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2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中心 >展览>展览详情

心灵的超越——中国当代艺术三人展

  • 《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 小稿》

  • 《藏族老人》

  • 《天使》

  • 《离天空最近的人》

  • 《喜悦的山》

  • 《纯洁之源》

  • 《紫红的天》

  • 《暗夜中的歌》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丁方、刘亚明和王纪平三位先生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相当地位和分量的艺术家。尽管他们三位的出身、经历、艺术观念和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艺术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艺术目标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的表达。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中充满了艺术家的忧患意识,有的甚至是一种悲壮的情感,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了他们内心深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既来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悲怆的历史境遇,也是与他们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艺术之美,体察人生之痛,更可以反观自身之病——艺术的无用之用正在此显现。它通过视觉的方式直击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
在三位艺术家中,丁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潮美术”的重要人物。从一开始他就立志成为一个拯救时代的强者,他带着这样的意志赴西部写生,然而他看到的不是风俗,而是西北大地承载着历史与苦难的深沉、庄严与伟大。他在这个基础上创作的油画如《收获》、《抗旱》等作品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抗争精神,其中所隐含的凝重与苦涩使之具有了一种悲怆而崇高的史诗感。随后,他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创作了《呼唤与诞生》系列、《一个坚固的城堡》、《燃烧的大地》等作品,并最终在《剑形的意志》、《悲剧的力量》、《走向信仰》等系列作品中以德国新表现主义式的图式和手法典型地体现出他对人类得以生存的现实的超越式构想和对永恒的大悲剧、大痛苦的本质的把握。由于这些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一种强烈而崇高的“悲剧的力量”而给人以精神的震撼,也使得丁方成为中国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丁方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了两件他的代表作品《走向信仰•受难》(1988-1989)和《走向信仰•牺牲》(1988-1989)。这是他典型的图式和符号。在前一幅作品中,大地好似被一种突然闯入的异质力量所撕裂,但大地在呻吟和痛苦之中仍以其宽广的包容性做出艰难的抵抗。而后一件作品则把山形拟人化。山由人凝结而成,人的凝结构成山的力量,这种凝结蕴含的力量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丁方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的挣扎和抵抗意志是与他所期待的“走向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的,人需要有信仰,但这种信仰不论是什么,它绝不是拜物的,而是关乎人的心灵。只有心灵的澄明和敞亮,人才是自由的,才能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从丁方近年的作品《旷野的歌》(2000-2002)、《暗夜中的歌》(2012)、《喜悦的山》(2012)、《纯洁之源》(2012)中可以看出,尽管他一直心怀拯救的意识,并且内心充满了忧虑,但他对人类的未来却从没有失去希望。但那是一种升华后的喜悦,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最终超越后的澄明和敞亮,最终走向“纯洁之源”——这就是心灵对现实的超越,以及心灵对自身的超越。就此而言,我们不妨把丁方的艺术称之为“悲壮之歌”。
和丁方一样,刘亚明也是一位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亚明的这种意识日益强烈,他的作品开始从描绘这个世界走向评价这个世界。他的视野也因而从现实转向了历史,并最终回归人的心灵。对刘亚明来说,绘画不仅是自己的工作和情感表达的工具,更是一条接近和走向神圣的路径。他的这种具有宗教般的情感贯穿于他的作品和整个创作之中,形成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氛围,使所有接近他和他的作品的人都不得不怀着虔敬之心而进入他的世界。他曾说过,自然造成的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灾难。他认为,当今世界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人本身出了问题。一是信仰的迷失。人没有信仰和精神追求,把对物质的追逐当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忘记了精神之愉悦才是根本的愉悦。二是人们缺少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的普遍价值标准出了问题。三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没有完全建立,人们缺少安全感,因而无暇顾及未来。这就造成了人们普遍短视,急功近利,对万事万物没有敬畏之情。所以他担忧,地球最终将毁于她的子民无休止的贪欲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十年来,刘亚明的作品日益显示出其超越性关注,他的《悟》系列(2000-2003)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个系列又包含了《澄明》和《此岸》两个子系列。刘亚明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人类面对“此岸”的痛苦和磨难不断挣扎,但只有实现心灵的超越才能真正走向“澄明”和“彼岸”。他的这种思考最终使他于2007年开始了大型油画作品《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的创作。在这部史诗般的巨构中,人类由于信仰的倒塌而处于混乱与无序之中,而占据画面中央象征着自由的东方女神正带领众生走出苦海,奔向自由之路。
就像对待他宏大而充满悲怆意味的题材和作品母题一样,刘亚明对待艺术也同样满怀着崇敬与敬畏的心理。他是一位实力派画家,不仅具有驾驭宏大场面的创作能力,而且展现出其高超的绘画技巧。古典的技法在刘亚明那里已经日益成熟,我们从这次展出的一些习作中就可以看出。其画面轻松而透明,造型严谨而富有塑造的美感。这标志着刘亚明在艺术上也已开始进入自由的状态。
现今专门从事陶艺创作的艺术家王纪平,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潮美术”运动中的一位骁将。那时,他和山西的一批有志青年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掀起了山西现代艺术的高潮。他的装置作品《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王纪平就已经展现出其综合的才能。所以王纪平实际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艺术家,除目前创作陶艺作品外,他在装置、版画、壁画、雕塑等方面亦独树一帜,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面世。
正是这样一种综合的才能和视野使王纪平在进入陶艺创作后始终把陶艺作为一种个人表达的艺术手段,陶艺本身所具有的技术性特征,在他的思考中都变成了一种可资利用并游刃有余的有效资源。从作品来看,王纪平十分关注人的问题。这里展出的《虫》系列和《人》系列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里,“虫”与“人”几乎彼此不分,融为一体。或者说,他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人的“虫性”和“人性”,即“人”是一种“虫性”(动物性)与“崇高性”(人性)的结合体。然而,王纪平的作品既不在于再现,也不在于说明,而是提出思考——人如何超越其动物性而走向崇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纪平技术上的精彩制作为其作品增添了耐看性。山西大约是我国地面文物植被最富饶的一个省份,从民间彩塑到民间剪纸、面塑、版画以及各朝建筑十分丰富。这些都成为王纪平的艺术吸纳的资源。因此,我们从其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他对传统语言的再利用,使其作品更具有了现代的意蕴。
人本身就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物质的部分,一个是精神的部分。不论是西方古代哲学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在现实中,当我们的物质部分不断获得扩展——强壮或发福——的时候,可能我们的精神却在萎缩——对美失去了敏感,心灵变得麻木。而艺术恰恰赋予我们超越的可能。《心灵的超越——中国当代艺术三人展》在此是一个警醒,它提示我们,人只有在心灵的超越中才能真正地把握这个世界,人只有实现心灵的超越,才能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