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1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陕西-西安
润物细无声-季秀伟及其山水画
罗宁
2004年春,一个内部观摩展引起了业内很多权威人士的热切关注。那就陕西省美协等单位在山西省国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山水作品,人们的心灵被触动了。这些作品给我的感觉,与以往我接触到的画作大不相同。在接下来的研讨会上,陕西画界山水画名家崔振宽、苗重安、赵振川、罗平安、陈国勇、王炎林等各抒己见,对此次展览给予了较高评价。展览前后,有众多画坛翘楚先后向我认真的举荐这次画展的主人。会后的午宴上,画家罗平安带着几分酒意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季秀伟这样优秀的画家,如果我们省画院不积极引进,就实在太可惜了。。。”无独有偶,著名画家王炎林也谈到:“他不仅在宝鸡,而且在全省也是个好手。”看到季秀伟有这么多前辈认可和支持,我着实为之感动。
终于,秀伟来陕西省国画院的意愿实现了。紧接着,他的作品《紫色晨光》入选第十的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画家,他的创作水准再次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任何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都有其必然性。秀伟山水画成绩的取得源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这位几乎是靠自学成才的画家,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生活创作道路。从知情到国营大厂的团委书记,又因绘画出色成为市青少年宫的专业教师。九十年代,他还游历岭南十余载,体会到了北方所没有的地域文化,收获颇丰。至此,他原本浑厚的山水画风又注入了一股灵秀的韵色。而且,他身兼宝鸡和广东惠州两市院长之职,为当地的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十多年里,他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画友,长期深入群山腹地创作写生。他坚持从生活中“体会、创作、再体会、再创作“的严谨作风,博得了画界同道的广泛赞许。他把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滋养我们生生不息的土地的眷恋之情,转化为独特的绘画语言,融入其作品中。谱写了一曲对生命的礼赞。这正是秀伟作品打动我们的原因所在。
古人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行百里者半九十。同上世纪中叶倡导写生的大家李可染、张仃、罗铭一样,秀伟走上了前辈所踏出的由写生到创作的艺术之路,把自己融入生活。以他为中心的群体,年复一年的外出写生,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了艺术创作的严肃性。秦巴山区、渭北高原、两河流域、千年古镇,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和挥洒的汗水,他们绝非时尚中的采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专注于室外山水的几棵树,几座房,一坐就是朝夕之功。他们还携带者自制的写生夹,创作了一批超大尺寸的优秀作品。这种对景创作的艺术实践,成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细观其作,没有荒率和空洞之感,端庄雄浑,而且具有鲜活的气息。这种以写生入手的艺术创作途径更影响了周围的众多画家,一时间,西秦画界出现了以写生入画为主的山水画派,我称其为”西府写生画派“。他们的作品在省内外大战中屡屡入选并获奖,而秀伟正是其领军人物。
从写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自然不是显影术的翻版,而是从写生中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和提炼艺术元素,最后实现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秀伟作品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是质朴的,看似真景,又非真景;看似线和面,却又没有独立具体的线和面。在《梦回故园》等代表做中,他将我们表面看到的具体形象做了消解并意向化了。近看是无序但带有韵味的点线,远看却是生机盎然的生灵万物。他的画富有传统山水画的气韵,而又不失北宋山水的庄严与肃穆;摒弃了固有的程式化倾向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又达到了一种收放自如的畅神境界。这种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过度,在当今山水画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秀伟作品所营造的是一种恬静、和谐的气氛,一切尽在自然中,自然又蕴含着一切。和长安画派的先辈们一样,秀伟没有将其目光侧重于名山大川,而是聚焦于他熟悉和挚爱的古朴山村,着力表现了现实生活。他那主要的情思被寄托在画中的旷野、村落、一草一木。像《紫色晨光》中的梧桐树的处理方式,都是传统山水画所极少有的。他巧妙运用深情地形式语言,使画面散发出清新自然的意境,并能感觉到一股幽幽的乡愁。其作品没有过分张扬的横竖粗线,再大的画幅也是用他心中独特的点和线去完成,他利用了点线合理穿插与积聚变化,使作品与我们产生了独特的共鸣。也许有人认为他的画缺少大的起伏架构,而我认为这正是他匠心之处。他那看似随意的线条和用笔给我们带来了真实的亲切感,拉近了观赏者与画家心灵世界的距离,这种刚柔并济的点和线,在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的作品也因此有了一种散淡的诗意美。他亦因此而成为陕西画坛独具特色的画家。
当然,艺无止境,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有理由相信,秀伟的新的工作环境中会保持过去的创作活力与激情,他也将展现给我们更为瑰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