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0年
- 展厅面积:500平米
- 地 区:福建-厦门
孤立苍松下,悠然见南山
2012-09-20 17:21:57
——张大千《松下觅诗图》与文人的隐逸情怀
文/东海一客
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为了光宗耀祖和功名利禄;投身到科举仕途,也有少数知识分子身处战乱之中,改朝换代之时,深感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怀才不遇,抱负无法实现等原因,不满现实,采取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或躲进深山,过着隐居生活;或躬耕於田园,自食其力;或流连於山川林泉;或沉醉、陶然於琴棋书画诗酒花之中,不科考、不入仕,崇尚自由和自然,幻想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也有一些是为人们所景仰的有才华、有名气的人物,然而他们有的不被重用,因而淡泊名利,远离仕途。於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被称为“隐士”、“高士”的人群。这些人也为社会的一部分人所羡慕、所崇敬,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加以推崇。而在隐逸题材的绘画中,苍松、高士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喜好的表达内容,诸多的文人通过绘製此类隐逸情景的山水画,表达千百年来文人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与追求。张大千亦不例外,此幅《松下觅诗图》画面取近景构图,中有一长须高士身着布衣,傲立於苍松之下似有所思,身边清风带起衣袖,飘飘乎如御风而行。近景高士独立远眺,似乎可以神游南山。夭矫的孤松盘旋,画面意境高古,耐人寻味,写出高士内心的孤高冷逸。
正如其题款所言:“铁冉道士桃花颊,笑抚龙松石云压。竹杖鞭龙朝三清,朱鳞火鬣蟠空烨。随身玉琴二尺长,神虎韬藏锦囊箧。中有一弦五七弦,古歌泠泠弹浩劫。”张大千一向喜欢“松下高士”题材,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自喻性,是其自写尘貌的笔墨倾诉方式。可以说高士图是大千内心思意的一种投射,高士的心境和生活正是他所向往和追求的。高士之高洁雅逸,犹如大千内心之翩然纯粹之画境,令人倾慕。大千笔墨,臻於化境,看大千的山水画,能够领悟到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故他能“直造古人不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