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柳晖
策展人:胡电亮
开幕时间:2015年12月26日(周六)下午3:00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26日——2016年1月4日
展览地点:南京市建邺区河西大街89号·六尘艺术馆
主办单位:六尘艺术馆 大美术杂志社
参展画家:束新水、刘春、谭雷鸣、温恒杰、成军、方向乐、卢山、段革新、付万全、钱传兵、邓家安、张平静、林奕溥、梁雨、安一辉、刘红、魏全儒、路路、杜斌、李天池、文爽、孔庆忠、王顾宇、贾明哲、汤雪村、康一鸣、高翔
求剑于舟——关于青年水墨的思考
文/胡电亮
对水墨形式语言的思考,是个亦古亦新的命题。从唐代的“水晕墨章”,到现在的“水墨当随时代”,千年来,国人从未停歇过探索的脚步,其间名家力作迭出不穷,现虽有人大谈“水墨已死”、“国画穷途”,然前仆后继者仍旧挤塞门庭。时至今日,关于水墨的形式语言的表达,较以往任何时代路途更为宽广,形式更为多样。活在当下的青年艺术家,可以是个嗜古好奇的士人学究,也可是个标新立异的先锋新锐。社会已经给了青年艺术家足够的宽容度去任性个体的审美趣味,不管是躲进小楼的墨守陈规,还是推陈出新的再造城堡,都可以“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各得其所。
相信水墨不会死,国画也不会途穷,只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才会困于艺术的迷局中。艺术的标准是宽泛的,而东方水墨的价值则是清晰的。古人从不去戴“艺术”这顶高帽,只去寻觅“技近乎道”的高妙境界。当技术和格调有的放矢时,我们的追求才会清晰;当价值和口味泛化时,我们的判断也会跟着错乱。途径来的更为容易,方向与选择就变得更为艰难,这正是经典之于我们的意义,东方文人在时代之水和文化之舟上苦苦寻觅的精神之剑也正在于此。因此,经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破旧的器物,而是我们曾经拥有现在却遗失了的精气神!
人们常常以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比喻难以与时俱进的泥古不化者,然而对于艺术与信仰,求新求变不是最终的目标,寻找正因为缺失,有时候他山之石也未必能解怀中之玉。在有限中延展无限,在瞬息中探索永恒,在无感中言说可感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大智慧。更何况,经典无所谓新与旧,只有可取与不可取,能被称之为旧的东西皆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劣品,历久弥新且芳香四溢的陈年佳酿,总是被时间提炼得愈加清醇。相信艺术中对生命的坦诚表达永远不会过时,时间只会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蕴,我们也正是因着残存在器物上的水迹墨痕找寻到了一点精神家园的归所。
对于水墨,革新派强调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随语境转移重塑全新语言,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崇古者则要见微知著,从一片瓦砾中窥见一个王朝,任凭风波起落总是要立志坐稳渔舟。面对多元的困惑,年轻的水墨画家开始扬帆启航,或为生存,或为生活,或因理想。好在从远古驶来的船还在,舶来的装饰物也尚能妆点下门面,不至于太寒酸,然而当我们整装待发,准备远航的时候总不希望少带点什么,尤其是能够披荆斩棘的利器。
从事水墨创作的青年画家,不可能对当下生活的环境无动于衷,然而作为技术及语言的根基,又绕不开传统的经典范式。经典的标准在哪里?艺术的底线在何处?水墨的出路向何方?相信新时下每个立志于水墨探索的画家都在思考。思考的意义有时候不在作答,而是源自内心,在已知无果的情况下进行发问,在兴许可有的机会中孕育必有,我们也没有权力去判任何选项的死刑,如果只有一条通路,那么这个生态肯定将会心肌梗死!
求剑于舟的意义不在于找寻遗落于舟中的器物,现在打捞技术如此发达,沉入海底的千年神物都能一一现身,我们的文化之舟早已盆满钵溢。失落几件器物并不可怕,遗落了一个族群的“精气神”才是最大的损失。此次六尘荟•青年水墨邀请展,以“求剑于舟”为名,聚集一群年青的水墨艺术家,不是为了竖一面大旗,不是为了给一个答案,而是把在水墨创作道路上的不同思考集结出来,倾听每一个个体对生命最真实的疑问。至于标准和态度,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的呈现比武断的选择更有价值,也许没有选择是最好的选择,无果是最好的结果。年轻的艺术家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和建设的路上,作品可能会显得青涩,但青涩正是年青生命最可贵的本真。我一直坚信存在比突出更有道理,发声比号令更接地气,入场比登堂更为重要,培育比砍伐有意义!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让更多的人给予守旧一些宽容,给予新锐一些时间,给予青年水墨一些机会。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艺术,关注青年艺术家,也关注我们艺术生态的成长。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其间是多大的悲凉!希望我们面对已是多元的时代,不再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对于年青的水墨画家,在路上总比无路可走要好,路途取舍各有不同,对错且留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