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3年
- 展厅面积:120平米
- 地 区:北京-朝阳
返响:蟾蜍山计画
- 展览时间:2016-07-09 - 2016-08-09
- 展览城市:北京-朝阳
- 展览地点:酒仙桥路2号798创意广场B区妙有艺术
- 策 展 人: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声音”是时间性的产物、是终将消逝于空气的能量形式,“聆听”则是以空间为载体、全然现场且难以再现的经验,並受环境变化与外在扰动的影响。“返响”意指对当下事件或行为的反馈,透过声响流动回应周遭的状态变化。
在“蟾蜍山计画”中,回收而来的弃置或现成物,扮演了喇叭膜片的角色,经由震动传感器成为“扬声物件”,延伸空间与材质本身的共鸣,与所处的声学环境交互影响。一小段弦乐长音在此系统中被放慢播放,逐渐融入於蟾蜍山周遭录制的自然与人为环境声响,在空间与物件中流窜、镜射、开展,逐渐失去连动性。物件的斑驳与缺损,会影响原有的声音纯度,形成一指向性模糊的环绕音场。观众可在空间中选择自身的聆听角度与方式,当共鸣被错置,听觉上的不协调感将带给听者微妙的聆听经验。
夹杂于声响与物件所区隔出的沉浸式音场中,就如同在城市中偶遇一条神秘巷弄,散落着被弃置与遗忘的难解叙事,层层交织成一场群体记忆的聚合。对外人来說,那只是日常风景;但对村落的居民们来说,一砖一瓦都乘载着生命的记忆。
“我想要用一首曲子去平复记忆和现实的矛盾,它们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拉扯,一如我们无法用今天去把昨天抹灭,也无法用昨天去把今天淹没。时间轴上的排列并不是感知当下的唯一规则,因为所有的回忆都凝结为现在。”
与其说本计划是为平凡的日常物件创造新的声音,不如说是透过这样的介面,引导我们发现那些一直存在于生活周遭,却被人们於匆忙与庸碌中所忽视的景致。我试着去捡拾这些真实存在的故事与生命碎片,让物件与观者对话,去温柔地拥抱那些不知所谓的拉扯,揭示在遗忘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艺术家自述
关于蟾蜍山
蟾蜍山一带为“公馆”地名的起源,隘口地形为清朝時进出台北盆地的交通要道。紧邻蟾蜍山的”焕民新村“为台北现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空军眷村,沿等高线而建,是台湾少有的“山城眷村”。“眷村”是指1949年至1960年代,中华民国国军及其眷属撤退来台后,政府机关为其兴建或配置的村落。许多未分配到眷舍的外省籍军人也在周边自力造屋,形成列管眷村与自立营造眷村共存的特殊现象。此地曾是台海空防的核心,紧邻空军作战指挥部,因军事管制而显少人为干扰。在长期低強度的使用下,相对于周遭不断涌现的现代化建设与繁华市容,此处像被冻结般、数十年如一日地被保存下来。坐落新店溪畔,阻隔城市的喧嚣,环河快速道路横切过天际线;比邻热闹的台大生活圈,却少有学子来此。它是都会边缘不合時宜的殊异风景、是被遗落的時间碎片。2013年,蟾蜍山同時面临閒置“焕民新村”将被拆除与居民遭提告迫迁的双重危机。老眷村在時代巨轮滚动下该何去何从,至今仍是台北都市更新进程中悬而未解的课题。
关于艺术家
纪柏豪,来自台湾台北。伦敦大学金匠学院音乐硕士、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主要以声音为创作媒介,作品大致上涵盖但不限于电声作曲、装置、现场电子等形式。演出时常使用现成物与自制乐器,包含电子零件、日常与回收物件等。进行中的计画,多关注于感知、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关系,试图讨论人们如何聆听、解读与再现周遭声音,乃至声音如何介入空间的状态。曾参与荷兰V2动态媒体中心、巴黎西帖国际艺术村驻留项目,並以个人名义于台湾、伦敦、曼彻斯特、威尔斯、荷兰、巴黎、北京、银川、兰州、深圳与香港等地发表创作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