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浙江-宁波
“静·态”----浦均、高凯、许曼克工笔作品联展
- 展览时间:2013-05-10 - 2013-05-20
- 展览城市:浙江-宁波
- 策 展 人:李璐瑶南,姚远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静·态 小品大艺系列之二
浦均、高凯、许曼克工笔画三人作品联展
静是一种境界,只要怀揣真诚,浮躁的世俗中也能感受优雅的乐律。
静是一种内敛,人像一汪清泉,虽有鱼儿戏游,仍可波澜不惊。
静是一种理智,心思澄明,言行磊落,非礼莫视莫取,坦然处世。
静是一种素养,用纯净的双眼观察社会,用平静的心态理解周围,心静如水,方能平静做人平静处事。
21世纪以来,随着多种视觉媒体的泛滥,架上绘画的社会功能性早已逐渐消退以至连遭受质疑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在告别众神喧哗继而一神独大的20世纪后,已经进入一个冷静与反思的时代。朱光潜先生在《谈十字街头》一文中提到:“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站在这样的“十字街头”,不免偷偷张望、徘徊、冥想……
“西洋画”的流入和传播,促使了“中国画”这一名称的形成,清代随之才提出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个名词。“写意画”我们一直称作“水墨画”,因为“写意”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特点,是中国画的诗意、品格、思想以及画者的真情实感的最终呈现特征。“工笔画”和“水墨画” 作为中国画的两种语言方向,只是语言形式不同。工笔以精细微妙的刻画,以纷繁复杂的工序、技法区别于大多数普通人所认识的“逸笔草草”“得意忘象”的水墨画。
在这一点上,认为排除社会外在因素,艺术家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特征是选择和形成“工笔”、“水墨”大体两种语言的内在原因。道理其实很简单:性格活泼、刚强的人适合直接、畅快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性格温和、细腻的人适合用间接、缜密的语言方式来呈现。其实真正两者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我常喜欢用诗词比作水墨画,拿散文、小说比作工笔,当然自然会有散文诗之类的中间段,但无论怎样,只是不同的性格选择以及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呈现外在具体内容和形式感不同,而一样的东方意韵人文情怀和东方思维的精神内核是却始终一致的。文学如此,绘画亦然,“工笔”、“水墨”符合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明显而且必须的。
因此,没有必要狭隘的纠结到底是工笔还是水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以及选择自己适合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和描绘才是真正的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将精力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创作。
落实到工笔画创作上,诗意、品格、思想和情感从画面中以最恰当的方式自然流露是最重要的。在此面前,技术层面精巧的炫耀和细致的比拼会显得无比苍白和可笑。当然,我们不是轻视技术的唯观念主义者,佛祖尚且需要用借助“拈花一笑”的方式去示人,我们努力锤炼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个有艺术理想的画者,绘画技术的提炼、表达语言的推敲是必不可少的。并强调诗意、品格、思想、情感正是反感太多的作品“捧着一大堆枯草可劲儿傻笑”,除了技巧毫无诗意,没有品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如此,想看着这样的作品连作者内心深处都不会喜欢这样作品,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作品又怎幺可能给观者带来快乐呢?!
徐悲鸿先生曾说:“概言之只有一点,将我的所学、所积、所悟用于其上,画之畅快,观之动心,赏之动情,岂不美哉。”当今社会的浮躁背景下,艺术家们在画面中不经意地流露出的独立的人格、独特的审美取向、乃至于敏感而真挚的个人情愫,才是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更能打动人心的要素。尽管可能在雄心壮志的领袖人物眼中,当下是一个缺乏大师的年代。但在我们看来,画画终于可以抛弃沉重的历史使命与飘渺的哲学意义,回归它最初的本源: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次工笔联展,我们邀请了浦均、高凯、许曼克三位有灵性的艺术家,展出三十多副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的精致小品!在画中,一个轻盈、透明、宁静、如流水般流动的空间,当下我们穿越画面生活在空间之中,自身在其间得到了延展,生命亦消逝于其间。
浦均、高凯、许曼克工笔画三人作品联展
静是一种境界,只要怀揣真诚,浮躁的世俗中也能感受优雅的乐律。
静是一种内敛,人像一汪清泉,虽有鱼儿戏游,仍可波澜不惊。
静是一种理智,心思澄明,言行磊落,非礼莫视莫取,坦然处世。
静是一种素养,用纯净的双眼观察社会,用平静的心态理解周围,心静如水,方能平静做人平静处事。
21世纪以来,随着多种视觉媒体的泛滥,架上绘画的社会功能性早已逐渐消退以至连遭受质疑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在告别众神喧哗继而一神独大的20世纪后,已经进入一个冷静与反思的时代。朱光潜先生在《谈十字街头》一文中提到:“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站在这样的“十字街头”,不免偷偷张望、徘徊、冥想……
“西洋画”的流入和传播,促使了“中国画”这一名称的形成,清代随之才提出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个名词。“写意画”我们一直称作“水墨画”,因为“写意”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特点,是中国画的诗意、品格、思想以及画者的真情实感的最终呈现特征。“工笔画”和“水墨画” 作为中国画的两种语言方向,只是语言形式不同。工笔以精细微妙的刻画,以纷繁复杂的工序、技法区别于大多数普通人所认识的“逸笔草草”“得意忘象”的水墨画。
在这一点上,认为排除社会外在因素,艺术家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特征是选择和形成“工笔”、“水墨”大体两种语言的内在原因。道理其实很简单:性格活泼、刚强的人适合直接、畅快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性格温和、细腻的人适合用间接、缜密的语言方式来呈现。其实真正两者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我常喜欢用诗词比作水墨画,拿散文、小说比作工笔,当然自然会有散文诗之类的中间段,但无论怎样,只是不同的性格选择以及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呈现外在具体内容和形式感不同,而一样的东方意韵人文情怀和东方思维的精神内核是却始终一致的。文学如此,绘画亦然,“工笔”、“水墨”符合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明显而且必须的。
因此,没有必要狭隘的纠结到底是工笔还是水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以及选择自己适合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和描绘才是真正的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将精力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创作。
落实到工笔画创作上,诗意、品格、思想和情感从画面中以最恰当的方式自然流露是最重要的。在此面前,技术层面精巧的炫耀和细致的比拼会显得无比苍白和可笑。当然,我们不是轻视技术的唯观念主义者,佛祖尚且需要用借助“拈花一笑”的方式去示人,我们努力锤炼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一个有艺术理想的画者,绘画技术的提炼、表达语言的推敲是必不可少的。并强调诗意、品格、思想、情感正是反感太多的作品“捧着一大堆枯草可劲儿傻笑”,除了技巧毫无诗意,没有品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如此,想看着这样的作品连作者内心深处都不会喜欢这样作品,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作品又怎幺可能给观者带来快乐呢?!
徐悲鸿先生曾说:“概言之只有一点,将我的所学、所积、所悟用于其上,画之畅快,观之动心,赏之动情,岂不美哉。”当今社会的浮躁背景下,艺术家们在画面中不经意地流露出的独立的人格、独特的审美取向、乃至于敏感而真挚的个人情愫,才是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更能打动人心的要素。尽管可能在雄心壮志的领袖人物眼中,当下是一个缺乏大师的年代。但在我们看来,画画终于可以抛弃沉重的历史使命与飘渺的哲学意义,回归它最初的本源:一件快乐的事情。
本次工笔联展,我们邀请了浦均、高凯、许曼克三位有灵性的艺术家,展出三十多副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的精致小品!在画中,一个轻盈、透明、宁静、如流水般流动的空间,当下我们穿越画面生活在空间之中,自身在其间得到了延展,生命亦消逝于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