性就越高,在作品中的“妙得”之处就愈精彩。以此为命题,想当然是把展出的每一件书画都当作“迁想妙得”的具体实践。艺术品能“迁想妙得”即是好画。

  “迁想妙得”大展已经筹备了一年多,后来我发现北京也有人用“迁想妙得”做题目,一下变成大热门,还好我先展了,算拔得头筹吧。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格局是怎样的?这样分配出于何种考虑?这次展览的展品来源自哪里?又是如何选择的?

  陈筱君:此次展览跳脱以往的展览模式,并在展场内搭建了文人书斋,二十世纪这一辈的创作者,大多具有传统的文人素养与观念,因此借诗书画的往来,在生活中是必备的雅事。我们希望藉这样的情境设计,增加大家对展览的感受力。

  在展品内容的规划上非常丰富而全面,搜罗了四十六位活跃在近代艺坛中广为人知的名家,展品一百三十余组件,多是具有说明性或代表性的精品,除了有“造化心源”、“博采中西”这两个主题外,在“文人逸兴∕扇里乾坤”这个单元,呈现中国书画多样的创作形式及题材,册页、手卷、扇画、小联、……不一而足,欣赏之余,文人诗心的生活美学、寄情抒怀、风雅品味尽现眼底。“健笔纵横”是我们首度把书法列入到大展当中的主题,其中有几件作品是超过三米的长联巨制,殊为难得。细细品味,让我们对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文哲思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这次展览筹备了一年多,展件分别来自台湾、美国、新加坡、中国内地、香港等地。展品的遴选经过多次的调整、修正,才能呈现如此丰富多元的展出效果。在整个展件的征集过程,我运用了自己经年建立的海内外人脉资源,以及个人对收藏家的了解,许多展品曾经我手,对这些藏品来去的脉络,我都非常清楚,有助于我策划出展览的架构雏型。并借重策展人熊宜敬的专业为本次的展览梳理出清晰美术史的脉络,也提供我更宏观的一个思考方向

  本次选件侧重在上世纪上半期为主,呈现近代中国书画发展遭逢美术革命变局的历史时期,而1949年国共分治后两岸美术发展的异同,这个值得延伸探讨的议题,在这次展览中并没有太多的着墨。但我认为这会是一个有趣的、值得去研究的题目。以张大千为例,假如他当时留在大陆,有可能发展出后来精彩的泼墨、泼彩吗?假如不是他行脚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去游历欧美这些西方的美术重镇,他的视角可以如此的开阔吗?此次展览有几件近乎抽象表现的作品,尤其是利用半自动技法、表达难度极高的雪景意象;画面构成的视觉效果若隐若现,融合了抽象性又有具象的形态,满足观者现代性的视觉感受,与传统的中国书画很不一样。

两岸艺术市场的异同

  雅昌艺术网:您曾是台湾著名美术杂志《艺术贵族》的发行人及总监,亲眼见证了台湾艺术收藏市场的发展,能大概给我们介绍一下台湾艺术收藏市场的概括吗?

  陈筱君:台湾收藏市场的成形还是在80年代之后。当时的经济发展起飞,所以国际拍场上出现很多非常具有实力的台湾收藏家,一些重要的拍品在这段期间都是被台湾这些优质的收藏家收入囊中。

  艺术市场的发展进程与变迁总是与政经情势的脉动相唿应的,台湾画廊基本上在90年代初期有一段荣景,接着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进驻台湾拍卖并设置办事处,开启台湾拍卖会的历史新页。但从金融危机以后,因为台湾的税收制度及其他一些因素,两大拍卖公司在2000年前后相继撤离,决定把据点转移到香港。这给了香港最好的机会,让亚洲艺术市场汇聚到香港,后来成为艺术品交易重镇。对台湾而言可说是错失先机,原本是有这个条件的,但是当局没有前瞻性的眼光,没有以更开放的制度与策略来看待整个艺术产业,导致台湾的艺术产业沉寂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雅昌艺术网:台湾目前也有很多领头的画廊,第二代已经成长起来了,比如像耿画廊这样的案例,请您简单聊一下。

  陈筱君:经营画廊的个中甘苦,相信投身于此的同业们最有感受。这个产业没有朝九晚五的规律,我们的作息永远跟着客人走,是实实在在的服务业。要耐操、耐磨、粗活、细活都能做;也需拼时间、耗体力,该有的专业细节绝不能马虎。所以台湾大半具规模的资深画廊,还是以家族经营为主,甚至已传承至第二代接班,这足以说明这个产业的特殊性。

  现在就是要让这些新的领航者出头,我们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了。我认为对一些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或者是年轻的画廊从业朋友们,眼下我们还能做的是分享市场运营的经验及长年累积人脉资源。坦白说,经营中国书画在台湾画廊占极少数,这个是存在的现实,现在还是以西画为主,包括当代艺术。但是书画、水墨这一块,我们算是资深的画廊,我期待有更多新血加入这个领域,可以带给这个产业更多新气象,“老干”“新枝”共存共荣在这个产业链中发展出来自己的品牌价值。

  雅昌艺术网:台湾画廊对本土艺术家有怎样的支持?

  陈筱君:这其中最大的症结还是归诸于“市场”。那些还没有被画廊签的艺术家,或者是还没有被画廊发掘艺术家们会很辛苦。目前每个画廊各自有不同的经营之道,不论选择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也好,或者是台湾的艺术家也好,基本上还是基于现实的考虑,画廊能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台湾市场有其局限性,中国内地市场幅员广大,一个市场大的区域培养出来的艺术家,他的市场性相对好一点,把握度高一点,而且可以去创造运营的条件较多。还有一点是“受众”,假如经营了中国的艺术家,藏家群体可能不是单一的仅止于台湾本地的收藏家,甚至还可以吸引不少海外的收藏家。

  但我们也不讳言地说,到底台湾的艺术家有没有出线的条件呢?当然是有的。目前两岸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慢慢地台湾有一些画廊开始关注、并挑选一些自己认为有条件走出去的艺术家。像羲之堂就推介了一位在台湾非常受到大家尊重的前辈艺术家李义弘,近期他已经接受北京画院的邀请,2015年就要在北京画院举办个展,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北京画院是历史悠久,拥有一级美术师最多的单位,他们推崇李义弘对艺术创新与现代性意涵的表现,邀请他做一个交流、借鉴与展览,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希望藉这一次的个展,能够为台湾的艺术家增添更多的能见度。

  雅昌艺术网:我们知道您筹组规划了不少大型展览活动,为私人收藏提供专业艺术咨询、艺术品收藏系统规划、投资性艺术市场分析,您怎么看现在中国内地收藏家与台湾收藏家的一些收藏手法?

  陈筱君:中国内地收藏圈里弥漫着浓重的投资和投机味道,真正因为热爱艺术而收藏的藏家并不多。台湾藏家涉足收藏界很早,善于抓住收藏时机也十分有耐心。相比中国内地收藏人士的“投机”性,台湾收藏家的收藏态度值得欣赏,是最有深度与广度的。

  总之,收藏不是钱这么简单,收藏绝对需要时间的累积。长年累月所培养出来的专业收藏视角及研究精神,是台湾的收藏家与中国内地的收藏家最大的不同。有不少台湾的收藏家在梳理自己收藏的过程当中,仰赖专业行家(dealer)或把拍卖专家当成智囊团,替他们提供最精确即时的市场信息。他们享受收藏的乐趣,还具备独到的眼光,因此不管收任何品类的艺术文物,在发现价值的部分已经具备超前意识了。

张大千《爱痕湖》,1968,76.2X262.2cm

  雅昌艺术网:您帮助过不少藏家收藏过张大千作品,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张大千画作还多吗?有哪些张大千精品都经过你手后被哪些藏家收藏?最让您难忘的是哪一次?

  陈筱君:大家一直对市场上流通的张大千画作这方面很有兴趣,研究张大千的权威学者专家傅申的书曾经提到这个问题。根据大千好友谢稚柳曾估计他每年作画约五百幅。大千之子张心智说:“青城山居住的两年间,画了各种作品达一千余幅。”若以此产量,估计大千一生作画六十年中当有三万幅之谱!以目前拍卖当中流通市场的量而言,这估算数字是极为可信的。对这样全才的一位艺术家来说,在绘画技巧方面能工、能写、能粗、能细,无论从哪一个面向发展,都可以让人折服于他的天资禀赋与奇才奇能。

  经手纪录中最难忘的就是2010年春拍中国嘉德拍卖张大千1968年作巨幅绢本泼彩《爱痕湖》,回想当时我参与拍卖竞价的过程场景还是历历在目。我们委托方选择用电话连线参与竞投,由于这是当期最受瞩目的一件拍品,但在金融危机之后,谁都难以预料会是什么状况,虽然之前有一大堆市场臆测,但拍卖的竞争残酷是容不得后悔,遇到“心头爱”只得争夺拼杀,往往要有“志在必得”的雄心才行。这件名作在最后的竞价阶段,连拍卖师都难掩激动的声音,叫价的节奏随着拍卖应价的阶梯节节攀升,不断纠结牵动现场所有人的心。经过近60口激烈的叫价,以1亿零80万的“天价”成交,当时不但创下张大千作品成交的纪录,也标志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成交价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当时同样接受委托方至现场举牌的包铭山绝对明白与他竞拍争夺的是什么对手!一番鏖战后,最终由我们的买家一举拍得这件泼彩晚年的巨构,直到落槌那一刻紧绷的情绪才完全释放下来,只听到场上,夹杂着掌声及兴奋喧杂的人声,我到现在还能感觉到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

  雅昌艺术网:您在艺术市场中是如何成为从未失败过的艺术买手?请分享一下其中的经验?

  陈筱君:“从未失败过的艺术买手”这句话承担不起。购藏艺术品是讲求缘份的。有时候是需要一种机缘巧合,不是有财富就能如愿。二十年来,羲之堂过眼经手这么多的画作,来来去去,因缘聚散,可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能留在手边的画作,大多是自己较钟爱的作品。

  羲之堂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市场风云转折,有如人生的起起伏伏,总是以如履薄冰的戒慎态度,在超越与无法超越的摆荡中匍匐前进,现在总算有了小小的成果。现在专业画廊的经营,面临拍卖业蚕食板块的冲击,拍卖公司可以说取代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让既有市场的运营规律产生变化,不少艺术家竞相追逐在拍卖平台上建立成交行情。长江后浪推前浪,画廊业者若无法顺应时代趋势多角化经营与时俱进,很容易在诡谲多变的环境下被吞噬。

  雅昌艺术网:谢谢!

http://huanan.artron.net/20150114/n702262.html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