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美术史,艺术一直是在传承与革新的纠葛中发展的。当下讨论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当时本也是极具革新意义的探索。我们应该了解传统本身具备了传承和革新两个层面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有五胡乱华,有元、清入主中原造成的多种社会和文化冲击,但到最后却融合为统一的“中国文化”。古往今来,政权有更迭,文化却能穿越数千年后愈加灿烂厚重。也正是这份文化的自觉和强大的自信塑造了中国文化精神。自信和自觉来源于面对多元的文化我们坚守自己的文脉传统同时,以革新的精神对各类文化因子兼收并蓄,既不固守也不冒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历史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传承下来升华的文脉和革新的精神。
当今社会文化更趋多元,造成了标准泛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所以没有革新精神的盲目传承和没有文脉传承的一味革新都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造成当下墨守陈规的“中国画”不受待见,而一味向西方文化靠拢的“当代艺术”缺少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当我们抛开通常意义上成功学的概念去看待“传统和当代”,我们会发现两者其实都在毫无方向的原地踏步。艺术生态一片繁荣的背后是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和追新求异,各种假学术之名的论述或展览都更加凸显了当下我们遇到的文化困境。
庆幸的是近几年或许受到艺术市场的大捷和滑铁卢的刺激,从艺术家到理论研究者再到众多的艺术机构都开始反思,有些是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艺术生态的每个单元都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实践、理论分析、市场实验的方式试图去把握时代的精神,尝试对文脉的传承和革新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们在其中也看到了很多不一定成功但却积极与执着的探索。成功与否也不是我们应该去关心和定义的概念。虽然当下没有谁可以把准艺术发展的脉,更不要说清晰梳理出当下的艺术脉络,但是我们可以避免武断的定义和判断混淆了历史的视听。于此时,忠实的呈现当下的艺术生态,并以宽容的态度让艺术去任性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此次参展的17位艺术家,形式语言不同,技法理念更是多元,我们放弃某一学术取向的梳理和判断,也不是简单呈现17种风格,而是探索17种发展的可能性。在不知道同归于何处时,促进与给予艺术多样的殊途空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