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使得它们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疑拆迁已是今天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但博物馆的拆迁毕竟不同于其他拆迁。为了让这一特殊文化得以很好传承,我们还是少一点这样的拆迁,对它们多一点偏爱为好。”
在拆迁留下的一片废墟背后,观复博物馆孤独地伫立着。
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因城市规划开始拆迁。7月21日,这里随处可见拆迁后的废墟,但因马未都而名声大噪的观复博物馆,仍在孤独地坚守着。马未都说,他不是“钉子户”,只是希望和政府协商,为已经三次易址的“观复”寻找一处交通、环境都不错的新址。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拆迁和民办博物馆困境
民营博物馆成立之初
1997年1月18日,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平方米的门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马未都。
“观复”二字,出自《道德经》。“观”者,看也,“复”者,一遍又一遍。马未都说,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当时,与观复博物馆一起获批成立的还有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等。从这一年开始,全国成立的私人博物馆达到了300多家,其中北京就有近30家,占全市博物馆的1/5。类别涵盖了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及中医药、空竹、匾额等。这些博物馆就如同一串文明瑰宝,散落在民间的角角落落。
在我国,民营博物馆的创立者大多数都是一些收藏家或者爱好者,他们拥有大量的收藏品,也想有所作为,于是就选择创建博物馆的形式,让公众共享他们的收藏乐趣。但由于个人的力量有限,导致博物馆在开办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模小、藏品内容单一,有些民营博物馆就只单做一种展品的展示,譬如说钱币,普通人很难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门票收入自然就低了。
逃不过的拆迁命运
了解观复博物馆历史的人会知道,它曾经两易其址,先后从琉璃厂搬迁到北京南小街竹竿胡同,后来又搬迁到了朝阳区金盏乡,如今又面临搬迁的命运。观复博物馆将在年底前三度搬迁?
近年来民营博物馆遭遇拆迁的事屡有发生。被称为全国首家民营摄影博物馆的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日前也接到了拆迁通知。而上海尔冬强民间艺术博物馆曾因拆迁只好宣告关闭。江西景德镇第一家综合性私人博物馆兆吉明轩博物馆也被迫拆迁搬走,最后馆主只能把博物馆开在家里。
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博物馆,一般不能经常搬迁,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积淀和经营。但国内的民营博物馆却屡屡遭受拆迁的威胁。
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认为,好的地块价格难以承受,荒村旷野又不适合建博物馆,而短期租地,说不准哪天就要搬迁。这成了制约国内民营博物馆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13年过去后,路东之的博物馆依然深藏在北京城南一条幽静的胡同里,门面已经变得斑驳,整个博物馆和它所处的胡同一样幽静。4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静静地陈列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这就是位于大观园北门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陶专题博物馆,它以3000件出土文物,构成以古陶文明为主脉、以艺术考古为特色的收藏体系,构成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
“被拆迁”之后的伤与痛
13年时间过去了,如今观复博物馆借马未都之名刚刚做到“不赔钱”,而古陶文明博物馆则“藏”在一间地下室里,继续维持。许多馆主都感叹,虽然成立的初衷是为传承中华文化,但每天维持正常开馆需要花费的资金则不是光有理想就可以实现的。而在资金背后,还有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
坚持不变卖一件藏品
“变个人秘藏之宝为社会共有之物,开创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途径和体例,并最大意义上发现与实现中华古陶文明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古陶文明博物馆馆主路东之的自我定位。路东之说自己是文人,读书人都有一种情结支撑自己。
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整个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这间地下室年租金20万元左右,占支出的一半左右,加上人员工资、水电费等等,一年下来需要50万元左右的资金才能维持下去。而所有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路东之的字画作品销售所得。路东之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走,就是为了给博物馆赚到足够的资金。
为建新博物馆捐所有文物
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近日做出一个决定:成立观复基金会,并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在做出这个决定时,马未都也觉得很心疼,但是他必须要走出这一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博物馆永续生存。
至于为何有如此的决心捐出自己所有的文物,马未都表示:“捐文物有点像做手术,很痛苦,我愿意承受这个痛苦,而且我觉得,痛苦是瞬间的,幸福是长久的。”
请帮一帮民办博物馆
■雷锋资料展览馆
1977年建馆,位于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一个平房院落里,参观免票。当年参观者络绎不绝,如今,12名工作人员有5名外出打工,艰难维持着博物馆的运营。
■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
中国第一家私人现代绘画馆,1996年建成,原馆位于东城区豆瓣胡同25号,新馆在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1128号,馆舍占地450平米。开放,但参观者不多。
■老甲艺术馆
坐落在北京北郊附近的霍营,由画家老甲筹资兴建,1997年10月开放,占地面积3500平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仍然开放,但参观者不多。
■今日美术馆
2002年创建,位于西直门“空间·蒙太奇”大厦,展览面积1800余平米,主要展出书画作品、雕塑等。
多数民办馆入不敷出
没有政府拨款,门票收入远远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估计,目前,全国有约1000所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1/3。然而,其中运营成功者寥寥。多家民办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尽管国家对民办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免税,但没有政府拨款,门票远远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因为民办非企业的性质,民办博物馆不得不另外成立公司,开发销售相关纪念品,以此养馆。可公司又要纳税,这对于本就生存困难的民办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马未都曾告诉记者,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是唯一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企业支持也能够收支持平的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每年运营费用在七八百万元,收入则主要来自三大块:门票约占运营费用的1/3;第二,观复博物馆常年为民众提供多种服务,如讲座、文物鉴定、场地出租、会员年费等,这些创收占博物馆收入的大头;第三块则是品牌输出,观复博物馆很快要在哈尔滨开一家分馆,该分馆为哈尔滨地方政府全资拥有,但会向他们支付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一直以来,困扰民营博物馆生存的是资金问题。“可谁想到,对于一些经营不错的博物馆来说,拆迁却让他们苦不堪言”。京城艺术品市场人士陆小姐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她第一次去位于大山子的观复博物馆,当时所开放的展厅还很小。但后来就大不一样了,年年都有变化,从陶瓷馆、家具馆,到油画馆,再到门窗馆……博物馆不断完善着,“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博物馆,可这么好的博物馆怎么说拆就拆呢?”
民办博物馆身份的困惑
2004年,民办博物馆的注册单位改为民政局,其性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
“身份是最大障碍,我曾多次呼吁。”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曾经也是北京市编制在册的民营事业单位,“但4年后,我们被踢出来了。”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指出,博物馆是赔钱的事业,在很多国家,博物馆都是由社会组织来管理。比如交由基金会管理,以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基金会管理和支持博物馆的发展。让博物馆社会化,这应该是今后的主流。
除去性质上的困惑,民办博物馆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在政策上缺少扶持,也被众多馆主屡屡提及。为此,民办博物馆人一直在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博物馆法》,制定全国统一的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规范管理。“将来,国家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只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享受同等待遇。”马未都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
需要特殊对待
“每次搬家,我的藏品都会损坏一批,光是维修因为搬家而损坏的相机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甚至有时候因为搬运起来太困难,一些藏品只能当作废品处理,实在是太心痛了!” 在高继生看来,已经搬家9次的收藏馆,仍然前途未卜。古董相机如此,瓷器、古家具等艺术品同样会因搬家而“遭不测”。
民营博物馆遇到房地产商拆迁必输无遗,因为房地产开发有相应的法律做保障,可是博物馆没有。缺乏这层保护,又没有政府的支持,只有少数馆主可以与开发商交涉一番,这让民营博物馆往往不堪一击。
拆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规划部门是不是应该对文化产业照顾一些呢?
江西首家民营博物馆南昌宝林书画藏品博物馆,在2008年也接到了一纸拆迁令,但是宝林博物馆所在区政府、市文化局、市规划局、市侨联、乡政府一起协助馆主胡宝林请求主管部门保留馆址。经过两年努力,“文化钉子户”宝林博物馆得以保留。“善待文化就是善待自己,政府能够善待文化,博物馆才有生存空间”。馆主胡宝林这样告诉记者。
毋庸置疑,近年来,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使得它们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疑拆迁已是今天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但博物馆的拆迁毕竟不同于其他拆迁。为了让这一特殊文化得以很好传承,我们还是少一点这样的拆迁,对它们多一点偏爱为好。”媒体人士李先生说。
必须靠制度换血
观复博物馆是“民办非企业”。博物馆不是企业,不能靠文物盈利,但又是民办,没有政府财政支持,要维持自身正常运转,显得步履维艰。如今,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不少人会这样想:“免费的博物馆还看不过来呢,谁还花钱看收费的民营博物馆?”
政府可更多尝试“民办公助”的形式,根据民办博物馆藏品、影响力等情况,对其进行全部或部分资助。其次,托管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由政府部门给大型国有博物馆一些政策支持,让它们以办分馆的名义去托管那些经营困难的民办博物馆,以提供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帮助。更重要的则是要引导民办博物馆走社会化之路,将它们交给专业的NGO组织去运营管理,同时,NGO组织可以吸收民间资金。“找企业资助、认养、冠名都可以。”
马未都提出,民营博物馆如果要生存下来,必须靠“制度”的换血。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100个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今年6月,马未都又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管理。马未都希望由此增强民营博物馆的抗打击能力。而博物馆也不再是属于一己之有,不必担心日后子女将这些文物变卖。
马未都走了一小步
盛世收藏,马未都早已是中国收藏界的骨灰级人物。马未都在当下中国收藏界能够有呼风唤雨的资本不是财力,而是入行的时间较早,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收藏界的人之一。另一个身份也曾经让马未都与其他暴发户的收藏家有所区别,马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作家。
积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马未都捐出了全部文物给了由基金会管理的观复博物馆,从文化意义上说,马未都用“新迈出的一小步”在告诉国人文物的收藏方式和收藏理念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收藏文物不是单纯的投资,亦非是敝帚自珍式的拥有,捐出的收获原本比失去要大得多,文化不会脱离生活,文物脱离了文化也不过是单纯的物质罢了,附加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7部委出台《意见》扶持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7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可在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民办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民办博物馆在接受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等。
国人对私立博物馆要陌生得多
谢辰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民营博物馆良莠不齐
国家要不要扶持民营博物馆?有一个前提是,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来认定民营博物馆。现在文物市场很乱,很多文物收藏的来源不清晰,一些民营博物馆表面上是“公益性”,私底下又存在倒买倒卖的现象。所以我一直认为,民营博物馆的收藏也有坏处,缺乏规范和监管,名义上是博物馆,实际上是企业产品展示厅的“羊头狗肉店”,这就很危险。
陈少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私人博物馆应专业化
中国的民营博物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博物馆,比如北方的大企业保利、大连万达都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但是广东企业少一些。另外一类就是民间的私人博物馆,我觉得这些私人博物馆可大可小,应该尽量专业化,比如收藏锁头、手表、算盘都可以,100平方米就足够了。我觉得民营博物馆不一定非要政府扶持,也不一定非要有门票收入,它们主要是私人收藏的展示,不一定非要发展得多么庞大,因为收藏家们都有一个心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其实,我国最早的博物馆,便是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兴办了大量公立博物馆,民间文物收藏急剧萎缩。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在上海等地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地下博物馆”,藏品是非文物的火花、算盘、筷子等。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等4家私立博物馆成立,开新中国注册私立博物馆先河。2002年实施的新《文物法》出台新规: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继承或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或拍卖企业购买、个人互换或转让等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依法流通。由此,建设私立博物馆的积极性再次高涨。目前,仅注册的私立博物馆便有400余座。
迅速兴起的私立博物馆,与近年的收藏品市场趋热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收藏和收藏市场规模惊人。据统计,全国收藏者多达7000万,在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中,民间买家所占份额达9成以上。其中,既有普通玩家,也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款,许多价格千万甚至过亿的拍品被他们收入囊中。同样,目前的私立博物馆中,既有仅十几平方米的微型博物馆,也有斥资数亿元建造的超级博物馆聚落。
不论大小,私立博物馆都体现出收藏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博物馆也是重要文物
我国的商用地产或房产,通常是三十年或最多七十年的使用期。然而,诸如博物馆这类文化事业用地也适用于这项政策吗?路东之就认为,如果博物馆的使用期只能有七十年,那么谁也不敢在一块土地上无限投入,精品博物馆也无从谈起。
更加重要的是,博物馆本身会承载文化记忆,参观过它的人会留下生命记忆,这都不能随意抹去。“就算北京故宫成废墟了,它也是最真切的文明承载者;相反,无论台湾故宫有多少藏品,它始终不足以承载所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历史、宫廷文化。”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理事王保平说。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证明: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藏品。
朝阳区规划大山子区域的新城建设,为什么就不能空出一片土地,让观复博物馆成为新城区的一个文化景观呢?
同为朝阳区,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在著名作家巴金的倡导下,由国家领导人特批,北京市政府协力,在经贸大学北边建立起来的,使高楼林立的社区,有了一丝文化气息,亚运村东北边的炎黄艺术馆,也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黄胄先生发起创建的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艺术馆,如果这片城区只有高楼没有这样的文化空间,城市生活将是多么单调乏味。相比之下,北京南边的新城、望京新城、天通苑新城,都没有可资称道的公益性博物馆、展览馆,当地市民无法分享城市生活里应有的文化休闲。
博物馆是提升民间文化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空间,每一件文物与藏品背后,都有历史故事渊源,都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力,增加人们的人文情怀,民间收藏家将树都种了起来,我们有关方面为什么不浇浇水培培土,使其花开叶茂、果实丰硕呢?
希望博物馆是未来公众常去消费的地方,而不是偶尔去消费的地方,它将成为一个文化体验场所。展陈没有变,为什么人们愿意来,这有咖啡厅,可以和朋友聊聊天。人在里面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一天的安排都可以有。比如在里面可以找图书馆看书,累了时候还有按摩室,可以按摩一下。我希望将来能塌下心来写写社会学方面的书,总结人类的行为。(马未都)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个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