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宁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 1934 |
---|---|
籍 贯: | 福建-福州 |
艺术简介
艺术家生平
193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原名洪渭中
1946年少儿时期就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同期开始学习小提琴演奏
195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考试作品成为美院往后历届招生手册展示作品
1953年-1958年就读于五年制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业第二年分系,因其造型及色彩表现力特别优秀,被分至油画系并任油画系科代表,师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颜文樑等绘画大师.
1958年毕业创作油画《到农村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为经典宣传画全国发行并由中国美院永久收藏
1958年-1963年任教于中国长春电影学院,长春电影学院50年代末60年代初拥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
1964年调回故乡福建.《肖像》参加全国美展.《静物》参加华东区六省一市巡回展
1992年在台北举办“洪宁水墨画展”
1992年中国画集《山水行.洪宁山水集》台湾出版
1997年在台北举办“洪宁油画展”
1997年《洪宁油画集》台湾出版
1999年在台北、高雄、台中、花莲等地举办“洪宁油画展”
2005年在杭州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研究院,研究中国美院1951年至1960年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及作品学术内涵,洪宁的中国画集《山水行.洪宁山水集》和《洪宁油画集》应邀参展并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
2005年中国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洪宁油画作品展
2005年、2007年、2008年洪宁先生年逾七旬不畏长途跋涉的艰险劳累又多次远赴中国大西北、大西南,采风足迹遍布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四川等省份,穿越草原、大漠、雪域高原、冰川、湖泊、森林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尽千辛万苦,创作出宝贵的系列作品
2006年“林风眠、潘玉良、廖继春、洪宁、陈澄波油画作品暨张大千、齐白石、谢稚柳国画作品展”台湾画廊
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出版大型画集《新中国美术60年》,洪宁先生作品《玫瑰飘香》获最高奖——金奖
2010年上海春季国际艺术沙龙洪宁绘画作品展
传略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辞书。洪宁先生的作品不受时空限制,以构成手法表现心中的自然,注重画面的诗意与意境,表现作品情、理、意、趣,以其扎实的功力、深厚的学养、创新的精神,融汇变通,创造独特的画风,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93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原名洪渭中
1946年少儿时期就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同期开始学习小提琴演奏
195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考试作品成为美院往后历届招生手册展示作品
1953年-1958年就读于五年制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业第二年分系,因其造型及色彩表现力特别优秀,被分至油画系并任油画系科代表,师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颜文樑等绘画大师.
1958年毕业创作油画《到农村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为经典宣传画全国发行并由中国美院永久收藏
1958年-1963年任教于中国长春电影学院,长春电影学院50年代末60年代初拥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
1964年调回故乡福建.《肖像》参加全国美展.《静物》参加华东区六省一市巡回展
1992年在台北举办“洪宁水墨画展”
1992年中国画集《山水行.洪宁山水集》台湾出版
1997年在台北举办“洪宁油画展”
1997年《洪宁油画集》台湾出版
1999年在台北、高雄、台中、花莲等地举办“洪宁油画展”
2005年在杭州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研究院,研究中国美院1951年至1960年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及作品学术内涵,洪宁的中国画集《山水行.洪宁山水集》和《洪宁油画集》应邀参展并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
2005年中国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洪宁油画作品展
2005年、2007年、2008年洪宁先生年逾七旬不畏长途跋涉的艰险劳累又多次远赴中国大西北、大西南,采风足迹遍布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四川等省份,穿越草原、大漠、雪域高原、冰川、湖泊、森林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尽千辛万苦,创作出宝贵的系列作品
2006年“林风眠、潘玉良、廖继春、洪宁、陈澄波油画作品暨张大千、齐白石、谢稚柳国画作品展”台湾画廊
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出版大型画集《新中国美术60年》,洪宁先生作品《玫瑰飘香》获最高奖——金奖
2010年上海春季国际艺术沙龙洪宁绘画作品展
传略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辞书。洪宁先生的作品不受时空限制,以构成手法表现心中的自然,注重画面的诗意与意境,表现作品情、理、意、趣,以其扎实的功力、深厚的学养、创新的精神,融汇变通,创造独特的画风,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