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华府艺术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5
  • 印象:
    当代水墨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900平米
  • 地    区:
    上海-普陀
您所在的位置:华府艺术空间>展览>展览详情

语言的触点——丁凯、杨丙亮双个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文/丁奋起

经由可视的语言“触点”的牵引,我们可以在作品中获得哪些可读的信息呢?

触点就像一个开关,它是温热的手指与理性逻辑的知识结构之间的一个链接,连通绘画基本语言单位与其所构成的表征系统的一个甬道。而语言的触点的意味,更加符合绘画观看经验的时间倒叙:它首先引发对“触点”的阅读,而后才将视线扩散至可视的图像层面。将一个链接观者与作品相互观看、审视、体验通道的开关作为出发点,依据绘画的语言要素(丁凯的癍点、杨丙亮的短线)和观看经验(可视——可读——可视)进行归纳和编排,也是将丁凯和杨丙亮的作品同处一隅展示的共时性原因。
 
对语言的逻辑结构的梳理,是对世界的逻辑结构的探索和认知。而语言的使用,并非是对世界的反映,而在与像工具的使用那样对世界作出对应,即语言的功能是反应而不是反映。如果我们以系统的视角来看待语言,将语言看作是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互相规定的层级系统,那么大象、金鱼、燕子、怪鸟、虫鸟杂草等动物的图像资源,以及莲蓬、干鱼、黄瓜、“种子”系列的静物叙述方式、更多地趋向于艺术家内心化的自然和对真实的叩问。从早期依据图像被动调配、人工化的自然,转向镜像式的反映论系统无法归纳和定义的自然。这是接近自然主义的图像真实,是绘画逻辑自身对空间、定位、环境的动态实验过程当中人性化的、有生命力的表达。而客观的自然主义对图像反映式处理的残酷方法,有悖于人性自然主义变革、创新的、有生命力的方法。
 
外向的编织

杨丙亮绘画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短线,和类似“皴法”的笔触,以及古代楼宇亭台、残垣断壁的图像碎屑。这些符号与符号之间微弱地相互穿插、辐射,在半抽象、半具体,看似互不相干的语言秩序之内,给作品注入了混杂的审美趣味。只是杂乱的印象始终无法割裂语词之间手感、情绪外溢之时墨迹留痕的语法关联。它们互相滋生、互相规定着对方,先是在局部搭建一个可读的语言层级系统,再经由语言附着的可视图像,例如大象褶皱的皮肤、金鱼斑驳的鳞甲等等,构成了绘画语言的秩序系统和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来自两个层面,第一是画面亮部可辨识、且无序编排的图像碎屑,第二是暗部随意的编制,一直向外部延伸。

内在的散布

丁凯的绘画显然是一种单向度的语言关系。即始于一个癍点,而后无限晕化开来的,像单细胞生物那样无限繁殖所形成的聚合关系。这种语言触点的聚合关系首先不具备顺序上的前后次序,它是艺术家对世界“真实”主观感受的自发产物。这种语言结构看似无始无终,但是因为图像、形状和绘画语法内在的规定性,这样一些引导视线进入阅读层面的语言要素,也具备了自身的构成规律。单数的一元式散布是它的第二个特点,形式上无限的散布也不能阻止其内收的气质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