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广东逸雅堂美术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4
  • 印象:
    很多名人 美术馆挺好 大气 环境不错 最好
    确定
  • 经营时间:
    2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广东-阳江
您所在的位置:广东逸雅堂美术馆>艺术家>艺术家详细页面
白锐

白锐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籍    贯:

艺术简介

白锐,博士研究生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书法栏目主持人

创研兼顾 志向高远——白锐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述评
2012年01月10日   

在当今70后一代书家当中,白锐的确是颇受人们关注的一位。她先是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读郑晓华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后又转学于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受教于沈鹏先生和胡抗美先生。并以比较突出的学习成绩和创作研究成果得到了上述诸位导师的赏识和首肯。白锐在近年来一直比较活跃,这源于她不仅在书法创作方面有她优秀的一面,更在于她还是一个在书法理论方面有着系统研究和独到见解的青年书法家。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之外,白锐与课题班同学、青年书法家丁剑合作,持续进行《丁白访谈录》的系列名家访谈活动,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也由此引起了书坛普遍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好评。
白锐学书,其路子走得比较纯正,一是源于她身居京城,可以随时得到高手名家的指点,二是她本人作为书法博士,对整个中国书法史有着深入系统的了解认识和梳理研究,因此,她能够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在这一点上,白锐应该还是在当代书坛的青年书家之中做得比较突出的一位。
书坛上曾经有一种不良现象,那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有的专门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士往往对书法理论和批评不屑一顾,时不时就流露出一种对书法理论的轻视心理。这源于他们认为某些从事理论研究者的创作水平并不很高,从而感到所谓书法理论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事实上这是一种对书法理论的误解,也是对从事书法理论研究者的一种偏见。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理论研究工作者,能够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搞好书法创作,固然更好,求之不得。但创作水平不是很高的人,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研究没有高度,一无是处。有时候,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他只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艺术鉴赏眼光以及丰赡的综合素养就可以了。这样的例子,古今都有很多,无需一一展开来谈。而像白锐这样,双管齐下,同时在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且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书家,无疑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白锐在书法上主要致力于对二王亦即魏晋书法的研习,凡经典小楷、行草法帖,无不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研究。她不仅关注二王书法的技术问题,更将她的研究触角深入到了魏晋书法的精神层面,能够主动从“道”的角度来把握书法的深层内涵,因此,她在临习前人法帖的同时,也是在进行理论上的拷问和研究。比如她在《<兰亭>——中国书法传统的“双刃剑”》一文当中,就对《兰亭序》和王羲之手札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兰亭》难以和王书手札在行草书体系的层面比肩,而最终也只能是行楷书的典范。所以无论是《神龙兰亭》,还是《定武兰亭》,乃至于若干个有名的、无名的《兰亭》版本,它们与王字的风格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其笔法、章法、气韵与魏晋风韵相去霄壤”的观点。她认为“《兰亭序》的风格异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由来自唐“ 法” 的侵袭。因此,如果《兰亭序》不经过唐人的歪曲, 而能够保留王羲之原迹的风格精神,则后世帖学也许会成另一种格局。从这个意义上看, 《兰亭》对帖学而言关系至巨, 真可谓成也《兰亭》, 败也《兰亭》”。
无论这种观点是否能够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白锐是实实在在在进行着这样的研究探讨。这至少可以说明,她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品格的青年书家。她的理论专著《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对《兰亭序》的方方面面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不乏精彩之论。此专著曾获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书界对她的理论成果的看重与认可。
白锐在前段时间举办了自己的个人书法展,同时在网上做了声势颇为浩大的报道宣传。从网上众多网友对她的密切关注和跟帖的热情来看,广大书友对她的书法创作成果显然是比较认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白锐的书法作品不仅在技术(包括笔法、结体、行气、章法、墨法、形式等)方面做得足够好,能够见出明显的师承关系,而且其创作作品,自成体系,具有相应的学术指向。由此可以看出她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上的远大抱负。白锐的小楷写得很生动,她没有把魏晋人的小楷写死,而是较好地演绎出了魏晋小楷高古渊雅的萧散气息。她的行草书本于二王,特别是王羲之的手札,但也有对乃师沈鹏先生和胡抗美先生的吸收和借鉴。甚至有些作品,与胡抗美先生之作十分相像。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以为她的这些作品是对胡抗美先生作品的翻版。盖因胡先生是在当代草书名家当中的卓有建树者,他的草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白锐对胡抗美草书的心仪自然有她自己的想法在。相信她对此也是有清醒而理智的认识的。
对当代书家的适当借鉴,未尝不可。对于“取法乎上”者,亦不可做机械的理解。学习今人对古人法帖的上好的临习方法,也是“取法乎上”的某种表现。而关键的反倒在于无视古人,一味迷恋于时人,则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也?!白锐的行草书,总体而言,重在体现她所尤为推重的“魏晋风度”,用笔讲究规矩法度而不拘执,行气追求洒脱飘逸而不狂野,补白体现空灵虚淡而不造作,墨色注重变化多端而不刻意,这无疑是她的成功之处。但她笔下的行草书也有多种面目,盖因白锐学书,有一定广度,她试图对历代经典碑帖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把握和体现能力。行草以外,白锐对篆隶书亦有较多用心,但她似乎对粗犷豪放一路篆隶经典更为倾心,所作雄浑朴拙,豪放大气,颇为逮人眼球。这一是她个人性情使然,二是其之所以为此,也有对二王清秀飘逸一路书风的一种反正之考虑。而二王清秀飘逸一路书风反过来也会对粗犷豪放一路篆隶书创作造成抵制过于粗疏的弊病。这无疑又是白锐的一个聪慧之处的体现。
  在从事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同时,白锐也比较注重参与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书法社会活动,特别是他和沈鹏课题班另一位具有一定独立思想品格的青年书家丁剑一道,联袂进行《丁白访谈录》这样的大型系列名家专访活动,以当代比较优秀的青年书法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来完成这项工作,则可以尽量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她的许多富有针对性的对于名家的访谈对话,能够比较默契地和一些书法名家,文化名人形成学术交流上的互动,把诸多具有深邃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的文人、学者的思想成果行诸文字,一一展现给广大书界学人以及更多的读者,这又是她对当代书坛的一大贡献。而“吴悦石、周有光、莫言、陈传席”等等“当代名公”对她和丁剑“谒见”他们的欣然接受,也充分表明这些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对年轻一代的器重和爱护。
  因此说,作为青年书法家和理论家的白锐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尽管她的未来之路还很长很长,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等着她去勇敢开拓,但她站在今日的起点上,其未来无疑是无限广阔而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