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信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5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6年
- 展厅面积:900平米
- 地 区:上海
慢慢走——何振华作品展
Go Slowly:He Zhenhua’s Artworks Exhibition
策展人Curator : 吴放 Wu Fang
参展艺术家Artist: 何振华 He Zhenhua
展览总监ArtDirector:吴放 Wu Fang
特邀评论Guest Comments: 耿明松 Geng Mingsong 计文于Ji Wenyu
蔡屿汀 Cai Yuting
展览开幕Opening:2016.10.22, 15:00
展览时间Duration:2016.10.22~11.30
展览地点Address:华府艺术空间,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217室
Huafu Art Space, Rm. 217, Bldg No. 4, No. 50 Moganshan Road,Putuo District, Shanghai
慢慢走
策展人 / 吴放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谈美》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这样说道:“‘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文章的末尾,朱光潜先生以“慢慢走,欣赏啊!”六个字,赠与那些追求人生艺术化情趣的人们。
对世间万物保持趣味,并不断寻求、享受这种情趣,的确听来就令人艳羡。作为七零后水墨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何振华就让我看到了在他身上充沛的“情趣”。何振华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区别于单纯追求传统技法的水墨艺术家,何振华的水墨作品更重视画面语言的铺陈和当代语境的嫁接。对于自己、对于艺术、对于生活,他都时刻保持着好奇心与趣味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的丝本水墨新作“渡江计划”系列和“转山”系列中,何振华继续构建着他的“异化”空间,并以此形成时空的穿梭,以及更为深层的推敲。通过富有中国意蕴的画面元素、建立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对话,何振华将对于水墨当代性的思考以更为“趣味化”的方式抛出。他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欣赏”,延展成“有所为”的探索,并在积累与承载中,逐渐转化为对个人艺术及当代艺术发展的叩问与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传统”意味,最终都成为他形成个性趣味与艺术本源探索的“关键线索”。何振华正在试图挑拨我们对于现实的怀疑,我们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预设。在何振华的此次个展中,还有一件装置作品。被置于画廊空间顶端的装置“光之乌托邦”,将他构建在绘画中的“异化”空间,“挪”到我们的眼前。何振华以此分享着他的欣赏视野、他的探索轨迹,以及他对艺术最纯粹的好奇。可以说,这件作品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观众与艺术家作品“交感”的另一个挑战。
我很好奇,观众在看到何振华的作品时会产生怎样的表情?莞尔一笑?疑惑重重?还是片刻的凝重?那是多么美妙的场景!人们尽情的在何振华的作品中滋养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理解,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在何振华的“异化”空间之中,更多的人能试着逃脱无趣的囚笼,走进奇幻而又精彩的“新世界”。
“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享受吧!”不要因为车水马龙的世界,变得麻木迟钝。不要因为纷繁错乱的境遇,变得无趣胆怯。希望这样一场展览,这样一位艺术家,以及他所带来的这样一些作品,能让更多人放慢生活的脚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多一些“欣赏”的“情趣”。当然,面对中国当代艺术泡沫化的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该有责任慢慢的前行呢?
境象瑰奇 情变所孕——何振华作品评析
特邀评论 / 耿明松
瑰丽奇异,神魅莫测,象如真,境如幻,振华的画作带给我们游心无拘、绚迷如梦的无限魔力;在看似天马行空、嬉玩不羁的画面之下,蕴含着画家情变所孕、心系家国、纵横千载、探寻寰宇的文人忧思与深远义理。
境象瑰丽奇幻是振华作品的鲜明特点,唐代刘禹锡在解释“境”时说,“境生于象外”,是“境外之境”、“象外之象”,振华的作品诠释了这种象外之境。无论是孤亘沧海之中的岛礁,还是如浩瀚星空亦或无尽深渊的玄奥空间,无论是“人大于山”的群峰叠嶂,还是满载山峦古松、珍禽异兽的巨舰,无论或云或霾、或涛或海的墨黑水天,还是牵连成排、大可卧人的纸船,更不用说独立孤峰、仰天长鸣的骏马、翩然起舞的仙鹤、身如白雪的大象、披霞戴冠的奇猴、斜卧纸船的高人,也不说亦真亦幻、或黑或彩、或明或暗、对比强烈的配色方式,虽物象清晰逼真,辨理却荒诞离奇,超越真实,如梦似迷,既有中国艺术的“心象”与“神游”之意,又有水色灵韵与丝本喷制的交融之合,既有黄宾虹般的墨气氤氲,又有波洛克式的滴洒行动,既有超现实主义的白日梦之感,亦有卢梭般的童真与想象之趣,无不使画作充满了魔幻与诡艳的视觉魅力。
这种神奇与幻惑的画面十分独特,极富创新的语汇源于画家对我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长期浸润与理解,山石树林、骏马白鹤等具有唐宋画风的坚实稳重,扁舟隐士、神猴赤凤等则具有元明艺术的飘逸散淡,构图、用笔、勾线、敷色的妥帖与变化体现了对历代绘画精华的深透撷取,而意念、幻境、嬉皮、讽刺、隐喻、肌理、制作、喷滴的引入与融汇则是对当代艺术精神与观念的把握。画家功底深厚,才学广博,承汇古今、融接中西,故能“心鹜八极,神游万仞”,上下取舍,自成一体,令我们耳目一新,如同这热躁的秋日忽然浇了一桶冰水浴,顿感精神振奋,神清气爽。
《文心雕龙·神思》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振华画作诡异富丽的境象背后,透射的是画家对社会、对当下、对文化深厚的情感与关切,其情其思,所感所忧,孕化为一幅幅如同急速繁华下充满真实与虚幻的画境之象。作为饱浸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也是物质丰裕与膨胀的亲临体验者,振华传达着自己“身在江海,心在魏阙”的责任与无尽思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格局如同浪潮的巨大变化,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与撞击,70 后与80 后、90 后的观念差异与冲突,儿时青山绿水的诗意与宁静遭遇如今污染、有毒食品的环绕与困境,物欲满足的同时伴随的亲情、道德与可持续发展的丧失,大国灿烂历史与复兴希望所遇到的阻碍、遏制与困惑,无不体现在画家看似嬉笑怒骂、如颠似狂的画作之中。
《渡江计划》2015 系列体现了画家对中华文化的怀念、期望,对当下社会的关注与担忧。古马、龙舟、观音、麒麟、神猴、太湖石等均为悠久过去的回望与符号,曾经的辉煌需要继续渡江前行,尽管有雾霭、有束缚,有腐朽,我们以瑞兽、千手观音、以童真、以佛手祈愿、护佑;有时前路崎岖,方向混乱,黑云迷茫,但有伟人护随、达摩领路、北斗指引;“空雨衣”的哲思体现了画家对前路的担忧与提醒,社会在飞速疾驰,沉渣与乱石暗藏凶险,我们能否稳住阵脚,避免靓丽外衣下的实体空心化危险?《2015 之十九》中华民族的巨舰在新世纪扬帆起航,可承载的辉煌过去究竟能成为我们的财富、动力,还是负重与包袱呢?水面宽阔,茫茫无边,面临骇浪险恶,有时想学前人“草船借箭”(《2015 之二十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借来的刀枪剑戟是否适用尚不可知,而是否已为其所伤已让人心忧,想停脚辨路,却发现仅系锚于浮瓢,掌舵者、船员们的苦心与努力谁又能知?《渡江计划》2016 系列较为乐观,巨轮满载隐喻精英的白马、瑞虎、孔雀等,神猴远眺前方,顺利而行,时而有吉象沐浴,江豚嬉随,时而船上景色怡人,旌旗飘飘,各路仙鹤、异兽悠然起舞,渡江者躺卧如童年般美好的梦想纸船,怡然自得。
《转山系列》体现了画家更为沉稳的思索与宏大的期愿,浩瀚瑰丽的星空寄寓了我们与社会的广阔前景,唐代金碧山水的精美与气魄、两宋雄峻或奇逸的山峰勾勒出美好的时代与位置,或许是高处不胜寒,或许是快速疾驰造成的内心或结构失衡,繁华与登高的同时,伴随着空气稀薄、腐浊如影、护坡崩垮的隐忧,城乡急剧扩大的天壤差异、不同代际观念的剧烈冲击,环境和自然、食品的污染和破坏,画面灰霾笼罩,各类旧恶假丑文化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外来势力的围堵杯葛,使得绚烂之中隐藏着泡沫或彩球般的危险;《转山系列·2016 之十六》借凭空虚扯的华丽高台为喻,显示了光鲜表象下的根基虚空,仿佛接受百鸟簇拥的神猴亦有自知的漂浮与焦虑之感,种种不安,让人不禁怀念归隐与儿时碧池的欢乐、安全和散逸,但我们不能停步,坚定信念,怀龙腾云海、鹤舞九天之志,展翅飞翔,在瑞兽与文化之魂对这片神圣星空与大地的守望和看护之下,火红的凤凰定能克服纠缠与羁绊,涅槃重生。
“诗言志”,振华以瑰丽诡异的图景、鬼斧神工的画面,传达着自己对社会、文化、国家的切切情感与深沉思考,体现了画家与文人广厚的学养、责任、创新与奇变,故能“辞微而义远”。在充满浮躁、功利短炒、创新缺乏、模仿跟风、人云亦云、鱼龙混杂的当下艺术圈,这些境象瑰奇、情变所孕的魅幻之作,如沙海珍珠,弥足珍贵。
我们欣慰画坛有这样兼具纯熟中西技法、独特画面境界、深刻思想情怀、敏锐现代观念的创新性青年才俊。
后工业社会的心理图像——何振华水墨
文/蔡屿汀
绘画进入到现当代艺术阶段后,分为3个阶段。
1. 在强调革命和呐喊的年代,绘画率先成为“观念性符号”,这种观念符号以一种固定的造型诉说艺术家的观念,同时,绘画性不再被看重,完全进入到一个以“群体象征个人化”的实验艺术阶段。
2. 从2000年之后,绘画由观念性符号转化为“描述性符号”,不再由群体象征个人,而是变为“个人象征群体化”的心理发声。这种声音与社会紧密相连,正是由于城市化建设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呐喊从现实进入到网络。观念在绘画领域不再被当作一种符号,而是成为一个“点”,最后形成的是描述性的画面。
3. 观念性符号代表着一种“言语诉说”,而描述性符号则象征着“由个人化现象形成的社会现状”。那么,进入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时代的迅速成熟使得人类进入到数据时代。
于是,绘画在今天由符号变为“现象”,个人化与群体化不再被强行区分,艺术家借助绘画的图像达到自己心理的需求,这种需求或许很个人化,但是,正如被割裂的数据一样,绘画在今天的这种改变却也是顺势而为。
水墨作为中国性的绘画语言,进入到当代水墨阶段后,出现了一批以水墨为材料,但是并不束缚于传统的中青年艺术家,如“邱志杰,蔡广斌,孙逊,吴俊勇”等,他们以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为基础,搭配视觉性的冲击力,做出了真正国际性的水墨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局限在架上绘画,而是全方位的艺术表达。正如英国艺术界在经历达明安·赫斯特等先锋艺术家的洗礼后,同年龄阶段的珍妮·萨维尔创造出了以传统为根本的影像性绘画语言,中国的当代水墨也是借水墨这一传统,表达对于现实的精神需求。
何振华作为上海的青年水墨艺术家,毫无疑问他的水墨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的70后出现了动画一代的艺术家与新媒体一代的青年开拓者,何振华作为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水墨艺术家,他的水墨画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进入到了一种清新性的绘画表达,这与时代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渡江计划”是何振华目前主要的系列绘画之一,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对于他的全方位影响,更能感受到艺术家正在努力的结合传统与数码艺术来创造自己的心理图像。
孤单的生命在虚无缥缈的环境里迷失与沉醉,灵动的笔触与墨韵在景象中漂浮,勾画出了何振华的心理图像。无论是“渡江计划”还是“转山系列”都有一种强烈的“插画感”。中国的艺术界在李继开等70后艺术家的推动下,将动画和插画的语言形式加入到当代绘画当中,而许多的水墨艺术家也将插画与动画的形式语言加入到笔墨构成的世界当中,何振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实践者,他们的这种探索是对水墨画的一个重要的尝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何振华的心理图像。作为上海的一位出色的水墨艺术家,我们有理由相信何振华可以继续发挥他的才华,让他的“水墨大厦”越来越坚固。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可以持续关注何振华的水墨艺术!
上一篇:寻人启事——张正民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