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迪·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上海
您所在的位置:迪·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今日上海艺术品市场

2011-04-15 10:37:30          

  编者按:对中国的艺术市场进行整体把握不易,对今日上海艺术市场进行整体把握尤难,因为今天的艺术市场已经给不少人雾里看花、变幻莫测的感觉。在这个体制嬗变的时代,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商业战场,在急需文艺复兴的当下,为了避免商界利欲熏天的策划,媒体混淆视听的宣传,以及群众集体无意识的跟风;也为了避免成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井底之蛙,我们冷眼旁观、无任何功利地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只为了真实把握上海艺术市场的今天,预测它的明天,祈祷它的明天更美好。我们不祈望去真实还原全景,只在此记下真实的学术考察报告和录下部分声音:这些报告和声音或许有助于我们更真切地把握今日上海艺术市场真实的脉搏和律动,留给明天一个真实的历史。   21世纪的国际艺术市场格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迁而改变,而全球化的步伐也在加速着这一改变。作为海外贸易窗口的上海,对国际艺术市场格局的把握比中国别的城市要敏感得多。尽管目前艺术市场最火热的城市不是上海,但开艺术市场之先河的中国城市当首推上海,其艺术市场的形成在全国而言是较早成熟的。只有上海,地处东部沿海,开阔的地理环境、开放的人文理念和放射状的海陆空交通,奠定了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和国际文化生存环境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海艺术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个大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转型,民营企业的增加,国外资本的输入,使得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起来。国内的生产总值(GDP)每年以8%左右的比率逐年递增。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年收入大幅度提升,至目前依然保持着这种强劲的势头。根据世界艺术产业形势发展报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时,才有可能形成社会性的艺术品收藏;当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美元时,才有可能健全艺术品收藏的社会机制。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应该说上海的艺术品消费在全国是最高的。从2002年的资料统计看,上海的人均GDP是4500美元左右,按照国际标准,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但也并非完全如此,中国有特殊的国情,至少在上海,就目前的经济指标,还是可以在局部形成社会性的艺术品消费,这种自信主要源于中西艺术的价格差异。   上海艺术市场的勃兴离不开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的支撑。上海一直把自己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并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纳入其大上海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中,而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腾飞确实为上海地区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不仅如此,江浙沪一带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收藏书画的传统,又为上海地区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氛围。   当国内的中上阶层在房子、车子、妻子、儿子等基本追求得到满足后,其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转向精神文化艺术方面的追求。艺术品作为承载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载体,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实属盛世发展之必然。部分人开始将多余的闲置资金转向艺术市场这一新的领域。   90年代初,拍卖这一舶来的形式,在中国内地得以推广,相继在以文化为中心的北京和以商业为中心的上海两地,形成了两大艺术品交易区域,在这两个区域内,陆续成立了多家拍卖公司。每个拍卖公司又都有着自己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随着拍卖业十年的发展,原来隐秘的价格公开化了,私下的交易变成了公开的交易,艺术品的交易量不断放大,其交易的金额逐年刷新,艺术品拍卖十几年的历程,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推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入世,对上海这个经济基础和多元文化雄厚的城市,是机遇多于挑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上海艺术市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廊业应运而生,拍卖行如雨后春笋,博览会如火如荼,创意文化产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重塑“大上海”的形象,市场潜力巨大,占有明显的“地利”。与北京、广东艺术市场不同的是,上海的艺术市场反映为画廊的发育成熟和完善,目前上海市的画廊已居全国之首。画廊所面对的是艺术家个体和收藏家个体,它肩负着培养市场和艺术家的双重任务,应该说画廊的规范和成熟是中国艺术市场走向规范成熟的关键,在这方面,上海似乎已经抢得了先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经济都市,时尚都市,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国际舞台,一个让藏家、画廊和整个中国艺术市场颇感兴趣的界面。   千帆过尽   ——今日上海艺术市场的现状   上海艺术市场自明清就很活跃,而今日上海艺术市场的形成则归功于上海人“风气之先”的传统。上海的发展比别的城市更加顺应正常的艺术市场成长规律。当许多人还不知道画廊是什么概念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东海堂画廊就推出了沙耆的作品,这标志着上海现代意义上画廊的出现,而后以香格纳为代表的一些画廊开始了艰辛的市场探索。与此同时,上海的朵云轩拍卖行于1993年首开中国艺术品拍卖之先河,而上海艺术博览会的举办也让整个市场日益完备。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精明的上海人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拍卖公司——朵云轩(于1993年6月20日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成功地举办了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155件晚清迄近、现代名家书画精品,被专程前来竞拍的中国港澳台及内地买家竞拍,拍出117件,成交额829万港元,超过所有拍卖品估价总额的60%),点燃了全国艺术品拍卖的星星之火。朵云轩的成立被认为是地处前沿阵地的上海人较早较好领悟****南巡讲话精神的结果,具有曙光般的意义。   一、百舸争流      ——上海艺术市场的特征   1.画廊成格成局,数量剧增,各尽其能   画廊,历来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舞台,也是衡量国际大都市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上海画廊的数量已达1000多家,其中也不乏像香格纳、艺博、华氏、东海堂、视平线这样的高投入、高品位的私人画廊。这些有远见的经营者们,为提升上海的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品位,奉献了一份心血和智慧。上海也日益成为中国的“画廊之都”。   从上海画廊业的格局看,总体上是以西画为主,呈中西并举的局面。这些画廊主要分布在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黄浦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杨浦区等,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化的格局雏形。如徐汇区,以上海图书馆、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三角链的文化区域内,拥有海莱画廊、比翼画廊、亦安画廊、新城市画廊、中雅画廊、小雅画廊、童心斋画廊及东廊等;在卢湾区,有分布在“出版一条街”绍兴路上的东海堂画廊、迪·画廊和角度画廊以及田子坊画廊一条街——泰康路上的尔冬强艺术中心、易典画廊等;上海西郊有长宁区的国友画廊、梵谷子画廊;上海西南郊虹桥机场附近有红桥画廊;在上海东北部鲁迅公园附近多伦路上的点石斋画廊、大朴堂画廊和杨浦区正在形成中的五角场800号艺术空间,位于上海市经济中心五角场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及创智科技园为三角链的经济文化科技区域内;不容忽视的还有被称为画家集散地的莫干山路50号,那里分布着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工作室,香格纳画廊的落户,为莫干山平添不少亮色。当然,引人注目的还有位于黄浦江东岸陆家嘴金茂大厦的新近成立的上海精文艺术中心和艺博画廊。此外,还有处在繁华闹市区南京东路朵云轩的朵云画廊、飞虹画廊和人民广场的上海大剧院画廊。这几块画廊阵地,构建了上海画廊业的脊架。有一个值得可喜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海外画廊开始立足上海,如意大利Davide Quadrio(中文名乐大豆)主持的BIZART艺术中心、中国台湾地区关氏姐妹主持的海上山艺术中心等。   从世界画廊业的布局看,画廊的依托主要在:文化区、商业区或金融区以及富人居住区。如纽约的上城画廊区,麦迪逊大道两旁的高级时装店、珠宝店、古董家具店和欧洲风味餐饮,为富人的消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画廊提供了极大的商机,加上紧邻第五大道上鳞次栉比的博物馆,文化的巨大后盾也奠定了上城画廊区潜在的市场生机。例如上海的海莱画廊区和古北画廊区。海莱画廊区依托上海图书馆和高校区深厚的文化氛围,加上附近有贵都、希尔顿等国际知名的星级酒店,前景十分看好。古北画廊区位于上海西郊古北地段的富人居住区,这里优美的自然气候条件——上海动物园、西郊公园、上海花圃、天山公园等连成的绿色长廊,宛如一道自然屏障,吸引了许多海内外富商巨贾在此购宅居住,加上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的坚强后盾,从而得以持续发展。   从城市的布局看,单纯的文化区或商业区是很少的,尤其像上海或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画廊的依托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特征的区域,只不过某一区域的文化性或商业性强一些而已。从上海今后的城市发展看,区域功能性将会越来越强,如以商业为主的徐汇区、文化与商业兼容的黄浦区、浦东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以文化为主的杨浦知识园区等。但一个明显的迹象表明,画廊的区域化越来越靠近商业繁华区或金融区,这可能是因为单靠文化力量难以消解艺术产业化的结果,艺术的产业化必将有商业大发展的相伴。但独木难成林,画廊区的形成是一种趋势,纽约的五十七街画廊区(五十七街是纽约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杨浦区正在形成中的五角场800号艺术空间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画廊区。这是根据画廊这一特殊的文化产业所作的尝试,而开辟的文化和商业区域内的画廊区,以图书馆、高校等为文化基础纽带,以金融、商业为经济后盾,以便探索不同的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艺术消费者。   上海的画廊收藏模式大体分三类:(1)艺术史式收藏,收藏目标艺术家或流派的每一分期和转折点上的代表性作品,形成完整序列。例如:香格纳画廊,其老板是个欧洲人,本身就是学艺术史出身的,因此特别精于此道。(2)珍宝阁式收藏,无体系,只要是精品力作就全收。上海许多上档次的画廊属于此列。(3)感性收藏,喜欢就买。例如:红桥画廊,其老板是学法语出身的中国人,有点率性而为,他对美学、哲学、艺术有自己的看法,他的收藏不为别的,就因为自己喜欢,同时他还会经常与艺术家沟通交流,给其创作带来启发。从专业的角度讲,许多人自然推荐前两种,因为无论从藏品价值还是规避风险进而保值、增值方面,这两种都是正确的选择。而选择对了艺术品就具备了对抗市场变量的砝码,可保证长线投资的信心系数和增值愿景。至于第三种就需要你本身具备一种超前意识与艺术感觉和市场敏感度。如果说前两者是靠专业特长与经验积淀的,第三种就是跟着感觉走,艺术离不开感觉,艺术收藏与投资也是如此,没有高下之分,也无对错之别。   上海的画廊运行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1)十年磨一剑型,如香格纳画廊;(2)自产自销型,即艺术家自己开画廊或画室,如莫干山和田子坊等地的一些小画廊就属于这种类型;(3)参与创作型,画廊老板以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对哲学美学的领悟以及对人生问题的追寻与艺术家沟通交流,启发艺术家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创作,如红桥画廊;(4)守株待兔型,如静安、黄浦一些繁华地段路口的画廊,由于人流量大,即使不做宣传,也会有人光顾,有的还禁止别人拍照,名义上是保护产权,实际上是由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简单,害怕别人模仿的固步自封之举。也有一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叫画廊,而应该叫画店,因为他们不是以推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主,而是以卖画框、美术用品、办培训班、接设计活等副业为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下面仅以香格纳画廊为例,探索画廊的成功发展之路。   与上海本土的画廊相比,香格纳画廊以其西方人独特的个性和经营眼光令上海同行注目。画廊主持人劳伦斯(瑞士人)曾自信地说:“你对中国当代的哪一个艺术家感兴趣,都可以在我这里找到他的资料,艺术家五年前、十年前的作品都可以找到。”香格纳画廊的存在,一方面得益于画廊经营主劳伦斯对画廊基础性资料工作的整理和对中西文化的双向把握,他懂汉语和西语,熟知西方主流艺术市场,这一点也是国内画廊业主所不足的。另一方面,他大胆的代理并积极地与国际艺术展览和博览会协作,是其获得宝贵经验的重要途径。正如他在一次参加西班牙ARCO大展时说,对我而言,卖掉多少画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出现在那儿,这是一个机会。的确,机会是任何一个成功或失败人士的机会,就看你是否善于抓住或试图去抓住。《纽约时报》曾把每年一次在瑞士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比做“艺术世界的奥林匹克”,或把它比作“艺术世界的达沃斯论坛”。2006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有近300家画廊参展,他们带来了超过2000名艺术家的作品,吸引的收藏人达5.5万人。当地传闻说博览会期间,巴塞尔周围两三百公里以内找不到空的旅馆。一周展会期间总成交额就达到了大约3亿美元。2006年从中国去参展的画廊有上海的香格纳和北京的CAAW两家,有意味的是,这两家画廊不仅都属国内最好的画廊,并都是瑞士人开的。进入博览会要付出2万欧元以上的展位费,每年都有上千家画廊申请,这个博览会已经成为全球收藏潮流的索引,并对现当代艺术潮流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拍卖行适者生存,各有千秋,优势互补   上海与北京的艺术市场在近两年里的发展变化耐人寻味。上海的拍卖机构在数量上尽管有所增加,但很有限,不像北京那样急剧增加;上海拍卖会的拍卖成交额也每年递增,但不像北京那样出现井喷;北京的火热,让上海的艺术市场显得冷静。在艺术品拍卖方面,上海与北京不好比,上海拍卖的龙头企业力量不强,除了敬华、朵云轩、崇源几家专业做艺术品拍卖,其他几家有规模的上海拍卖行、东方、国拍都是综合性的。他们以房产物资流通为主,在营业额中占绝对比例,早几年对艺术品重视不够。今年北京的拍卖屡创新高,热火朝天,而上海的拍卖则相对冷静和理性。综观2006年上海的春拍和秋拍,出现了下列几种情形:中国书画行情回落,老油画拍卖火热,当代艺术追涨,瓷器杂项维持原状。在别的城市拍卖火爆时,上海拍卖市场却进入了理性调整期,这是一种对可能出现风险的提前规避,也说明上海的艺术市场处于健康运行的通道上。其实,上海的拍卖公司各具实力,各具优势。例如,朵云轩是老品牌,求稳,稳字当头,波澜不惊,稳步推进,值得信赖;上海泓盛是新生事物,求新,推陈出新,善借东风,突飞猛进,值得期待。   中国的拍卖业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不算长,但从全国来看,艺术品拍卖市场越来越让人读不懂了。我们将早期的拍卖与目前的拍卖进行比较,试举几个数据便可一目了然。从雅昌网提供的拍卖排行榜数据显示:2006年拍卖公司总成交额排名中共105个拍卖公司,举行了697个专场,总成交额为1,498,761.316万元。而1996年拍卖公司总成交额排名中共5个拍卖公司,举行了38个专场,总成交额为39,395.495万元。2006 年拍卖公司总成交额是1996年的38倍多。十年的时间,中国拍卖业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代理了多少古玩字画,也不在于赚取了多少佣金,而是积聚起了巨大的市场人气和高不可攀的数据。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投资收藏的人群,都出现了一些新面孔,这让许多人匪夷所思。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相对于“行家”顾客的“新人”频现于各大拍场,使那些见多识广的拍卖公司老总们也大呼“看不懂”了。面对诸多利益投资主体的博奕,某种兴旺,不免急功近利;某种沉潜,却能养精蓄锐;某种运作,也许缘木求鱼;某种苦守,却可能厚积薄发。   随着中国持续发展,整个中国经济将与国际进行全面接轨。中国加入WTO的宽限期已到,海外的文化机构及商业机构将随之进入中国,像苏富比和佳士得这样老牌国际大型拍卖公司将会对目前中国的拍卖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仅仅发展了十多年的中国拍卖业及我们每一个从业者来说都将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专业化的团队、高素养的人员、国际化的管理、高品质的服务必将成为每个中国拍卖公司面对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3.博览会四方出击,摸着石头过河,初显不同凡响之势   上海的艺术博览会在寻找市场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强力媒介,一起呼应催生艺术品市场的成熟。上海艺术博览会摸着石头过河,才举办了四届,但已经铆足了劲,该出手时就出手,显出不同凡响之势。上海艺博会致力于激励与催化画廊的诞生与发展,第四届以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为特征,似乎做得更好一些。200多家参展商基本以画廊为主,北京和上海两地著名的画廊纷纷在上海露面。此外还有大量的美术馆、美术机构参展,使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水平显得更加整齐。同时,诸多海外画廊的积极参与,使上海艺博会向国际化又迈进了一步。海外画廊占据了上博会场馆内近1/5的展位,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法兰西画廊带来的《思想者》铸铜原作,在会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博览会即将结束时,这件罗丹的杰作以400万元人民币成交,被永远留在了上海。   上海的艺术博览会开始的工作是要造势,要拢聚人气,要通过2到3年的努力,积累基础,然后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这么苦心经营的原因:一是要鼓励艺术经纪公司的积极参与,一是要培养买家与市场。从这个理念出发,艺博会谢绝画家本人入场,凸显经纪中介的作用,让中介得利然后催动中介天然的商业利益动机,催动作品与买家两方。可见,艺博会用心良苦之处在于呼唤艺术经纪人的出现。   4.上海创意产业力图点石成金,四两拨千斤   由于包括艺术市场在内的创意产业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发展得极为迅速,并有力地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因此自90年代以来,创意产业已经日渐成为社会性的热点。在另一方面,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密切而深刻的内在关联,也引发了当下全球中心都市间新一轮的“竞走争胜”。   当中国许多城市的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时,上海已经出现了创意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的良好态势。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创意产业有其独特的竞争力优势,即通过三个阶段的产业资源调配,初步结合出政府、产业、人才的集聚机制,并试图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成型与国际性拓展;而北京则依托本地优越的人才优势,以及文化机构、文化社团、文化层面诸方面多元互补的客观现实,在原创性与多元性的资源生成上下工夫,力图形成自我产业品牌的内核。在未来,北京与上海无疑会在文化资源的争夺上呈现剧烈竞争的态势,但在产业形态上则会出现北京注重产品研发而上海偏重渠道拓展的分野。专家们更进一步指出,北京与上海谁能最终胜出的关键,既取决于产业自身未来发展的结果,更取决于现阶段发展的战略取向与策略的具体安排。   二、大浪淘沙   ——透过春拍、秋拍看今日的上海艺术市场   2006年的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可谓精彩纷呈,波澜不惊。所谓精彩纷呈,是说精品力作屡创新高,备受追捧,以名家名作为主导的艺术品拍卖备受关注;所谓波澜不惊,是说艺术品拍卖市场既没有沿着前期的火热而爆棚,也未因近期的回落而崩盘,而是在盘整中走向务实,挤出泡沫,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客观冷静地分析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态势,理性而直接地指出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确培育和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基本思路,对于艺术品市场管理的科学化、经营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北京等城市的秋季拍卖还沉浸在艺术市场热潮中时,上海的市场则相对平静与保守,一些买家在可能的变数中举棋不定或持币观望。   上海嘉泰、上海敬华、上海泓盛、上海朵云轩、上海道明等多家沪上拍卖公司从12月初开始相继举槌。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一大中心,上海本年度秋季拍卖依然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值得各路人士关注。   上海鸿盛拍卖公司是新冲出的一匹黑马,上海敬华拍卖公司有多年艺术品拍卖经验,朵云轩是老字号,实力不容低估。2006年12月拍品成交价总排名的前100中(朵云轩未参加排名),上海鸿盛的拍品有5件,上海敬华的也是5件,上海嘉泰只有1件。在传统书画板块,成交价较高的是傅抱石的立轴《 幽对鸣泉》(1944年作),506万元人民币;在经典油画板块,陈逸飞《藏族情侣》(1998年作),以352万元人民币成交;在当代油画板块,周春芽的《石头系列——石头·树·鸟》和岳敏君的《我们》均以225万元成交;方力钧的《我》211.2万元;曾梵志《无题》209万元。   从已经结束的几场拍卖看,市场趋于平稳,精品政策是当前市场追赶的潮流,力抢古董精品、慢炒当代油画、苦搜新兴资源成为本季的特点。几大板块的走势轮动情况是:古代书画求“精”,近现代书画求“热”,瓷器杂项求“真”,油画和当代艺术求“涨”。从各大专场来看,当代油画:一路领跑,关注绩优股;清代油画:藏在深闺,有待开挖;古代国画:走出低迷;近现代书画:全线飘红;当代书画:渐成气候。   透过秋拍看今日的上海艺术市场,其特点是:大浪淘沙、处变不惊,资源整和、稳步推进。具体表现在:老油画继续火热,力度不减。上海有拍卖老油画的传统和一支稳定的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藏家队伍。与京城各大拍卖公司主推当代艺术不同,上海的拍卖公司仍然将重点放在老一辈油画家作品的拍卖上。如上海嘉泰在其油画拍卖专场中特地设置了“流金岁月——早期油画先驱篇”专题,其中有关良罕见的敦煌写生以及湮没已久的女画家唐蕴玉的一组共38幅作品付拍。在拍场上,此专题也得到了藏家的认可,取得了80%以上的成交率。同样,在2006年12月20日落槌的朵云轩秋季拍卖会中,其油画专场也分为“传统经典”与“当代经典”两个主板块。其中,“传统经典”着重推出了史有定论的老一辈大师颜文、陈抱一、倪贻德、胡善余、吴冠中、苏天赐等人的佳作。这些作品来源可靠,传承有序,其中不少都有学术著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百年油画中国化的面貌。注重老油画拍卖的还有上海东方国拍,其在2006年12月19日举行的秋拍上,隆重推出了刘海粟1937年的油画旧作《巨峰飞霞》。   中国书画不燥不火,与前两年相比,流标增多,但总体上保持平稳。中国书画拍卖仍然是沪上各大拍卖公司的重点。如首先举槌的上海嘉泰推出了两个中国书画专场,近500件拍品。上海敬华也推出了200余件中国书画拍品。此外,于12月21日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饭店举槌的上海道明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书画仍然是重中之重,溥儒的《纨扇仕女》 《水禽图》,徐悲鸿的《卧猫图》,林风眠的《白蛇传》等多幅画作均是本次拍卖的主打拍品。但受上海整个投资环境的影响,中国书画拍卖的上座率不高,有几个中国书画专场成交率不足55%。这说明中国书画板块进入理性盘整期,说其进入下滑通道还为时过早,毕竟目前市场上拍品越来越丰富,投资选择越来越多样,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还是比较偏重传统书画方面。   当代艺术有的放矢、注意分寸、热中有升。对于近年来在市场上十分抢手、激烈角逐的当代艺术,上海各家拍卖公司并没有刻意追捧,但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保守对待。例如,擅长拍卖油画的上海泓盛拍卖公司在其刚落槌的秋拍中就付拍了方力钧、王广义、刘小东等已经出道几年的比较稳定的新生代艺术家的多件作品。而一些非常热门的当代艺术家,如张晓刚、岳敏君等在上海拍场露脸的程度远不如北京密集。例如,在朵云轩刚结束的油画拍卖专场中,虽然也推出了当代艺术这一板块,但还是以像周春芽、石冲等这样的老面孔当代艺术家领衔。在上海道明的专场中,除了中国早期油画家陈钧德、李青萍等的作品外,当代艺术作品也独领风骚,但更注重学术的梳理。宋永红的《天会变化》和《恋人》是为从“伤痕美术”到“85新潮”的早期当代艺术作品。90年代的油画界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作品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如罗中立、高小华、周春芽、刘炜、石冲等艺术家分别以不同的作品风格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周春芽此次上拍的作品《太湖石》曾参加过2002年广州三年展;刘炜的《破空》和《花系列》(2幅)也是这次道明拍卖的亮点。这说明上海的拍卖行与其他一些热门城市的拍卖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更注重在市场探索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进行必要的学术思考。这是企业在经营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也是为了艺术市场更加健康平稳地运行。   当代艺术品价格的直线上扬,是近年来艺术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外拍卖公司和买家主要关注的是下列四种作品:一是以王广义、张晓刚、余友涵、李山为代表的政治波普作品。这是诞生于90年代的前卫艺术形式,综合了美国波普艺术和中国“文革”中的领袖崇拜、群众革命大批判等视觉形式。二是以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宋永红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作品,他们以小市民色彩的泼皮风格,关注和反映市场经济活跃后一些社会阶层骚动的情绪。三是以蔡国强、徐冰、谷文达为代表的“85美术新潮”后游历海外的艺术家,他们不仅着眼于架上绘画或传统雕塑,更注重烟火爆破、行为艺术、影像、装置等综合表现形式。四是以郑谷国、洪磊、马六明和荣荣等为代表的先锋摄影作品。由于有国际买家的热捧与埋单,国内部分短期投资者乘机跟风热炒。纽约一家拍卖行的专家说,“当代艺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价格飙升,意味着它已经赶上了战后艺术,这是‘9·11’之后出现的实质变化。”   另外刘小东等人的作品在北京拍出当代写实油画的最高价,说明继陈逸飞、陈丹青以来的写实油画依然受到市场的偏爱。写实油画之所以受宠,原因之一是中国画赝品泛滥,且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甚至几可乱真;其二,油画一直低调,有些拍品的底价远远低于它应有的价值,因此有一个修正、恢复阶段。但专家也提醒,对收藏在世画家的作品要慎重,因艺术品的价格形成比较复杂,有些画家比较善于炒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此油画、当代艺术市场也令人堪忧。由于这两个门类价格蹿升过高过快,众多拍卖公司蜂拥而上举办拍卖会,创作者大量提供作品,收藏家大量提供藏品,画廊大量清仓出货,把市场搞淤了。2006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华辰共成交中国油画885件,趋势却是逐级下滑——春季成交600件,秋季仅成交285件。中国当代书画,2005年秋季四个公司成交额8656.1万元;2006年春拍下降了538.6万元;2006年秋拍比春拍又下降了1876.1万元。 数据不能说明一切,如果用带有水分的数据去雄辩更没有意义,尽管雅昌网、精拍网、中艺网等都提供了很详尽的拍卖成交总额数据,但是如果天文数字的背后综合了很多因素,甚至会产生误导,那么不去分析也罢。   当代艺术市场的活跃,从商业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代艺术的藏量迅速增长,过去的作品由于数量不增,很大部分还会渐渐进入永久收藏,所以不会有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增长。而当代艺术领域不断有颇具市场潜力的新人进入,热门艺术家也总有新作,很快能被市场吸收,在这个领域如果说供应量有限的话,那仅仅是限于艺术家的生产能力,以及画廊的市场策略。新人的不断加进,使得作品的供应者永远是个变数,永远值得期待,使得这个市场永远在动态运转。而当代书画因其艺术效果对于世人相对熟悉和易于接受,所以鉴赏这类艺术品对收藏者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对不高,因而可以在短期内在全国形成风潮。又因其存量相对较多,产量也可被市场刺激而及时得到补充,可在短期内组织起巨量的作品投放市场,并成为理想的短线资本运作的项目,加快了流通循环,明显缩短了收藏周期。   与此同时,近现代书画作品的赝品仿制较之古代书画更容易,也更难以识别。这几年近现代书画被逐利者投放市场,大批投资者对这些作品吸入和消化后,势必会渐渐清醒过来,因而这块市场的信任危机也逐渐形成。连同市场供量过剩,应是近现代艺术品市场退潮的主因。而一些传统项目,如古籍善本拍卖却得到了多家上海拍卖公司的重视,均有重头的拍品推出,且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观念先行、各自为阵、   冲量不够   ——上海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中国艺术市场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相对于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国外艺术市场而言,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这个市场的发育前景和相关的其他因素还需要深入地宏观把握和细致研究。从总的艺术市场形势看,全国各大城市尚未形成大的区域化特色,主要表现在高品位的画廊数量少,而且布局比较分散,也未建立统一的画廊管理机构和规范体制。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出现倒挂现象。目前,许多本该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直接冲到了艺术市场的前沿,扮演一级市场画廊的角色,直接从画家手中拿画,直接拿到拍卖会拍卖,跳过了画廊对艺术品的检阅与沉淀,使得许多艺术品传承无续,人们不知道它的来历,不知道它的真实价位。比较而言,上海的画廊发育比较完善,拍卖行的发展比较平稳,但也存在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倒挂的现象,拍卖频繁,秋拍上座率低,流标增加,明显的底气不足,冲量不够。   当代艺术多是观念先行,在以概念为主导的投资市场,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藏家不堪承受之重,从房产、股票到艺术市场,弥漫着抢钱心态。前者假按揭、庄家坐庄,后者借助高科技制造膺品。今天造假之风已成为一种有大量参与者的集团行为,市场秩序混乱,投资者鉴别真伪也非常困难,影响到了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可以对艺术品市场进行调控、平衡或干预,也不存在洗盘、出货的市场行为。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对象本身。在市场竞争上一般表现为对优秀人才及艺术品等资源的竞争,艺术品基本不存在上档集中抛压,短期获利了结的意愿不集中,并且也不是绝对必需的。每个时代优秀艺术家和作品都是很少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竞争是单向的。   国际投资者在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上实力强大,手段果决。已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大规模进入中国现代艺术品市场。国际上将现阶段视为吸纳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大好时机,通过投资中国的艺术品来享受中国的经济腾飞,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在税务方面,很多国家或地区对艺术品投资均有税务方面的优惠及减免。知识产权的种类统一,各种权利可以独立变更和交易,知识产权的含金量较高。但是,我国市场处于幼稚期,不规范,市场透明度不高。   上海中国画的能量比北京薄弱,而市场起飞时关注的艺术品类主要是油画和当代艺术,从而让两地的市场状态显得不同。上海艺术市场冲量不够的原因:不是缺少艺术家,也不是缺少评论家和策展人,而是缺少资源整合。不少上海艺术品经纪人都奔走于北京和其他城市,寻找艺术家资源和策展人。房地产的冲击波让艺术市场也受到不小的震荡。这是因为房地产业的富有阶层是今日艺术市场中重要的客户,一旦房地产的泡沫破灭,将会对艺术市场造成重大的伤害。今日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风雨飘摇中,受其影响的艺术市场,看似风平浪静,实质波涛暗涌。上海各拍卖行进行秋拍以来,行情并不如想象中的好,与前两年的热火朝天相比,拍卖场上冷清得有点萧条,上座率不足五成,其中还有不少人观望行情,真正成交的艺术作品不足六成。而前两年的拍卖市场热闹非凡,上座率几乎100%,来晚的人要另加座位,有的只能站在边上观战。拍品中不乏经过十几轮竞价才落槌的热品。但2006年秋拍的行情或许只能用有价无市来形容了,从举牌者的迟疑与流标的增多,可见投资者的谨慎与理性,去年那些豪情万丈、举牌迅速的房产商或代理人不见了踪影,在座的多是画廊老板、企业投资顾问以及来华旅游顺道捡漏的海外人士。据一些中国港台、新加坡竞买人反映,拍卖公司举行拍卖密度过高,拍品多而不精,竞买人疲于奔命,却难得拍到好作品是主要原因。   上海画廊、拍卖行、艺术家、藏家、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力度不够,主要还是“各自经营”,不容易形成艺术市场培育艺术家,培育市场的整体氛围。许多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像分析房产、股票市场那样,对艺术品成交指数进行纯商品价值分析而脱略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另外上海民众缺乏现代艺术培养,其精神消费远远还没有准备好。在一部分人眼里,上海的画廊尤其是当代艺术画廊还是生存性的、脆弱的,上海现代艺术消费群体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峰回路转   ——上海艺术市场的契机   一个发育状况良好的市场,即使会遇到各种限制,仍然有在未来胜出的能量与潜力。上海艺术市场的冷静可以让市场远离炒作,保持健康状态。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将成为上海艺术市场提升的一个重要契机。上海区域市场应在此时利用背后依靠的江浙实力雄厚的藏家以及优越的艺术资源,注重整合南方市场资源和拓展市场的渠道,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上海艺术市场只有在此时养精蓄锐,才有可能成就美好的远景,在将来厚积薄发。   经济发达的“三角洲”是上海艺术市场的重要支撑,例如,在90年代中期,苏州这样一个小城市,其工农业生产总值在中国城市中排在第三位,而为此做出贡献的不是那些国营大中型企业,而是星罗棋布的乡镇企业,同广东一样,这些企业的老板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消费阶层。与上海毗邻的浙江,藏富于民,其民营企业的收藏能量更加不容忽视,他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考察一个国家艺术产业和市场的活跃水准,最可靠的指标是看藏家群落的情况和他们的收藏动机及潜在的购买力。也就是藏家的大部分应该是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而不仅仅是投机和升值利益的驱动。艺术品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它却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手头有了多余的钱,往往会把目光投向艺术收藏,不单纯是为了风雅,艺术品的潜在价值同样会拨动爱好者的心弦。上海人的经济头脑和文化底蕴决定艺术市场的活跃程度,但上海原来的文化精英已经没能力收藏了,有经济能力的可能只是商业精英。民间收藏现在范围驳杂,层面有限制。其实早在清末民初,上海就形成了艺术品收藏的高峰。尽管时过境迁,但同样说明上海本地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有过深厚的收藏文化基础。   在以往的大型拍卖活动中,买家的构成一般为国内四成、海外占六成,近几年已发展成国内六成、海外四成的比例。而且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强,新入市的买家来势凶猛,海外艺术品的回流现象将继续,将来中国艺术品的主要市场将会在中国本土,这是许多国际、国内专家一致认定的,同时,这也有待于中国拍卖业自身的发展和自律。   近20年中国港台买家的入市,使得国际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那么内地买家入市后,目前虽在海外没有海外买家所占的份额大,但在将来的市场中将会取得较大的改变,甚至成为主体。   这10年的发展,中国艺术拍卖业从外界和自身都得到了较大的洗礼。在此时期经历了中国股市最初的强势,地产的热涨,同时也经历亚洲的经济危机和国家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上的保护,相对封闭的市场运行制度,对市场虽有影响,但并没有出现更大的损失。经过两年左右的低谷,艺术品市场日前已进入到强势的阶段。在1999年前后,中国拍卖业自身进行了洗牌,一些较小的拍卖公司退出市场的角逐。第一轮的淘汰,使得南北两大地域存在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仅在20家左右,这一时期是对行业的考验,也是对藏家行家的考验。近两年又有一些艺术品拍卖行涌现出来,新的一轮竞争即将开始,大家拭目以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